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关注中国

调研手记:江苏老龄工作走到全国前列

2016年08月29日16:33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江苏省于1986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早13年,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省份。同时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区域差异大、加速发展趋势等基本特点。

近年来,江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紧紧围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贯彻落实,加强规划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扶持,健全保障制度,全省老年服务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养老产业蓬勃兴起,老年人权益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精神关爱工作进一步拓展,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日前,记者随中央媒体记者团前赴江苏开展“走基层”活动,先后在南京、苏州、无锡和淮安四个城市考察和调研了老年人的优抚和维权工作情况,一路行程所见所闻,深刻感受到江苏老龄已经远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创新养老产业模式 破解老年服务难题

“养老一条街”——融合型城市养老典范

沿着南京市凤栖路西侧漫步,沿街挂着许多标牌,有居家养老俱乐部、养老院、护理院、老龄用品生活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大学和精神关爱站等,总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泰乐城,就是这个“养老一条街”统一的品牌,它为南京市老年人提供包括“医养融合型护理院、老年精神关爱俱乐部、老年健康管理体验馆”于一体的一站式养老服务。

泰乐城老年优养全护之家

“住在这里,吃喝玩乐什么都有,院方考虑得很周全。”在泰乐城老年优养全护之家3楼,入住一段时间的90岁老人刘学琴说,由于生活起居不方便,加上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就决定住进这里。让老人满意的是,这里看病能刷医保卡,平时还能回家跟老邻居聊聊天。

据了解,泰乐城养老综合体与传统养老院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综合”性。这里不仅有养老院,还有医院、购物中心、老年公寓,甚至游园,可以满足老人从生活照料、健康与医疗管理、精神关爱到临终关怀等一系列需求。

“泰乐城有自己的医疗团队,24小时医护值班,每天早晚血压测量,养老院自带药房,老人大病小情足不出院就可以一站解决,而且还有三甲医院医生定期会诊,有效解决了就医难的问题。”这是王先生79岁的老父亲入住泰乐城后的体验。

“医养融合”——泰乐城名医馆

泰乐城一方面整合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同时也将互联网+模式突破性地运用到养老产业上,通过搭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医养模式的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线上和线下医疗、信息产品等资源的互通,最终建立一个“全龄型、全配套、自循环”的城市社区养老综合体。

“做好优质居家养老服务,做强可持续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我们一直在投入资金、专业团队以及医疗资源。”泰乐城负责人王华表示。

今年,泰乐城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全省首个“医养护融合型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在南京市鼓楼区试点。将通过“扎根社区、医养融合、服务上门”的形式,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娱乐活动、医疗康复、上门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

 

“助餐服务点”——先解决老人吃饭问题

为满足高龄、独居、空巢等老年群体用餐需求,从2013年起,南京市率先试点开展老人助餐工作,尝试在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点,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方便可及的服务。经过3年的发展,全市建成助餐点400多家,开展助餐服务300多万人次,初步形成由政府资助、社会企业经营、社会组织参与服务的助餐工作格局。

今年,南京将“全市80%以上街道至少设立一个中心厨房”列入2016年度“全市民生10件实事”。明确四个主城区各街道,无偿拿出200平方米的社区办公用房,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进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运营机构开展助餐服务。对于助餐机构,市区财政按服务人次给予3万—10万不等的资金补贴;对于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人员、低保及低保边缘的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70周岁及以上计生特扶老人和百岁老人等“五类老人”早餐每餐补贴1元,午餐、晚餐每餐补贴2元。2015年,财政对助餐机构补贴达300万元,补贴老人用餐资金达200万元。

老年人在助餐点打饭

南京市还不断创新助餐工作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鼓励养老机构、市AAA级及以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省级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具备助餐条件的助餐点等助餐机构,采取与市场餐饮企业合作形式开展助餐服务。同时,建立“中心厨房”服务网络,在全市推行“中心厨房”配餐送餐形式,由具有餐饮许可资质的专业组织运营,通过各社区养老服务组织,为老人提供上门送餐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市还率先尝试通过市民卡平台,与市民卡绑定老人助餐信息,此举既保证了资金的安全、统计的准确,还确保了资金运转规范,让助餐企业和单位能及时拿到各项政府补贴。

老年人在助餐点用餐

 

“虚拟养老院”——打造居家养老苏州样板

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工作情况

中午时分,在苏州姑苏区胥江新村77岁居民朱莉英家,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她和老伴准备着午饭。现如今她家里的购物、洗衣、烧饭菜、打扫卫生、甚至上医院取药等事情,都由居家乐工作人员代为完成。朱莉英开心地告诉记者:“出门的事全靠她,领工资也是的,我领工资都交给她,完全放心的,居家养老很好。”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开办9年来,已在苏州市姑苏区实现全覆盖,老人想要服务,一个电话就能搞定。

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是一家成立于2007年的民非企业社会组织,有养老服务员400多位。这座被称为“虚拟养老院”的服务中心没有一张床位,却在为2万多名高龄、空巢老人服务,累计提供上门照料、日间照料、粮油配送等养老服务140多万人次,实现姑苏区80周岁以上有需求老人全覆盖。目前,姑苏区已经形成了1个中心17个服务站的统一连锁运营管理模式,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苏州样板”。

走进姑苏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记者见到墙上张贴着一张服务指南,标明了居家乐提供的六大类53项服务。其中包括洗衣烧饭等便民家政类17项,修理水电等物业维修类14项,陪同就医等助医保健类13项,还有人文关怀类、文体娱乐类以及应急求助类等。

工作人员在进行回访

“服务质量是居家乐中心取信于民的核心。” 中心主任刘俊秋介绍说。目前,中心员工队伍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缴纳各项保险。一线养老服务护理员,90%以上持有“家政技能专业证”和“养老护理员专业证”双证书。

“购买服务不仅是政府回归本位的需要,也是百姓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的迫切需要。”姑苏区民政局局长曹源表示,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最直接的就是政府购买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老百姓往往担心,服务质量能不能保证。目前,“居家乐模式”在资金支持、政策配套、服务监管上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和提升。

居家乐中心一体化信息网络平台

“虚拟养老院”的标准化样板不仅在苏州姑苏区茁壮成长,更是走出姑苏、走出苏州、走出江苏,目前在吴中、昆山、太仓、北京顺义、扬州广陵、无锡宜兴、广西柳州、浙江嘉兴等9个地区落地生根,成功打造了虚拟养老院云平台发展模式,总平台服务对象已经达到12余万人。

 

涉老审判领跑全国 普法便民惠及群众

“梁溪模式” ——极富特色的护老审判

梁溪法院保护老年人权益合议庭

二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江苏无锡市梁溪法院(原北塘法院)保护老年人权益合议庭也应运而生。2013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当天,梁溪法院判决“常回家看看”精神赡养全国第一案,支持了老人要求女儿女婿“常回家看看”的诉请。

“第一案的判决具有很强的样本意义和示范作用,此后多地法院均参考梁溪法院首案判决对老人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的诉请予以支持。” 合议庭审判长高鑫告诉记者。

保护老年人权益合议庭内景

2015年7月,梁溪法院判决江苏首例“隔代探望权”纠纷。失独老人陈老夫妇起诉请求法院支持其看望孙子的权利,法院一审判决支持了老人的诉请,判决老人在孙子十周岁之前可以每月探望一次,每次探望时间以六小时为限。由于相关法律并未明确规定隔代探望权,且涉及失独老人,该案也引发了社会广泛热议。

高鑫法官在工作室接受记者访问

“赡养案件从物质赡养向精神赡养转变,房屋权属案件从诉求居住权向诉求所有权转变,继承案件财产分割更为复杂,婚姻纠纷因重组家庭增多而矛盾凸显。” 高鑫说,“梁溪法院审结的三千余件涉老案件类型已经出现这些明显的新变化。”

伴随中国法治的进步,梁溪法院老年合议庭也与时俱进,在多年的审判实践中逐渐摸索出极富特色的护老审判“梁溪模式”——坚持将“情理、法理、道理、伦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到涉老民事审判的各个环节;坚持庭前倾听、庭中调解、庭后回访,改变以往法官向当事人“填鸭式”的单向说理教育,注重与当事人的互动交流,并从中收获了当事人的信赖和赞誉。

“高鑫法官老年维权工作室”一角

在中国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背景下,梁溪法院不断创新护老方法、延伸涉老服务。一方面,打造老年维权“一站式”服务,开通“老年人维权服务热线”、设立“老年维权绿色通道”、成立全国首个以法官个人名字命名的老年维权工作室——“高鑫法官老年维权工作室”,为老年人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庭后回访等服务;另一方面,坚持每年组织一线民商事法官送法进基层;成立“老年人权益保护站”,将维权现场延伸至老人家门口;同时在老年大学开讲“法律讲堂”,普及法律知识。

 

“爱心小屋”—— 接地气的普法亲民品牌

“爱心法律服务亭”

“爱心小屋”是位于淮安市清河区“夕阳红”法治文化广场的“爱心法律服务亭”,占地仅6平方米,却是一个集矛盾调解、法律咨询、 法律援助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室。在“爱心法律服务亭”设立之初,“夕阳红”文化广场是一个主要针对中老年群体活动的开放式文化广场,功能比较单一。随着人民群众法治意识的不断增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清河区决定将“夕阳红”文化广场融入法治文化元素,在广场的西北角开辟出专门区域,设立 “爱心法律服务亭”,由辖区内的公益律师于每周的一、三、五进行专职坐班,实行免费咨询,使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群众在休闲、锻炼的同时,接受法治熏陶,提升法治素养。

“老百姓前来咨询的法律问题往往渉及到自身利益的方方面面,调解不及时、法律咨询不到位或方法不正确,就极容易激化矛盾。”坐班律师张德富告诉记者,“以前到‘爱心法律服务亭’找我的群众大多都是为咨询法律问题而来,但时间一长,矛盾纠纷方面的问题也开始找来了,我的‘业务范围’又扩大了。”

在“夕阳红”文化广场上活动的老年人

“爱心法律服务亭”设立三年多以来,值班律师共接受法律咨询1万余人次,受理各类案件近2000件,受到了群众的普遍赞誉,被称为“家门口的法律顾问”。

坐班律师张德富向记者介绍工作情况

 

“法律快车”——让村民打官司不再难

为整合法律服务资源,着力破解乡村法律服务资源短缺的瓶颈,淮安市司法局于2013年实施为期三年的“法律快车村村通”工程,采取每名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与全市所有村居挂钩服务的办法,深入村居宣传法律知识、当好法律顾问、开展法律援助、化解矛盾纠纷,把法律服务送到基层,打通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司法为民。

2013年4月,“潘虹律师工作室”就随着“法律快车村村通”工程正式进驻了富强村。“工作室组织了一批具有丰富法律服务经验的律师,每周日安排固定律师值班,接待来访村民,针对村民有关婚姻继承、劳动争议、人身伤害、民间借贷等方面的法律问题进行解答。” 潘虹律师介绍说。

潘虹律师在工作室向记者介绍工作情况

工作室的法律服务团队还定期挨家挨户走访村民,参加富强村民主议事会,了解村民法律诉求,帮扶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解决村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同时,制作并向全体村民发放法律服务联系卡,保证村民在第一时间得到专业法律服务。工作室执行服务工作记实制度,要求值班律师详细记录法律服务活动过程,服务结束后,向村民收集反馈服务意见,进一步提高工作室法律服务质量。

记者还走进了清浦区和平镇齐湖村,了解当地的法律服务工作。齐湖村司法惠民服务站主要由驻村律师、村干部、调解员、大学生村官等组成,律师们每周定期到工作站工作半天,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每季度为村干部、村民上至少1次法制课;律师在接到村民的具体法律服务需求后,会在两个工作日内受理,对电话法律咨询也及时予以答复。村民打官司,再也不用四处求人,在村里就能找到可依赖的律师帮他代理。

齐湖村司法惠民服务站

据介绍,村民葛志良交通事故致残索赔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受害人在驻村律师齐林建的无偿法律援助下三年打了5场官司,赢得了815万元赔偿,目前已得到补偿10万元,后续的赔偿律师还在继续帮他追讨。葛志良告诉记者;“虽然后续的索赔依旧存在种种难题,但对齐律师的无偿援助发自内心地表示感谢。”

几年来驻村律师为村委会、村民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有了律师的进驻,村里的法治建设水平和村民的法律意识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撰文/摄影:徐步云) 

(责编:徐步云(实习生)、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