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杭州峰会有道非洲风景线

2016年09月06日06:1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今年年初,利比里亚《侧影日报》主编弗里德里克·盖耶来到北京,和多位来自非洲的记者一起,参加长达半年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培训,缔结了一份中国缘。

  “现在,我经常写有关中国的报道。每天都有人问我,《人民日报》和人民网上有没有中国的新鲜事?”弗里德里克说,“我要写好中国的大国责任和共赢理念这篇大文章,让更多非洲人了解到,中国对非洲的发展有多重视。”

  在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上,像弗里德里克这样的非洲记者还有很多。他们,已成为会场内外一道亮丽非洲风景线。

  “宾至如归的感觉”

  冈比亚《每日观察家报》副主编玛丽艾托·恩戈姆是一名穆斯林,她一走进酒店的房间,就看到了一个礼拜室。在新闻中心,她很容易就看到了清晰的路牌,指引着去往礼拜室的方向。“主办方的周到贴心,让我非常感动。”

  乌干达《新愿景报》高级记者塔迪欧说:“中国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而且注意到了会议各方面的很多细节。比如,会场到处都有箭头,我想去会场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很方便。”

  “电脑、电视、网线、点心、午餐……记者们可以在媒体中心找到需要的所有东西,这使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容易。”马拉维时代集团高级经济记者金斯利·詹西对本报记者说,“一切都很完美,令人难忘。”

  今年5月,喀麦隆《论坛报》高级记者班昆·高德勒夫·科雷斯来到杭州,参加了G20杭州峰会倒计时100天的活动。“杭州的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它的清秀美丽,让参会嘉宾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反映非洲的诉求”

  杭州峰会是与会发展中国家数量最多的一次G20峰会。非洲索莱托通讯社编辑、新闻事务总管利特波霍·马胡拉对本报记者表示,多个非洲发展中国家的参会,可以充分反映非洲诉求,推动G20帮助非洲国家发展经济,解决贫困问题。莫桑比克《消息报》记者安娜·卡多佐认为,这可以让非洲国家的声音更多地被世界聆听,是非洲国家传递自身需求、吸引G20成员投资的良好机会,将给非洲国家带来丰硕成果。

  弗里德里克认为,中国此举体现出中国并不只是追求自己国家的繁荣发展,而是希望全球共同实现经济增长。西方国家领导人应当学习中国的全球视野,更多关注非洲。

  来自25个国家的26名非洲记者参加了“中非新闻交流中心”项目第三期活动,组团来杭州报道G20峰会。厄立特里亚《哈达斯报》记者耶玛尼·格布雷齐丹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诉本报记者,她写了篇题为《最大非洲媒体代表团赴G20杭州峰会》的报道,在网络上的阅读量和转载量特别高。

  看到来自非洲不同国家的很多同行,玛丽艾托·恩戈姆欣慰地表示,今年,非洲媒体对G20杭州峰会的报道一定会更多更好。“我可以把我写的报道直接发回报社供刊登,报社就不用转载BBC或CNN的报道了。其他非洲媒体也是一样,我们可以代表我们各自的国家。”

  非洲联盟轮值主席国乍得总统代比、南非总统祖马、塞内加尔总统萨勒和埃及总统塞西都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G20杭州峰会。

  9月4日下午,新闻中心的大屏幕前,埃及《七日报》驻京记者哈尼·穆罕默德一看到塞西总统抵达会场,走上红地毯,就兴奋地站起身,用手机对着大屏幕拍照。“这是塞西总统第一次受邀参加G20峰会,充分体现出中国对埃及的尊重和重视。”哈尼·穆罕默德兴奋地说,埃及流行着一股“中国热”,埃及人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充满兴趣。埃及希望从中国获得发展的灵感,共同进步。

  “共谋发展的出路”

  杭州见证,G20峰会第一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明确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批准《G20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

  “我期待这份文件获得批准后,世界会更多关注某些地区的贫穷困境。”尼日利亚《太阳报》主编伊肯内·埃梅乌对本报记者说,“过去,中国也有过贫穷的经历,体验过贫穷的滋味,对非洲国家经受的疾苦会更加感同身受。我相信,中国将会为较小型经济体争取更多利益,努力帮助它们走出贫困。”

  安娜·卡多佐告诉记者,在报道中国的过程中,她印象最深的是中国在减贫上的成就。“我到宁夏采访时,了解到当地一些贫困村是怎样在政府的扶持下实现脱贫的,其中很多举措都值得非洲借鉴学习。”

  加纳《加纳时报》高级记者戴维·亚博伊·特塔赫最关心工业化。“2013年,非洲联盟首脑会议提出了“2063年愿景”,希望在2063年实现非洲的工业化。我们期待这次G20峰会可以达成一些具体的政策或项目,为非洲大陆的工业化提供借鉴。”玛丽艾托·恩戈姆也说,她的报道将主要聚焦非洲国家工业化。

  对于峰会批准首份《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班昆·高德勒夫·科雷斯认为,当前达成这项成果非常必要。“全球贸易和投资尚未达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前的状态。清除贸易保护主义障碍,确保贸易环境是投资友好的,同时在投资方面设定统一的准则和方向,以应对跨境投资保护主义,可以促进跨境投资。”

  金斯利·詹西则对本次峰会上讨论的“绿色金融”最感兴趣,“解决绿色产业的融资问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招,是谋划人类长远发展的有力举动。”

  “借鉴有益的经验”

  去年,赞比亚《每日邮报》记者玛兹佩扎·昌达就曾来中国参加为期两周的媒体会议,今年她参加了“中非新闻交流中心”的项目,将会在中国度过近一年的时间。

  来中国之前,她对中国有一定了解,但真正长时间在这里生活后,昌达还是为中国的辽阔所震撼。“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差异很大,因此有很多不同的经验值得非洲国家借鉴。”昌达说,赞比亚是一个内陆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出口不便,赞比亚人永远不会忘记,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为赞比亚提供了出海通道,给予赞比亚实实在在的帮助。安娜·卡多佐也有类似看法:“在莫桑比克,你能看到很多莫中合作的项目,来自中国的投资和基础设施项目助推了莫桑比克的发展。”

  昌达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很难在社会公平与发展效率中寻找到一个平衡,为此,中国制定了很多长远政策,不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兼顾。在这方面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值得非洲国家思考和借鉴。

  (本报记者暨佩娟、邢雪、杜一菲、张梦旭、杨迅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06日 22 版)

(责编: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