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记者手记:中国驮马队重走丝绸之路——入境吉尔吉斯斯坦见闻

2016年08月25日16:40 | 来源:新华社
小字号

近日,由中国的54峰骆驼、10匹马、15辆汽车和50余人组成的长达1.5公里的跨国仿古驼马队,分别从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口岸进入吉尔吉斯斯坦境内,计划以徒步方式继续“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的行程,用一系列文化活动增进中吉两国人民的友谊。

24日,新华社记者专程探访了这支中国驮马队。此次中国驼马队进入吉境内休整的第一个营地,选在离首都比什凯克25公里外的市郊。22日,骆驼、马和人员陆续抵达后,驮马队选择暂时休整,讨论下一步的计划。

驼马队队长杨永胜告诉记者,2014年和2015年,上百峰骆驼以及木轮马车、100余名古装队员组成大型仿古商队,从中国陕西出发,途经国内18个城市,于2015年11月抵达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州陕西村。

杨永胜说,中国驼马队在哈萨克斯坦受到当地人民的盛情欢迎。今年应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办公厅和吉政府部门邀请,驼马队计划于8月至10月在吉开展丝绸之路文化之旅系列活动。

“黄沙漫漫,驼铃声声”是现代人对丝路驼队的惯常印象,但这背后的酸甜苦辣鲜有人知。庞大的驼马队如何徒步行进、如何安营扎寨?对于习惯于开车、坐高铁、来个说走就走旅行的现代人而言,实在难以想象。

“徒步,负重,一天步行25至40公里,几个月不住楼房,夜晚帐篷内裹睡袋……”这是驼马队队员近两年来的常态。

每天行走25公里,许多队员脚上都磨出水泡。不过,在队员们和随队摄影师李少卿看来,这是“不同一般、有意义的体验”,是人生难得的经历。

李少卿说,驼马队行进确实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考验,但对于队员尤其对于摄影师来说,这样的跨国丝绸之路文化之旅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他的镜头记录了驼马队行进中的点滴细节、所到之处中外友人的热情笑脸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精彩瞬间。

记者在营地内看到,54峰骆驼被围在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围栏中,马匹四散在树荫下吃草。驼马队的工作人员有的在讨论后续工作,有的联系当地政府,有的则在准备下一顿饭菜。

骆驼在驼马队中承担着重要工作。驼马队负责人胡万太介绍说,骆驼是一种耐力极强、能扛重物、易驯服、安静、“顾家”、团结且记路的动物。它们负重四五百公斤不在话下,在行进中可以坚持40天不喝水。若安营扎寨,一峰骆驼一天可消耗掉20公斤草料和若干桶水。“落跑”的骆驼还能原路返回此前的居住地。

记者注意到一峰脸部长有浅白毛的骆驼在骆驼群中享有特殊待遇,胡万太把它称之为驼队中的“老大”。去年,驼队就是由这峰骆驼带队,跋山涉水到了哈萨克斯坦。胡万太解释,那些体格强壮的公骆驼往往在驼群中极具号召力,由它们带队行进,驼队队伍会更好带。

谈起驼马队徒步进行的今昔对比,驼马队队长杨永胜说,如今交通便捷了,驼马队可以用汽车往返提供伙食补给,安营扎寨可以从附近村庄接电买水,驼马队出发前通过电话和网络联络好沿途各地政府以获得支持。而在古代,驼马队需要自带干粮,就地起灶,没有电话与网络,在各地部落、国家之间进行联络也相当不便利。因此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马商队有着更多我们更多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困难。

今年恰逢吉尔吉斯斯坦的“历史文化年”。第二届世界游牧民族运动会将于9月在吉旅游胜地伊赛克湖召开。按计划,整个驼马队将在运动会期间徒步环绕世界第二大高山湖——伊塞克湖,途经中、哈、吉三国共同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位于吉境内的碎叶城,沿途还将进行一系列友好交流活动。

据悉,完成在吉境内的所有活动后,驼马队将在比什凯克准备过冬。明年4、5月份吉尔吉斯斯坦路面解冻后,驼马队将继续向俄罗斯、白俄罗斯行进,预计用5年时间最终抵达罗马。

在驮马队的马车上,记者看到一些装有茯茶的茶包和箱子。杨永胜介绍,除了丝绸,茶叶是丝绸之路上产自中国的热销商品,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张名片。主办方希望通过向中亚百姓赠送茶叶的方式,感谢他们对中国驼马队的欢迎之情,也把中国人民的热情问候传递给他们,扩大一带一路沿线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民间文化交流。

当记者即将离开时,已有不少来自比什凯克和附近的居民慕名来到营地,纷纷举起手机与骆驼合影留念。他们当中很多人从未见过骆驼,对于这样的驼马队倍感新奇,一些吉尔吉斯斯坦小朋友不时学着驼队饲养员的样子喂骆驼吃草。

随着手机的“咔嚓”声,一张张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笑脸和一峰峰中国骆驼,成为留存在相片中的美好回忆。(新华社记者陈瑶)

(责编:李雪峰(实习生)、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