第三届“中法环境月”:纪录片《人类》导演来京分享创作经历

人民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 崔广琪)距离第三届“中法环境月”闭幕不到一周,法国著名航空旅游风光摄影师、纪录片导演扬恩·亚瑟-贝特朗(Yann Arthus-Bertrand)携五部执导影片,来华宣传环保,并于10月21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
如果说中国观众对亚瑟-贝特朗的名字并不熟悉,但提起那幅“心形”海滩红树林的照片,就很少有人会感到陌生了。这张照片是亚瑟-贝特朗的成名作《鸟瞰地球》(Earth From Above)一书的封面,是南太平洋上法属波利尼西亚的海滩红树林,中间一块洼地因盐份太高,植物无法生长,故而形成了一个巧合的“心”形图案,被扬恩捕捉到,成为经典。
此次来华,亚瑟-贝特朗重点推介其133分钟的纪录片《人类》,影片关注了恐怖主义、性别歧视、政治暴力、难民迁徙等社会问题,也追问爱、快乐、痛苦、幸福、生命等形而上的哲学命题。去年9月,《人类》先后在威尼斯电影节和联合国大会上放映。
纪录片《人类》导演扬恩?亚瑟-贝特朗10月21日在北京法语联盟接受记者采访。(人民网 崔广琪 摄)
人民网:您的代表作《鸟瞰地球》被译成27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400万册,其被改编成的同名纪录片对中国观众来讲也并不陌生。您当初是怎样想到要出这样一本书?最早又是如何接触到高空摄影的?
扬恩·亚瑟-贝特朗:首先,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和妻子在肯尼亚研究狮子,她做文字工作,我主要负责摄影。我经常说,是狮子教会了我如何摄影,因为那个时候我还不是个专业摄影师。但通过拍摄狮子,我体会到了它们的耐心和显而易见的美。照片能传达出文字无法表述的信息,这一点是肯定的。当时为了研究工作,我时常驾驶热气球进行高空拍摄。这让我领悟到,高空摄影能让你从新的视角去审视一个地域的特征,这一点在地面上是做不到的。
1992年,也就是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召开的同年,我开始《鸟瞰地球》这项浩大的工程,这完全改变了我的生活。拍摄期间,我不仅欣赏到地球的美丽,也见证了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看到气候变化导致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也目睹了密集畜牧业、森林砍伐等等问题。因此,当这本书出版时,它已不再是一本展现地球美景的读物,而是揭露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它让我成为环保主义者。总之,高空摄影有其无可替代的独特性。也许,它展现的地球之美会激起人们的情绪,从而唤起对环境的思考。
人民网:高空摄影的拍摄手段有怎样的变化?我们现在还需要登上热气球进行拍摄吗?
扬恩·亚瑟-贝特朗:当然不,现在有直升机。其实不只是高空摄影发生了变化,而是整个摄影领域早已不一样,之前用胶卷,现在都是数码科技。比如感光度,我现在用的是iso 2000, 过去可能最多只有200,这大大地颠覆了摄影界。如今,每个人都可以当摄影师,每个人都可以用手机拍照。
人民网:您对动物和大自然的热爱源自何处?您认为人与自然最理想的关系该是怎样的?
扬恩·亚瑟-贝特朗:我想可能因为我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公民。我认为,绝对不能把人类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人类和自然实质上是一体的。即使现在我们坐在这里,但我们仍是被自然包围。一座城市就好比深林中的一座蚁穴,它从未脱离过自然。我想,建立人与自然最理想关系的关键就是爱,热爱生活,便会尊重生活。也许现在人类对其生活还不够热爱。
人民网:您是2009年联合国环境署的“亲善大使”,这一头衔是否为您的环保事业带来新的视角?对您往后的纪录片拍摄有何影响?
扬恩·亚瑟-贝特朗:没有任何影响。我本以为联合国会对我提出种种要求,但并没有,这是一个很官方的头衔。但我和联合国保持很多合作,比如我所有的摄影作品都供非政府组织免费使用。还有,上周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举行的一次有关会议,就由在我的纪录片《人类》中出境的那位印度妇女做开场白。
人民网:您的“美好星球”基金会推出的“碳行动”项目旨在帮助公众和企业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扬恩·亚瑟-贝特朗:是的,而且我的所有作品都做到零碳排放。比如,为抵消我乘飞机到中国产生的碳排量,经计算后,我会把对应的资金投入到我的基金会,后者将其投入到印度,在当地建设沼气池环保炉灶,免费提供给贫困家庭。
人民网:不久前,雅克·贝汉的《地球四季》在中国上映,结果口碑高分,但排片遇冷。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扬恩·亚瑟-贝特朗:我和雅克·贝汉是很好的朋友,但我并不喜欢这部作品。因为,影片中的动物都是圈养的,专门用来拍摄的,而非野生的。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不够真实。他的其他作品,比如《鸟的迁徙》《海洋》,我都很喜欢,但《地球四季》在我看来不算成功。至于你提到的拍片遇冷情况,这很正常,像《地球四季》《人类》这样的纪录片,并不是很轻松愉悦的、和朋友们在周六晚上一起观赏的影片。但是我很高兴看到,在法国电视台上,《人类》获得了黄金播放时段,还有《家园》也在央视五套的黄金时段播出。
人民网:是在冒险精神的驱动下,拍摄这么多部成功的纪录片吗?您是否还保持着这份冒险精神?
扬恩·亚瑟-贝特朗:一开始可能是的,但如今,是我的公民精神驱使我去做一些有用的事。生活本身就是一场冒险,拍摄一部影片更是一场冒险,有时成功,有时失败。
关于扬恩·亚瑟-贝特朗
扬恩·亚瑟-贝特朗,法国摄影师、记者、导演、生态学家,热衷于环境保护事业。2005年创立了美好星球基金会,一个致力于环境问题、抵抗气候变化及其后果的非政府组织。2012年成立Hope Production公司,从而正式进军影视行业。拍摄多部长片,包括《地球之渴》《海洋星球》。他的书籍《鸟瞰地球》于1999年出版,列入全球畅销榜单,并于2004年翻拍同名电影。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