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关注中国

政府应从五大方面加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2016年08月18日15:0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8月18日电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编的《贵州蓝皮书: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6)》于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布。蓝皮书指出,新的社会治理体系下,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现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分析,课题组发现在以往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难以抓住解决问题的重点,而社会治理中的新契机则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建议从以下五大方面加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构建。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社会公平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帮助农民工及其子女解决入学、医疗、保险、考试等实际问题,由制度带来的城乡经济差距和诸多事实上的不平等应当被逐步缩减乃至消除,最终能让农村留守儿童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机会,只有走这条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除此之外,城乡教育的发展还需要多加关注和调控,借读费等带有教育歧视的条例需要得到控制乃至取消,农民工子女入城上学的门槛需要在多方努力下予以降低,这样才能促使留守儿童不留守,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与生活问题。

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农村教育一直存在着投入不足的问题。加之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片面的思想认识,因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重城市,轻乡村;重考分,轻素质;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在政策的调控下,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合理流动,完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学水准,改善办学条件,开办寄宿学校,让留守儿童有一个良好的监管环境,在学校和老师的管理和监护下,留守儿童的安全将得以保障。优质的教育资源应当让全民共享,在当前全民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承担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体现,人民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受到保障,国家教育的公平公正也将落在实处。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中,增设专业的生活与心理老师,调整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学习生活,定期为留守儿童做心理疏导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共同面对成长困境,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与关爱,树立健康、向上、快乐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合理调配资源,建立社区留守儿童保护体系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表明,在家庭的抚育能力弱化的情况下,社区资源作为可行性最高也最为直接与方便的资源依赖系统将发挥较大的作用。农村社区往往具有“熟人社会”的特征,社区工作者应当把握住这一点,充分收集并利用社区资源,帮助居民把互助行为变成生活习惯,建立起家庭之间的“人情交换”,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可联系社区内的退休老教师、老干部等,成立社区留守儿童服务中心,为社区内的留守儿童建立档案与联系卡,多组织一些社区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服务中心内设专职社工为管理员,管理员负责定时联系学校及留守儿童监护人,定时更新留守儿童资料,发动留守儿童邻里和社区领袖,成立志愿者队伍,定期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探望,对有问题亟须解决的留守儿童家庭,帮助其联系相关部门,并辅助其沟通。

加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

学校应成立留守儿童专项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作为组长,各班级班主任和学校骨干教师都应该加入专项小组,将留守儿童关怀工作列入教师绩效考核的范畴,出台相应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办法,让留守儿童工作具体化。此外,学校应配备相应的学校社工或心理老师,要做到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想法,根据每个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定时对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时对留守儿童监护人进行培训,努力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除此之外,在校园内开办留守学生朋辈小组或完善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留守儿童朋辈小组会帮助留守儿童与有同样经历的人一起获得较大的情感慰藉与支持,每一次的留守儿童朋辈小组都是留守儿童的第二课堂,使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都能得到关怀与帮助。

加快民办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发展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

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是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主体,以“助人自助”为开办宗旨,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伦理准则的指导下,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方法,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救助社会贫弱群体、缓解或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权益、弘扬人文关怀、为社会大众提供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促进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资源合理链接与使用等。民办社工机构是社会工作服务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福利服务的重要载体,是承接政府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托。而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则能在留守儿童工作中充分发挥“润滑剂”、“黏合剂”作用,成为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最大助力。因此加快社会工作组织的发展及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需求,也是留守儿童工作开展的关键。

(责编:徐步云(实习生)、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