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迅速变迁的社会中,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上升,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合力应对

多方合力,化解青少年“成长烦恼”(国际视野)

邓希泉
2016年08月05日05:0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2016年2月24日,在加拿大温哥华,孩子们身穿粉红装参加“粉红衣日”活动,反对校园欺凌行为。
  新华社发

  2016年6月18日,日本延冈市立北浦小学举办家庭教育辅导活动,帮助家长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北浦小学官网图片

  2014年2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的一所小学里,教师正在辅导孩子们功课。
  人民视觉

  被泛化和庸俗化的成功导向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但在现实中,遭遇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人数呈上升趋势,这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化有关。青少年心理问题表现形式多样,从触发问题的根本原因、行为表现以及对成长发展的后果来综合分析,可以分成内部障碍问题、外部障碍问题和有害物质滥用等三大类。

  内部障碍问题是作用于内的心理问题,主要指青少年自身的情绪障碍、认知障碍和行为障碍等,主要表现为自卑、焦虑、抑郁、冲动、恐惧、饮食失调、社交恐惧、过度自责等。外部障碍问题是作用于外的心理问题,主要指青少年以外界对象为目标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逃学、校园欺凌、危险驾驶、反社会行为等。有害物质滥用是指不恰当地使用药物,导致青少年对有害物质产生生理成瘾或心理依赖。

  当前,青少年心理问题中的外部障碍问题与有害物质滥用的共生关系更为明显。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主要是长期处于应激环境,暴露于应激生活事件和麻烦琐事,以及青少年心理韧性和复杂情况适应能力相对不足。其中,面临的各种压力及其对压力的主观感知,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成功导向的社会环境中,对成功的渴望和对失败的惧怕往往是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成功导向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会价值取向,在激励青少年勠力前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被泛化和庸俗化的成功导向,带来的最大负面影响是使当代青少年生活在单一标准、单一导向、单一目标的社会氛围之中,家长、老师和亲人对青少年的世俗成功以及如何实现这种成功的过度关注,使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亲密社会关系中均以世俗成功作为核心和中轴,导致挫折、失意、失败等社会常态成为不可容忍的社会现象,这就容易对青少年造成过大的外在压力。

  被泛化和庸俗化的成功导向的标准单一化,使青少年发展路径狭窄,容易导致短期目标或急功近利,限制了青少年生活的丰富性、兴趣的广泛性、情感的耐挫性,加大了成长发展的竞争压力;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人群孤立感或社会疏离感;被泛化和庸俗化的成功导向,还会使青少年要求自己的任何行动和任何措施都必须为成功服务,都应取得实效来迈向成功,否则就有可能产生内疚心理或负面情绪等日常困扰,由此可能转化成过大的自我压力,导致青少年在自傲与自卑、成功与失败之间发生极向转换,在两个极端之间缺乏中间地带和过渡环节。

  家庭、学校、同伴关系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有重要影响

  从青少年发展规律看,任何青少年都可能遇到困难和挫折,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但这种心理问题是暂时的、可以得到解决的,这是青少年成长中的常态。从总体结果看,绝大部分青少年都能够顺利度过青春期而不会遇到重大心理问题。

  从主体方面看,青少年心理问题与自身的不足或缺陷、与青春期的特殊性有关,家庭、学校、同伴关系和社会环境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青少年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不仅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更多是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与同伴关系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中,青春期成长发展的迅速变化是一种直接的表征,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方面共同构建的社会关系及其带来的问题。

  从产生根源看,青少年心理问题有的是进入少儿期或青春期才出现的问题,有的则是源于婴幼儿期问题的延滞影响,很多严重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在幼儿期或少儿期已经埋下祸根或初露端倪。有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只是临时性的,是因某件当下发生的应激事件而引发的;有的是长期的,是一系列问题的积累结果且因新的应激事件而爆发;有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只表现出一种特定问题,有的会表现出同一大类中的多种问题,有的同时会在两个或三个领域中表现出来。

  从表现形式看,青少年心理问题一般与健康问题、社会问题等众多问题行为相伴相生,多重问题行为相继发生或同时并存,对青少年心理产生叠加效应。青少年心理问题存在性别、年龄、贫富、地区等多种差异,问题的根源不同、表征不同、严重程度不同,解决途径与方式也必然不同。

  从根本性质看,青少年心理问题存在两种性质差异明显的现象。其中,绝大部分青少年都会经历偶然行为或临时行为引发的暂时性心理困扰,但并不会长期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真正形成制约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一是暂时性心理困境固化为长期的行为模式或者使问题累积,二是长期的问题行为模式引发心理问题。有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属于自限性问题,会随着逐渐进入成人期而自愈;有的属于需要积极干预才能得到缓解或解决,否则会对将来产生长期负面影响。

  五大措施预防、纾缓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

  总体来看,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重视和关注,在预防和缓解青少年心理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预防措施和干预项目正在积极有效地开展。但青少年心理问题应对机制仍存在5个方面的不足,分别是重事后干预轻事先预防、重问题个体轻社会关系、重当下因素轻历史根源、重硬件建设轻专业队伍、重学校责任轻家庭社区。对此,可以从以下5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增强能力,强化积极心态和心理韧性。从事先预防角度,加强青少年积极心态和心理韧性的能力建设,提升以同伴互动为核心的社会能力建设,改善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判断和控制感,增强压力和困难的积极适应过程和灵活应对能力,打造以个人能力、和谐家庭关系和与家庭外社会成人保持良好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青少年复原力建设。

  关注整体,加强“重要他人”的支持。在关注青少年主体的同时,更加强调家庭、学校和社区在青少年心理问题事先预防和事后干预中的关键性作用,尤其要加强对家庭和社区方面的建设。要创造条件推动青少年心理问题专业社工进入社区,专业社工要以家庭为单位,对父母及其子女在心理健康能力建设、健康情绪管理和心理问题解决等方面给予专业性支持;借鉴欧美国家社区医院配备心理医生的成功经验,推动心理医生进入社区医院,使父母及青少年及时接受心理咨询。

  关口前移,从学龄前儿童开始关注。要把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口前移,积极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相关知识传授,尤其是识别出有行为问题的高危儿童,有针对性地在家庭教养方式、问题解决技能和应对技能等方面提供帮助和培训。首先,要保证全家人共同参与家庭预防计划。其次,要注重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结合。第三,要针对青少年心理问题进行家庭系统疗法,促进家庭成员的有效沟通,通过家庭和谐创造心理问题的脱敏环境。

  专业先行,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继续重视并加大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硬件建设和师资建设,更需要重视心理健康方面事先预防和事后干预的专业人才培养,形成社会声誉较高的专业化队伍。当前,既要继续加强在各级各类学校配备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又要充分利用《关于加强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供的政策机遇,实现到2020年青少年事务社工队伍达到20万人的底线目标。

  准确评估,根据情境采取组合策略。要根据青少年心理问题性质、主体特征、社会关系状况、社会支持程度等具体情境,建立科学的干预计划并采取干预行动。要在心理问题专业人士的指导、支持和参与下,根据青少年具体状况、心理问题成因、家庭学校社区具体情境,采取组合策略进行干预来取得尽可能大的治疗效果。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就是要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缓冲心理压力、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满意度方面的积极作用,从正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则从制度建设上解决校园欺凌等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通过减少和消弭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来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我们应以这些制度化建设为契机,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年研究所所长)

  版式设计:刘 慧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05日 23 版)
(责编:王政淇、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