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金斯学会教授李成:中美关系的改进需要两国智库交流合作
2016年6月19日上午,“2016中美公共外交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隆重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进行协办。众多来自中美两国政府和战略界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共聚一堂,共话公共外交,旨在通过交流与对话,加强中美战略互信,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
美国布鲁金斯学术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布鲁金斯学会百年历史上首位华裔主任李成教授在论坛上做了主旨发言。实录如下:
关于智库,我有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如果说中美经济相互依赖是两国关系的压仓石,中美学术交流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坐标仪,那么两国智库的沟通应该是中美关系的报警器、缓冲带和减压器。在过去二三十年时间,中美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仓石,包括1989年以后美国商界不断游说保持良好中美关系。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美国企业在中国经营和盈利方式与90年代,包括与五年前、三年前都有很大不同。对于各国企业来说如果不及时相应调整,会面临一系列的困难。近年来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放缓也使竞争更为激烈。所以一定程度上讲值得商榷他们还是不是主要的推动力量?就是经贸或者美国经济的企业实体。
中美两国学术交流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最主要的是美国学术界的代际变化,对于量化研究的迷恋和对于历史、人文、语言研究投入的减少。美国最近十年大量投资被削减,尤其是在语言投资上面,包括西班牙语和法语是美国两个最大的语言投资有很大削减。
同时由于美国学术界对于量化的研究过度重视,所以造成经济学越来越像数学,政治学越来越像统计学,国际关系学也沉溺于理论模式,跟现实世界关联不再那么密切。与民间外交的重要性在加大以外,美国智库在中美关系发展中作用更为重要,智库在两国沟通当中,就是报警器、缓冲带和减压器的作用。我不展开讲这个概念。
第二个观点,中美关系在总体利益像习主席讲的,大多数在很多方面是相吻合的,不管是经济的再平衡,反恐、核安全、环境、气候变化等等,在这些领域当中,包括区域性的稳定这些也是共同的利益。
造成冲突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误解、误读、误判。中美两国由于国内政治的复杂性在加大,由于社会利益集团的多元化,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所以各自在国际体系中地位的演变,相互间误解、误读日益频繁。而误判的后果会相当严重,两国智库的交流与合作在这方面能够起关键的作用。如何不断改进提高我们的工作,确实意义非凡。最近几年,尤其是2013年以来,由于中国领导层和他们的远见和政策支持,中国智库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人大国发院本身就是一个明证。目前有些问题,比如一窝蜂、形式主义、低效雷同现象都有,但是也是难免的。但是总体发展是具有历史性和前瞻性的,反映了中国国际区域政治或者区域经济和影响力的不断上升,是中国崛起的表现。
但是有些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进行一些探讨,比如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政治氛围,中美两国智库的交流将会是极其有限的。不仅是中国,美国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在中国由于NGO的建立,在美国由于对华人和华裔各种各样的歧视,所以造成交流存在非常大的障碍。同时两国智库都要更积极的了解对方的观点和观念,就是我们不应该鸡和鸭的对话,但是经常我们是自己说自己的,并没有听对方的观点和观念。
再有,智库的重点是研究,不应该是过多的论坛或者是圆桌会议,当然这些也重要,尤其是在中国智库早期发展过程当中。但是他始终必须注意到这些并不能持久,持久的是多方面、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中国智库在研究和阐述国家利益时,我认为也许我们讲利益讲的太多了,而忽视的是价值观念的阐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什么?他跟普世价值的关系又是怎么样?这一点并没有完全表述清楚。而如果这一点不表述清楚的话,中国的国际形象始终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最后,我想讲的就是说起智库,我觉得它的重点应该是智而不是库。应该是有更多的像郑必坚、像吴建民大使,像王缉思这样的思想家。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和社会发展的奇迹必然是在一个非常活跃的思想界的动态发展中产生的,但是这些思想家的使命知名度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这方面要做很多努力。正像一个中国学者说的,他说一个伟大的民族和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思想,其实我们更应该反过来说,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有伟大的思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