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柏林戏剧节透视

陈  平
2016年05月22日04:5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苏黎世话剧院戏剧《人民公敌》,导演:施太梵·普赫。
  唐雅·多伦道夫摄

  卡尔斯鲁厄巴登国家剧院戏剧《国家剧院的绊脚石》,导演:汉斯—维尔纳·克罗辛格。
  弗罗里安·梅尔德斯摄

  汉堡德意志话剧院戏剧《梦之船》,导演:卡琳·拜尔。
  马提亚斯·霍恩摄

  5月22日,第五十三届柏林戏剧节落下帷幕。在过去两周半的时间里,由7位独立剧评人选出的德语区10部“最值得关注”的戏剧作品应邀在柏林汇演。与此同时,戏剧节还在其青年单元展示了5部年轻艺术家的作品,邀请22个国家的38名戏剧工作者参加国际论坛,组织了众多主题讨论、对话、报告会、音乐会和演后谈,6位博客写手全程跟踪戏剧节,不断在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分享各类信息、见闻、感受和照片。

  柏林戏剧节成了这段时间德国最活跃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除了德语国家以及英、法、荷、比、北欧和东欧国家的戏剧专家、剧评人和戏剧爱好者前来参加戏剧节外,还能看到来自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面孔。上海戏剧学院、孟京辉工作室也选派人员观摩戏剧节,在德国学习戏剧的中国留学生更是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

  德语戏剧的盛宴

  柏林戏剧节创立于1964年,是德语国家戏剧领域最重要的活动,隶属于柏林艺术节,每年由德国联邦政府出资举办。柏林戏剧节在创立之初曾受到戏剧工作者的质疑,他们不愿由一个评委会来评判自己的作品。但戏剧节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由剧评人选择10部“最值得关注”作品,现在这种做法已为大家广泛接受,而柏林戏剧节的独特标准也的确为德语戏剧在文本与形式、舞台表达、美学观念的探索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6年的10部剧作是评委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在德国、瑞士、奥地利59个城市的394部剧作中选出的,其中评委最多观看131部、最少也要看78部戏剧。他们在最后阶段先拉出一个38部戏的大名单,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进行闭门讨论,最后投票选出受邀参加戏剧节的10部作品。其中柏林作为戏剧大都会共有3部戏入选,他们分别是德意志剧院的《父与子》、高尔基剧院的《情形》和人民剧院的《戴迪曼》;汉堡德意志话剧院贡献了两部作品《梦之船》和《艾菲·布里斯特》;卡尔斯鲁厄巴登国家剧院的《国家剧院的绊脚石》;卡塞尔国家剧院的《独裁者》;慕尼黑室内剧院的《中间地带》;维也纳城堡剧院的《博克曼》和苏黎世话剧院的《人民公敌》。

  柏林戏剧节总监伊沃纳·宾德惠泽认为,本届入选剧目无论从文本选择、导演手法还是美学形式都非常丰富、多元,虽然每部戏的出发点不同,但在内容上无一例外地结合了社会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在个体身上所产生的影响。共有6位导演首次入选柏林戏剧节,这体现了德语戏剧界不乏后继人才,一拨新一代导演走向前台,进入人们的视线,其中也包括年仅28岁、执导《独裁者》的导演埃尔萨·蒙塔克。此外,柏林戏剧节首次由5位女性导演占据半壁江山,则成为另一特色。

  入选剧目更多关注的是难民和移民融入当地社会、金融危机、数字社会的困惑、反思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从文本角度看,这些作品既有根据易卜生经典名著改写或重译的《人民公敌》和《博克曼》,也有来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和德国作家冯塔纳、比尔比希勒小说的《父与子》《艾菲·布里斯特》和《中间地带》,还有从费里尼电影改编的《梦之船》、集体创作反映移民融入问题的《情形》、根据剧院的人事档案形成的文献剧《国家剧院的绊脚石》等。而在形式和表达方面,作品异常多样,很难找出同一类型的剧目来。     

  在柏林艺术节总监托马斯·奥伯恩德看来,“关注社会、形式多样、勇于探索”正是德语戏剧的发展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的秘诀。他说,近三四十年来,德语国家戏剧一直致力于不仅仅依赖文学本身,而追求更多创新,寻找戏剧表演的其他可能性和新的语言,尤其是根植于当今而不是过去探索新的表达方法。非常幸运,德国支持这样的实验戏剧,而不是商业戏剧。

  本届戏剧节观众讨论最多的莫过于女导演卡琳·拜尔的《梦之船》、汉斯—维尔纳·克罗辛格执导的《国家剧院的绊脚石》,以及柏林戏剧节最年轻导演的新作《独裁者》。

  《梦之船》是今年的开幕大戏,改编自意大利导演费里尼1983年的影片《船续前行》,描述了一个乐队的成员护送刚刚去世的指挥回到他出生的小岛,中途遇到一批来自非洲的难民,他们占领了音乐家们的船舱,从而产生了冲突,最后又达成和解,但就在此时,黑人难民又被带下了船。拜尔直面当前德国和欧洲所面临的难民问题,既表现政治决策正确,又用幽默的手法表达了对相关难民政策的困惑。

  《国家剧院的绊脚石》则选用了上世纪30年代前后卡尔斯鲁厄巴登国家剧院的人事档案,讲述了当时该剧院迫于形势,排挤、解雇犹太演职员的事实。这些被解雇的犹太人大多流离失所,生活悲惨,死于贫困、疾病或谋杀。而战后出于种种原因,再也无人提及此事,从未给受害者应有的补偿,这事实上造成了对这些犹太演职员的第二次犯罪,这样的事情其实并非只存在于卡尔斯鲁厄巴登国家剧院,而是遍布整个德国,卡尔斯鲁厄巴登国家剧院是第一个站出来反思这类事件的。

  《独裁者》是一出几乎没有故事的戏,观众被舞台上暗藏的摄像头图像带入一个奇怪的家庭,而戏开场20分钟,听不到任何一句话。青年导演满宇轩认为该剧形式和技术高度统一和成熟,剧中人物电子游戏化,行动任务化、类型化,体现了导演在美学方法上的探索。

  而最受观众欢迎的莫过于赫伯特·弗里茨执导的《戴迪曼》。弗里茨去年曾携苏黎世话剧院的《物理学家》参加乌镇戏剧节,广受好评。今年他以这部作品向32岁就自杀的奥地利先锋作家康拉德·拜尔致敬。由于该剧台词中多为绕口令式的语言,根本无法翻译,令许多非德语国家的艺术节望而生畏,中文的剧目也是按照音译来的。但弗里茨对此毫不在意,他说这出戏其实就是由音乐和演员的表演构成的,台词也是音乐和节奏的一部分。在慕尼黑大学攻读戏剧博士学位的张唯一认为,只有弗里茨才能将演员在舞台上训练成说学逗唱、摸爬滚打、手眼身法步样样皆通的全才。

  中德戏剧交流互鉴

  近年来,中德两国戏剧交流呈现出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汉堡塔利亚剧院、柏林德意志剧院、绍宾纳剧院、法兰克福剧院、慕尼黑室内剧院等均多次到中国巡演;国家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林兆华戏剧艺术工作室、孟京辉工作室等机构也应邀参加了德国的戏剧节。不久前,德国时代戏剧出版社出版了德文版中国当代戏剧集,收入了沙叶新的《耶稣、孔子与披头士列侬》、过士行的《棋人》《青蛙》、孟冰的《这是最后的斗争》和廖一梅的《琥珀》等5部戏剧作品,德国观众也逐渐对中国戏剧有了一些了解。

  今年6月,吴氏策划、国家大剧院和上海大宁剧院将联合推出“柏林戏剧节在中国活动”,邀请上届入选戏剧节的3部戏来华演出,它们是柏林高尔基剧院的《共同基础》、德意志剧院的《等待戈多》和汉堡德意志话剧院的《博克曼》。中国观众不用远赴欧洲就可以欣赏到柏林戏剧节的精彩剧目,两国的戏剧工作者关于创作与创新的经验,也可以借此机会进行更多的交流。

  孟京辉对德国戏剧了解深广,与德国的交流也颇为频繁。2014年,他执导的根据余华同名小说改编的《活着》应邀在汉堡塔利亚剧院和柏林德意志剧院演出,受到赞誉,得到全场观众起立鼓掌的礼遇。他是柏林戏剧节的常客,他评价柏林戏剧节体现了德国戏剧的思辨、沉稳、坚决、不炫技的一贯风格。他们把舞台当作大众关注的焦点,用激烈、强悍和显示的语言力量渗透人心,放肆无羁的个人特点与扎实锐利的审视批判相伴而生。中央戏剧学院李亦男博士也认为,德国戏剧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对当下社会的关注。

  柏林戏剧节50多年来久盛不衰,除了策划理念深入人心之外,更得益于德国政府对戏剧节以及对戏剧事业的大力支持,而每年德语国家剧院涌现的大量戏剧作品也为戏剧节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说到底,繁荣创作才是硬道理。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6年05月22日 07 版)
(责编: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