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关注中国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城市应具备五种特征

2016年09月29日14:2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9月29日电  《中国健康城市建设研究报告(2016)》9月28日在京发布。报告指出,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城市应具备以下五种特征,即以健康城市计划为基础,坚持全面健康理念和健康促进原则;良好的行动方案;监测、研究良好健康城市对城市与健康的影响;向结盟或有兴趣城市介绍经验;城市间能相互支持、学习、合作。可以说,健康城市不仅注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加重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是核心 健康城市应具备以下五种特征

报告认为,健康城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促进居民健康和身心和谐的最有效途径,是21世纪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最合乎民意的战略选择。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城市应具备以下五种特征,即以健康城市计划为基础,坚持全面健康理念和健康促进原则;良好的行动方案;监测、研究良好健康城市对城市与健康的影响;向结盟或有兴趣城市介绍经验;城市间能相互支持、学习、合作。可以说,健康城市不仅注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加重视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我国用占世界1‰的卫生总费用承担着世界22%人口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任务异常艰巨。而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和快速城市化不仅使得各种慢性疾病易发多发。在这种形势下,一大批专家学者、地方政府开始逐步接受、认同、宣传和践行“健康城市”理念,甚至将健康城市建设看作 “是一场用现代文明代替传统文明的深刻革命,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是医治“城市病”、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根本出路。”

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想是发展健康城市的必然

报告认为,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想来发展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想来科学的规划好城市,城市发展中有些应做减法,增加什么也就更加清楚了。发展和建设城市要借鉴全球城市发展的经验,让我们的城市发展好,要真正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让城市发展走上可持续之道。

城市生态系统是指在人口大规模集聚的城市,以人口建筑物为主体环境所形成的生态系统。城市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人口迅猛增加,大量流入城市;城市发展使生境破碎化;城市发展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外来物种入侵对城市生物物种的影响。

广州的屋顶绿化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案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各地房地产业也开始高速发展。以广东省为例,单2010年全年房地产购置开发的土地面积就达到了1755.61万平方米。屋顶绿化是增加城市绿化率的一个有效形式,能有效地缓解城市绿化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同时屋顶花园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开拓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形象等。目前广州的屋顶全部用来绿化,顶层住户可少开60%的空调,一年可节约电量超过10亿度。

新加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致力于创造“花园城市”,经过近50年的园林建设和“花园城市”建设,变成一个绿色国际化大都市,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态居住环境。由最初规划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y)”发展为“城市花园(City Garden)”。每隔500米就会有一个公园,在每个集镇区都有10公顷的公园规划面积,据统计,新加坡的公园数量达340个,现今绿化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45%,绿化覆盖率超过80%。

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编制城市智慧安全网

报告指出,打造现代化安全城市,以精细化、信息化、法治化编制城市全方位、立体化的智慧公共安全网,实现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5年5月29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基层一线是公共安全的主战场,维护公共安全,必须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推动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健全公共安全体系”。2016年最高检察院也将把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作为全国检察机关的工作重点,着力应对政治安全、金融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安全等五大领域风险。

“十三五”城市公共安全体系规划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点:推动建设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专家系统云平台;深入制定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若干个专题规划;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公共安全综合防控平台;下沉基层,构建轻量级城市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完善城市公共安全综合预警与信息发布系统工程;城市公共安全保障物资储备与调拨大数据平台工程;公共安全知识科普宣教工程。

发展规划主要着重以下几点:首先,既需要编制脚踏实地的城市安全规划战略,更需要强化规划落实的政策支持与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治理体制,强化条块协同,理顺关系,形成合力,建立公共安全治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其次,需要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建立公共安全保障资金的统筹机制,加强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科技应用,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考核机制。

国民健康状况成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调查显示:中国城乡居民总体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慢性病患病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慢病管理工作稳步推进,防控形势仍面临较大压力;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状况总体改善,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健康影响因素有所改善,但重视程度和干预力度仍需加大。

国民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良好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民健康状况受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生活方式、经济状况、个人健康素养知识及卫生服务体系等众多因素的制约。

通过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均有大幅的降低,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进一步缩小;居民人均期望寿命逐年提高,截至2010年绝大多数省份的人均期望寿命超过了70岁,且女性的人均期望寿命要高于男性,此外,女性人均期望寿命的增长速度要大于男性的增长速度,2010年男女之间的人均期望寿命相差达到5岁。从两周患病率来看,中国城乡居民的患病率有所提升,但患病严重程度有所降低。这主要与人们生活质量和保健水平不断提高有关。从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来看,造成居民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等非传染性疾病,但同时仍应继续加大传染病的防控力度。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疾病谱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慢性病患病率不断攀升,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 201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慢性病患病率高达33.1%,较2008年增长了13.1%,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而且,慢性病已是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归因于慢病的主要比例高达79.4%。而另一方面,随着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带病生存的人数也不断增大,这对于未来的防控带来极大的挑战。针对慢性病管理的严峻形势,国家自2009年开始,开始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高血压、糖尿病这两个重点慢性病纳入到项目管理之中,开展几年来,疾病的管理率、规范管理率以及控制率都有所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未来仍需清醒的认识到个体不健康生活方式对慢病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等社会决定因素以及吸烟等行为危险因素现状和趋势,积极做好慢性病的防控工作。

(责编:徐步云(实习生)、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