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地域扩散加剧  尚无有效疫苗

遏制寨卡仍需控蚊与自我防护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吴  刚
2016年09月12日08: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发布寨卡病毒疫情报告称,今年4月至6月,寨卡病毒扩散速度有所缓解,而随着北半球入夏,蚊媒活动增多,7、8月病毒地域扩散有所加剧。世卫组织突发事件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寨卡病毒目前呈现持续扩散趋势,新的疫情暴发不断得到确认,最近的疫情出现在几内亚比绍和新加坡。

  寨卡疫情去年在美洲暴发以来,已有6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蚊媒传播寨卡病毒,美国、法国、德国、新西兰等11个国家今年均发现了寨卡病毒人际传播的证据。目前,南美是寨卡病毒感染最为严重的地区。据悉,巴西迄今已经有超过8万例确诊病例。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表示,继今年2月之后,该问题目前继续属于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卫组织呼吁各国必须保持警惕,采取措施遏制疫情。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1947年,科学家首次在乌干达丛林中的恒河猴身上发现该病毒。近70年过去了,尽管非洲和亚洲曾多次发现人类感染病例,科学界对寨卡病毒风险和传播方式的了解依然严重不足。据了解,寨卡病毒的潜伏期目前尚未明确,一旦人类感染,感染者可能出现包括轻微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疼痛、浑身虚弱或头疼等症状。世卫组织表示,从目前临床来看,这些症状通常会持续2—7天。

  世卫组织表示:“通过研究,科学界认为,寨卡病毒还是‘小头症’的一个病因。科学界目前正在加紧努力继续调查寨卡病毒与一系列神经类疾病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世卫组织说的“小头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它指的是一个人的头围相对于其年龄与性别的平均值小三个标准以上的状况。一般来说,得了小头症的人的预期寿命会减短,受影响的新生儿常常伴随神经缺陷以及其他疾病。

  世卫组织介绍称,针对寨卡病毒,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以预防。而对感染寨卡病毒的普通患者而言,也不需要采取特别的治疗方法。患者应当保证充分休息,并通过常用药物来治疗疼痛和发热。而如果症状出现了加重趋势,患者则应立即向医生寻求帮助。世卫组织认为,鉴于寨卡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蚊子,因此,避免蚊子叮咬就成为预防该病毒感染的关键措施。包括尽可能少地将皮肤裸露在外;采用纱网等物理屏障或紧闭门窗;在睡觉的时候使用蚊帐等等。

  自今年2月宣布寨卡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世卫组织对这种病毒及其影响已经了解到很多信息,并一直在努力寻找应对方法。世卫组织还重申,对于目前有寨卡病毒传播的国家,不应当有任何旅行或者贸易限制。该组织支持各国,特别是目前已出现该病毒的国家通过采取行动控制寨卡病毒,具体可包括,通过召集专家和合作伙伴,界定并优先注重对寨卡病毒的研究;增强对寨卡病毒和相关并发症的监测以及加强实验室检测该病毒的能力等。世卫组织日前还公布了有关应对寨卡病毒的最新修订指南,称为了避免寨卡病毒的传播,到过任何有寨卡疫情地区的人应至少半年内在性生活中采取安全措施。

  (本报布鲁塞尔9月11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12日 22 版)

(责编:杨牧、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