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阮宗泽:美韩部署“萨德”威胁东北亚和平 应“三思而行”

2016年08月04日13:34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8月4日电 8月3日,中国记协以“‘萨德’入韩威胁东北亚和平”为主题举办新闻茶座,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在会上就“萨德”入韩问题与外国驻京记者、驻华使馆新闻官、港澳台记者和内地记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自7月8日美韩双方共同宣布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到7月13日韩国公布“萨德”系统的部署地点,再到14日朴槿惠总统在青瓦台召开的国家安全保障会上强调应该平息与部署萨德相关的不必要的争议,敦促国民为了国家安危,对“萨德”问题进行理解和配合,各界人士对此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反对之声也愈演愈烈。

“萨德”入韩将威胁东北亚安全稳定局势

阮宗泽在此次发言中指出“萨德”系统入韩将威胁东北亚安全稳定局势,成为“冷战幽灵”。东北亚历来是大国利益的交汇之处,与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的利益皆脉脉相通,而韩国将“萨德”系统引入东北亚,将破坏东北的平衡,恐怕将会引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自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一直围绕着两个问题:“北约东扩”和“部署反导”,俄罗斯一直反对美国以应对伊朗“核威胁”为由在欧洲部署反导弹系统,在东北亚地区引入萨德,将让俄罗斯腹背受敌。而对中国而言,“萨德”入韩将给忙于应对南海仲裁带来一系列的复杂影响的中国带来另一重夹击。中俄决不能忍受这样的状态,必然做出某种反应,这将让东北亚地区的局势进入紧张状态。

“萨德”入韩将损害大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合作

阮宗泽说,朝鲜半岛一直是东北亚问题的核心和聚焦之地,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一直没有签订和平协议,只有停战协定,而朝鲜的核开发已经让这个地区的局势很紧张,今年初,朝鲜宣布进行第四次核试验,作为应对,美国韩国则在这个地区进行两个月高强度军事演习,出动所有核设施和核装备,这次演习具有明确的指向,即先发制人。

这只是此地区高热不下的对峙状态的写照之一,而韩国引入“萨德”系统的动作除了让这一地区的局势更加紧张之外,还会模糊朝鲜半岛问题的焦点,让大国在朝鲜半岛由现在的合作局面转向对抗。

在萨德入韩之前,尽管大国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歧,但之间一直存在着一个最大公约数,即朝鲜半岛无核化,六方会谈和“9·19共同声明“,无核化已经成为共识,“萨德”入韩将模糊无核化的焦点,甚至取代无核化成为朝鲜半岛最令人关注的安全问题,不利于各国共同推动无核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萨德”系统对中国的战略安全构成巨大威胁,韩国不能期待在“萨德”入韩之后仍然与中国继续在朝鲜半岛的合作,而韩国自身也将卷入大国对抗当中,成为美国追求东北亚甚至东亚战略优势的工具,成为大国针对的目标,这对韩国自身的安全也十分不利。

韩国一直以来致力于在朝鲜半岛发挥更大的自主作用,自朴槿惠就任总统以来这样的倾向更加明显,但是自主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需要跟有关各方妥善处理微妙关系,而“萨德”入韩则让韩国在某种以上一边倒向美国,这是一种战略错误,大大缩减了韩国今后试图在朝鲜半岛发挥更大自主作用的空间和条件。

“萨德”入韩将严重危害中韩关系

阮宗泽说,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关系一路高歌猛进,“萨德”入韩问题的出现则直接挑战中韩关系,中方对此一直持严正的反对立场,而韩国方面则出现了不同的诡辩矫饰的论调。

一说是“无害论”,即萨德技术上讲是指挥系统,以中韩距离不会对中国产生威胁,这种说法其实掩耳盗铃,“萨德”系统的部署意味着把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部分地区都纳入X波段雷达的侦查范围之下,中方在此地区的一切战略部署都将受到侦察和监视,中国是绝不能容忍这种情况的,更何况韩国不具备战时指挥权,不可能完全掌握“萨德”系统。

另有一说“中国责任论”,即韩国引入“萨德”系统是对朝鲜核开发的采取的对策,而这一切都源自中国在阻止朝鲜核开发问题上进展缓慢。但实际上朝鲜核开发不是中朝关系问题,而是美朝关系问题,中国已经就无核化进行了重要努力,中方一直坚定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2270号决议,“中国责任论”纯属无稽之谈。

除此之外,韩方还有“美国施压论”的说法,但是梳理“萨德”入韩事实轨迹就可以发现其实韩国其实从始至终一直没有放松引入萨德的主动性,“美国施压论”的说法更加暴露了“萨德”针对中国的本质。

更荒唐的是韩国舆论中存在的“人情论”,即外交场上中国欠韩国一笔人情债,韩国曾不顾美国反对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投行,朴槿惠总统也参加中国的“九·三”阅兵,这种说法幼稚可笑,将两国之间的外交与人情混淆,其实这两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萨德对中国的切身安全有重大威胁,这种利益不能做交换。

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互利互惠的,中韩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维护,萨德系统可能让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得而复失,在“萨德”问题上,韩国应该三思而后行,将这个问题看得太轻恐怕要付出代价。(李雪峰)

(责编:实习生 李雪峰、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