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关注中国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版在京发布

谣言真伪难辨 七成受访者表示“宁可信其有”

2016年06月22日14:54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6月22日电 6月2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7(2016)》(下称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通过案例分析、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探索了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微信公众平台中谣言的传播特征与受众心理机制,发现多数受众在接触谣言信息时倾向于采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此策略降低了判断能力,使其更易受谣言影响。

蓝皮书课题组调查显示,对于十分重要但是真伪难辨的信息,70.3%的受访者都表示“宁可信其有”,只有17.6%的人选择“宁可不相信”,另有12.1%选择“其他”。“宁可信其有”的态度正是谣言能发挥作用的土壤。人们在面对控制感缺失的情境时,倾向于建立虚幻的控制感,谣言正好提供了此种控制感幻觉;并且谣言所述的危害常是疾病死亡等极端可怕情况,在这种压力之下,除非对判断谣言很有信心的人才会选择不相信,否则人们就算有所怀疑,也不敢完全不信。此次问卷中,选择“宁可不相信”的受访者,在判断谣言的得分上显著高于选择“宁可信其有”的人,说明他们的信心是有一定现实依据的。

人们认为最常见的谣言主题为健康养生类、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同时人们也认为这几类谣言有较高的欺骗度。这三类谣言都与人们的安全健康相关,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有很高的重要性,因而在人们印象中它们最常出现,并且也最具欺骗性。

60.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微信上遇到的疑似谣言最多,该比例远远高于微博的15.2%和论坛贴吧的21.6%,一方面这可能与人们使用微信的频率高因而接触谣言的概率大有关联,另一方面也说明微信平台确实可能成了大量谣言的产地和传播渠道。

“60后”与“70后”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平辈朋友爱转发真伪难辨的信息,而“80后”和“90后”倾向于认为自己的父母长辈爱转发此类消息。说明在人们印象中,中老年人更容易被谣言蛊惑。不过在本次问卷的谣言识别能力得分上,并未表现年龄差异。

对于是否屏蔽经常在朋友圈中转发谣言的朋友,受访者看法不一,34%的人表示会屏蔽该类朋友的朋友圈,29.2%表示不会屏蔽,36.8%表示不一定,说明人们对于朋友转发谣言的行为有一定容忍程度。

受访者转发信息到朋友圈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人,这也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因为很多谣言都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等实用信息,人们在自己相信之余,也希望能分享给亲朋好友,使他们也从中受益。该行为是出于利他目的,但实际可能使人不自觉地成了谣言传播的帮手。

当遇到自己无法判断的信息时,人们主要求助于网络(86.2%),搜索查找相关资料,寻求亲友帮忙占56.5%,说明网络上虽然存在谣言,但也为人们识别谣言弄清真相提供了帮助。(康登慧)

(责编:康登慧(实习生)、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