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凝聚共识,做思想的建设者和舆论的引领者

——第八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评论员对话会发言摘编

2016年07月26日09:3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人民日报社社长 杨振武

韩国《中央日报》发行人 金教俊

日本时事通讯社副总编辑 服部健司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 张建星

老挝《万象时报》总编辑 通罗·端沙万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吕岩松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卢新宁

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副首席执行官 陈康威

与会代表集体合影留念。

韩国媒体代表在会议上发言。

印尼媒体代表在会议上发言。

缅甸媒体代表在会议上发言。

与会代表在聆听发言。

与会代表在会议间歇进行交流。

悉心呵护培养互信共识

人民日报社社长 杨振武

10+3合作已是第十九个年头,10+3媒体合作研讨会也开到了第八届。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研讨会已经成为10+3框架下最具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媒体交流合作平台。媒体是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民心相通的桥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我们媒体人理应通过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和理性全面的评论观点,为10+3合作提供思想力量和价值引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10+3合作的“初心”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合作共赢。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媒体人是思想的建设者和舆论的引领者。本届研讨会有别于往届之处的最大亮点就是,我们举办这样的评论员专场对话会。评论是主流媒体的灵魂,是旗帜,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期待各国评论员之间的思想交流,能够汇聚起评论的力量、展现出评论的魅力。借此机会,我谈几点建议。

第一,我们的评论应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在“一带一路”等重大倡议中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中国人民深知,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因此也愿意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我们的评论应坚持正确义利观。正确义利观,是习近平主席外交思想的基础,也是中国对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要找到不同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既有原则、也有道义,有利益、也有情谊。

第三,我们的评论应倡导新型国际关系。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们坚持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分歧和问题的立场从来都光明磊落,我们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的决心也一贯坚定明确。

第四,我们的评论应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意识。经济全球化让利益相互交融,社会信息化让地球安危与共,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中国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很多问题不再局限于一国内部,很多挑战也不再是一国之力所能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解决。

第五,我们的评论应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合理。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反对在国际关系中搞双重标准。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

毋庸讳言,本地区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稳定与发展的干扰因素。在此,我向在座各国媒体倡议:让我们本着和平发展的理念、建设性的态度和合作包容的胸怀,更加关注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和战略融合点,为推动国家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舆论支持的正能量。同时,求大同而存小异,实事求是地报道有关矛盾与分歧,客观理性地评论新闻事件与敏感问题。大家共同努力,悉心呵护、用心培养来之不易的互信和共识,积跬步以至千里,使10+3成为平等合作、共同发展的有效平台。

我们头顶同一片蓝天,共享同一个家园。“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早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就已经把我们的国家联结在一起。这条千帆竞发的商道,被海风吹拂了两千年,穿越了沧海桑田变幻的历史时空。今天,让我们共同致力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开创东亚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共同为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通过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韩国《中央日报》发行人 金教俊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意味着国际社会应建立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的合作关系,通过对话解决问题,通过协商来达成一致。

此次论坛所讨论的“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是沟通,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来构建国际社会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模式。

媒体朋友们,古代丝绸之路是和平与合作的道路。现在需要由我们来重新构建先人所走过的路。如果我们媒体人通过此次论坛能够深刻认识到自由、和平与沟通的价值并亲自践行,那么我相信我们所盼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会大大提前。为此,我建议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媒体肩负增进理解重任

日本时事通讯社副总编辑 服部健司

中日韩三国和东盟10国之间,无论从历史和地理来看都是密不可分的。维持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必须做到相互理解。

国家和国家之间存在分歧,或者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者对立,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事情。同一个事实,不同国家的人去看,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对于这一点,我们不仅要理解,而且要有从对方角度看问题的包容心态。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媒体的作用就会越来越重要,这是毋庸置疑的。

今天,我们这个会议在各个环节都设定了非常有意义的议题。我衷心期待我们可以进行坦率的有实质成果的讨论和交流。

共同谋求“亚洲话语权”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 张建星

今天,亚洲媒体同行欢聚一堂,共同参加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环球时报社协办的第八届东盟与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评论员对话会。

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凝聚共识”,各位媒体同仁和评论员就“在东亚凝聚更多‘思想共识’,谋求国际传播中的‘亚洲话语权’”“主流媒体评论的社会责任和在新媒体生态下面临的挑战”“东亚地缘政治中的‘媒体因素’和热点问题中的‘民族主义’”等议题进行坦诚的对话和交流。我们期待各国评论员的真知灼见,也期待你们不同的观点和各自的思考都能够有助于凝聚共识、合作发展。

亚洲媒体合作是一个宏大而精彩的故事,讲好这个故事,需要在座各位媒体同仁的共同努力。我们的10+3研讨会已经成功举办到第八届,已经被公认为是东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交流平台。而今年的各国主流媒体评论员对话会更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和实践的创新。希望今天的会议能够进一步“凝聚共识”、加强各国媒体评论员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也希望东盟十国和中日韩三国间的媒体合作能够越来越紧密!

对话交流不应该有偏见

老挝《万象时报》总编辑 通罗·端沙万

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第八届10+3媒体合作研讨会评论员对话会,见证了各国的社论作者、专栏作家和评论员就在东亚凝聚更多的思想共识,谋求国际传播当中的亚洲话语权,主流媒体评论的社会责任和在新媒体生态下面临的挑战等议题进行的坦诚对话和交流。

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当我们的公众或者听众没有办法获得直接体验的时候。但是,有的时候,媒体也会带来一些社会的曲解或者是误解,甚至会煽动针对某个民族、种族或者是宗教团体的清洗,抑或也会挑起各国的争端,激化矛盾与问题。宽容与妥协应该成为我们通行的做法和原则。在国际对话交流当中,不应该有偏见与冒犯。

人民日报社非常积极地推进各国评论员、记者、专栏作家相聚交流对话的机制。虽然我们各国评论员的背景不一样,信仰也不同,甚至理念也不一样,但是,我们都是维护团结、热爱和平的一分子。这样,我们就能够建立起共同合作的共同话语权,我们彼此都能够走向更为繁荣的明天。

我坚信,我们的媒体人应当坚守道德的准则和原则,积极推进人类共同体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建立更多的共识,凝聚更多的共识。媒体也应当担负起社会责任,推进亚洲人民之间以及亚洲人民与全世界人民持久的团结和统一。今年9月份,老挝将举办东盟峰会,我希望届时来自东盟10个成员国、中国、韩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评论员和记者、媒体人能够积极地参与报道这次峰会。

积极传播“亚洲的声音”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吕岩松

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建立在合作共赢基础之上的区域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如此辉煌成就,是地区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切给亚洲带来更多的话语权。但是,我们的话语权和亚洲在世界格局中的重要地位还不相匹配。

山水相连,亚洲各国需要抱团取暖、守望相助;山水阻隔,亚洲各国需要逢山开路、遇河架桥。作为媒体人,我们要有平波踏浪、凝聚共识、携手前行的定力。

这种定力源自何处?首先是命运共同体意识。亚洲各国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命运、共同的责任,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演变为话语权政治。只有亚洲人民才最了解亚洲。我们在增进沟通和交流,增加了解与互信方面有大量工作可做。亚洲媒体人还要有求同存异意识。“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早已过时,“同舟共济”与“合作共赢”是时代的呼唤。承认和尊重彼此不同,并寻求合作共赢,是实现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

推动构建“东亚价值观”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 卢新宁

大约1个月前,在日本的古都京都,一家“汉字博物馆”开馆。博物馆一层大厅放了一棵“汉字树”,上面挂着808个中日韩三国共同使用的汉字。同样是汉字,在越南,有新年求汉字祈福的习惯;在马来西亚,每年都会评选年度汉字。某种程度上,汉字这一符号,象征了东亚各国在文化上的“共同血脉”。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分享着共同的文化记忆乃至民族记忆,这是一个“文化共同体”。

近代以来,整个东亚无一例外地被“抛入”了全球化、现代化进程,我们共同经历了艰难的蜕变和重生。值得欣慰的是,在西方,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世界正在趋向分散,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导致这种悲观主义观点蔓延之时,在东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与日本韩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度过了“黄金二十年”,合作得到长足发展,经贸关系令人瞩目。东亚国家分享着共同的发展成果,也展望着共同的复兴前景,这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正是这样的“文化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让我们有可能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相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容”应是这种价值观的基础。我们相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对话”应是这种价值观的选择。我们相信,“智者务实,愚者争鸣”,“共赢”应是这种价值观的追求。即便南海有波澜,朝鲜半岛有阴霾,即便要面对种种分歧和问题,但秉持这样的共同价值,东亚各国一定能同舟共济、扬帆向前。

如何推动形成这样的价值观?媒体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人民日报的评论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中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将在未来更好地发挥这些优势,如杨振武社长所言,“为推动国家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舆论支持的正能量”。

提供这种正能量,媒体评论可以秉持三个原则。

第一,以媒体理性推动国家理性。媒体评论不能回避问题,但也不能激化问题,我们应该也完全能够超越一时一地的纠葛,以舆论的力量,助推国家间超越分歧、求得共识。

第二,以媒体态度引领公众态度。在各种具体事务中,以客观、冷静、理性的视角去观察与思考。现实中,民粹主义可能成为妨碍东亚携手的阻碍性力量,媒体评论员尤须警惕这样的破坏性因素。

第三,以媒体价值塑造区域价值。我们可以携手努力,在塑造我们的共同价值之时,谋求更大的“亚洲话语权”。

我们身处的东亚,在世界版图中有着标志性意义。这里曾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化极。在西方现代化话语、全球性体系之下,东亚曾一度衰落。但从“大西洋世纪”转向“太平洋世纪”的过程中,东亚有必要也有可能完成一次整体性的复兴。这样的复兴,不仅能让这里成为世界新的增长极,更可以成为新的思想极。期待我们以独特的亚洲智慧,为日益分裂对抗的世界,找到一个新的出口、新的方向。

在信任基础上建立共识

新加坡报业控股集团副首席执行官 陈康威

信息技术平台的改变,加强了建立共识的基础。随着科技为媒体带来的革命,不同国家的民众可以使用共同的信息平台,如东南亚国家在使用脸书的同时,也使用日本、韩国流行的LINE与中国的微信、微博,日本、韩国等民众也在使用微信等与外界沟通。这种在近年新形成的跨国界,甚至是无国界的社交传播平台让信息更自由流动。大家拥有共同的媒介平台,形成各自的行为数据,更有利于在某个领域聚集观念,达成共识。

互联互通将提升媒体的共同责任。媒体更应该全面地呈现观点,更有意识地站在区域合作的更高角度去看待问题,更坚定地承担媒体应有的责任,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人员的互联互通、观点的互联互通、善意的互联互通,让立场和声音更加完整。

共识有助于减少误判。信息的大量流动与传播,同时也会制造各种观点和声音,这已成为我们现在生活的常态。跨国的传播,往往会在另一个不同的文化与背景社会引起另一波反应。在众声喧哗之下如何形成共识,如何避免误判,就需要从媒体从业者的经历与专业方面努力。

媒体既是制造、传播国家形象的载体,其自身也是国家形象的主体之一。目前,媒体生态非常多元化,在各个国家当中,有代表政府喉舌的官方媒体、半官方半市场化媒体、纯商业媒体、上市公司控制的网络媒体、媒体精英创办的自媒体、个人碎片化的社交媒体,东南亚10个国家就有着不同的媒体生态、文化与社会风情。中国、日本、韩国同样也各有差异。因此,在各国政府、社会和民间通过信息传播进行对话时,要特别注意各个不同媒体的背景,以及它所承载的意义,所代表的社群与传播的对象,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建立更加精准明确的共识。

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新媒体时代共识也可能是非常脆弱的。区域之间的媒体合作促成共识的形成,这个构建过程既是媒体自身内在的自觉行为,又是这些媒体与外界互动产生的结果。在区域交往中,任何一个涉及双方或多方的事件,可能因为不同主体的介入而形成广泛的舆论与意见。如果把握不当,很可能会带来不同层面的传播力量,从而快速地弱化消解这个共识,重新构建需要花不少时间、时日才能实现。

共识并不意味着完全趋同。在信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共识,能够包容以及接纳差异,并在差异中寻找共同发展、互相合作的契机。如10+3媒体合作研讨会,其中的“10”就是英文的ASEAN,在中国翻译成“东盟”,在新加坡华文名称是“亚细安”,在马来西亚则被称作东协、东盟,尽管名称不一,但人们对其内涵的认知却是一致的。我们处在一个传播格局与舆论环境巨变的时代,区域议题众多,涉及的层面广泛,发展程度不一,我们需要用智慧凝聚媒体的共识,应对复杂的事件,为亚洲各国的和谐发展承担起媒体应该负有的责任与角色。

(摄影:李 舸 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26日 14 版)

(责编:覃博雅、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