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架起中俄人民深化友谊的新桥梁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曲  颂
2016年07月05日03:4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常设展览馆外景。
  本报记者 曲 颂摄

  扫描二维码
  看更多内容

  “一列火车开到莫斯科,窗子都被窗帘遮着。一些同样拉着窗帘的大客车和小汽车直接开到了月台,把乘客接到郊外。这是一项特别行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乌索夫这样描述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时的情景。

  7月4日,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建成仪式在莫斯科举行。今年是《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也是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周年。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的建成和开放,是中俄友好合作深化的又一个象征,为中俄两国人民架起了一座增进理解、深化友谊的新桥梁。

  不可磨灭的历史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位于莫斯科西南郊的五一村。这里曾经是一座贵族庄园的主楼,因为墙壁洁白,在阳光下尤其耀眼,当年有“银色别墅”之称。4日,修缮一新的展览馆在绿树掩映下静静等待着参观者。

  一楼展览内容分为“中共六大召开前的形势”“中共六大的筹备与召开”“中共六大之后革命运动的发展”三部分,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党史介绍、中共六大修改的党章等重要文件和相关历史照片。二楼是会议大厅和代表居住房间的场景还原,还保留了一段原址墙没有修复,供人们感受历史沧桑。沿木质楼梯登上最高的穹顶,可以俯瞰宁静的五一村。

  88年前,在莫斯科如诗如画的夏日里,来自中国各地的140多名中共代表,冒着重重危险聚集在这座僻静的郊外庄园,探索中国革命的前路。俄罗斯中共党史专家卡尔图诺娃说:“中共六大是在中国革命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召开的——国民党反革命政变让中国革命活动陷入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国共产党需要在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未来革命的路线和方针。”

  当时中国国内正处于白色恐怖笼罩下,参会代表冒着途中被国民党抓捕的危险,分批从大连、哈尔滨等地奔赴俄罗斯远东,再乘火车抵达莫斯科。为保证参会代表安全,中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用号码代替代表真实姓名等。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为会议召开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不但派车将中共代表直接送往会场,还在会场周边安排了大量安保力量。在中共六大召开前,斯大林接见了瞿秋白、周恩来等中共代表。

  历尽艰辛的重生

  中共六大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但长期以来没有设立正式的纪念馆,只在会议代表们出国的中转站黑龙江省绥芬河有一座博物馆。

  在莫斯科,举行会议的这座小楼二战后变成了集体住宅,又经历了两次火灾,最后化作一片残垣断壁。虽然会址在1961年就被列为联邦级历史文化遗产,但建筑的实际情况非常糟糕。会址常设展览馆馆长、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中华告诉本报记者,会址修复工程刚开始时,清除出去的垃圾多达千吨。

  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向时任俄罗斯总理普京提出在中共六大会址设立纪念馆,这一提议得到了普京的热情支持。2013年3月22日,中俄两国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互设文化中心的协定》的补充议定书,确立了中共六大会址的法律地位。次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出席展览馆建馆启动仪式。同年9月5日,在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两国签署中共六大会址租赁合同。2015年9月,经过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中方终于拿到了开工令。

  亲自参与展览馆整个重生历程的张中华颇有感慨地对本报记者说,没有两国领导人的大力支持,要在建党95周年之际完成会址修复简直是不可能的任务。由于楼体只剩墙壁,水、电、暖等一系列管线铺设工作都要从零开始。除了设计施工,修复工作牵涉到国有资产局、能源局、地籍局、文物局等诸多单位。俄罗斯副总理戈洛杰茨和莫斯科市负责建设的副市长胡斯努林亲自对中共六大会址修复项目负责,叮嘱对会址修复特事特办,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和中国文化中心最终与俄方各级单位建立了有效的协调机制,最终把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可能。

  对于列入保护范围内的建筑,俄罗斯法律要求“修旧如旧”,各方面要求非常严格。今年3月,本报记者前往还只有裸露的砖墙和机器轰鸣的会址修复工地,目睹了莫斯科市文物局局长坚持走遍每一个房间、提出诸多犀利问题的过程,连室内装饰的瓷砖是按照原样使用法国进口白云石还是本地瓷砖都要问个究竟。中方积极配合,主动询问门口铜牌有无统一标准等细节。在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下,这座历经风雨的小楼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光彩。

  中俄友谊的地标

  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作为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分部,早在开门之前就把优秀中国文化资源带给了当地民众。去年11月,江西杂技团在五一村文化宫表演,今年“欢乐春节”期间,河南省歌舞团到五一村演出。随着展览馆的正式运营,更多中俄交流活动将在此举行。

  4日一早,记者就到达中共六大会址,等待着展览馆的开放。从旁边经过的五一村居民玛利亚告诉记者,自己每天上下班都会看见工程的进展,从一地瓦砾到一座优雅美丽的展览馆,简直是一个奇迹。展览馆周边的道路和其他建筑也得到了修缮,自己的生活环境一下变得美好了许多。旁边小饭店的老板也早已配备了带图片的菜单,准备迎接中国游客。

  亚洲工业企业家联盟副主席刘丽达对本报记者表示,她不敢相信这座展览馆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外开放,这里展现了俄中两国命运与共的一段历史,相信在这里参观会给少年儿童和游客带来非常有益的体验。

  展览馆开放当天,来自中国的近百名游客已经来到这里先睹为快。张中华表示,中共六大会址应该成为中俄两国人民友谊的展示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和中国文化推广基地。

  (本报莫斯科7月4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07月05日 03 版)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