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专访黎瑞刚:中国国内市场更值得深耕

2016年05月09日15:28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5月9日讯(廖政军) 随着中国企业对文化娱乐产业的投资热情不断高涨,中国的电影市场与好莱坞之间的互动关系日渐频繁——中美合资企业、中美合拍片、中资企业购入好莱坞电影公司,等等。不过,在人称“黎叔”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华人文化控股集团董事长黎瑞刚看来,中国国内市场更值得细心耕耘。

莫要盲目“走出去”

最近,一头白短发、衬衫仔裤的黎瑞刚在美国洛杉矶四季酒店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说,眼下好莱坞十分看好中国电影市场,这一点毫不怀疑。“一方面(好莱坞)希望不断扩大进口片配额,一方面希望单片获得更高收入,这是好莱坞的思考角度。”

然而,相较于过去日本人、中东人、印度人掀起的好莱坞购买潮,中国的情况有所不同,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内需市场。黎瑞刚认为,“中国企业,尤其创意文化企业和媒体等不要盲目地讲走出去,还是需要认真深耕自己的国内市场,中国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在这上面还可以做很多工作。”

他说,总的来讲,中国在制作商业化电影的工业化流程体系上依旧很欠缺。因而,中国企业在耕耘国内市场时,要注重提升自身运营能力,包括建立创意开发的体系,运营流程的管理,影视教育培训体系以及发行运营体系等。

当谈及中国的进口大片配额时,黎瑞刚说,目前中国每年大概是30多部引进大片,还有大概50部分账大片,总的加起来也已7、80部。而好莱坞每年生产的优质大片基本也就是这个数字,因此放不放开配额似乎不太重要。“虽然中国观众对好莱坞有一种好感,但同时他们也更加期待与自己文化有贴近性的本土电影,因此本土电影在未来还是很有前景。”

不过他指出,无论是投资海外,还是在中国国内成立合资公司,不是仅为了出几部合拍片,而是真正进入资本合作,因为只有成为合作伙伴,才能够真正获得好莱坞的诀窍、技术和先进经验。

“只有达到一个市场的体量,在运营体系上到达一个新的水平,中国市场才能变得更加成熟,而不是简单只是一个泡沫,或者电影出来后,往往褒贬不一。”

不应过分迷信IP

针对近年来国内文化市场热炒IP话题,黎瑞刚对本报记者说,尽管中国人关于IP的看法来自于美国,但目前看来,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美国的IP大多来自漫画、小说、畅销书等,中国IP则主要来自高点击率的网络作品。

“IP本身价值在于已经具有一定的观众基础,有前期体验,对后面的影像转化有所期待。但问题是,任何IP的转化过程是需要极高技术含量,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中国公司需要聘请好莱坞团队对IP进行开发,而我们也看到,在中国有许多人气很高的网络小说在制作成电影后效果也并不好。IP本身有价值,但IP的转化更重要,更需要技巧和经验。”

因而他强调,不应过分迷信IP。因为我们看到许多原创的作品虽说没有很大的前期读者基础,但照样可以产生出伟大的电影作品。

“一般来说,IP会在商业类电影中发挥大作用,但在艺术类电影中,尤其是奥斯卡剧情片类电影,通常不是靠IP而是原创开发。”

投资与运营并驾齐驱

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于2010年成立,而华人文化控股则成立于2015年。短短几年,华人文化在传媒与娱乐、互联网与移动、生活方式三大领域投资和运营了一大批境内外行业领先企业,打造和拥有不少知名品牌和团队。

据黎瑞刚介绍,华人文化不仅具有投资基因,还应具备运营能力。华人文化产业基金采用的是PE的运作模式,而去年新成立的控股集团则更多以长期的、战略及运营投资为主。“我们不是纯粹的PE基金,而是在投完后需要运营,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我们还要有很强的技术基因,包括国内生产智能电视、互联网电视平台。”

尽管国内市场非常重要,但华人文化并未轻易放开海外市场。仅去年一年,华人文化做出的重大投资就包括:华纳兄弟合资打造旗舰影业、入股曼城俱乐部母公司城市足球集团、入股TVB、领投美国虚拟现实公司Jaunt等。

对于跨境投资、国际合作,黎瑞刚表示,华人文化的着眼点更多在于推动来自本土的原创力量,引入海外的模式仅仅是手段。这也和政府的规划战略相吻合。目前政府在考虑的是更努力地推动本土内容原创。

他指出,很多时候,靠政府推文化是不够的,企业才应该是真正承担文化走出去的主体。而企业的原动力是盈利,是市场扩张。如何把企业的盈利驱动与国家、民族的文化战略很好的结合,而不是单向地国家行为。所以,应当充分认识到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国际思维、有语言沟通能力、懂得国际运营的企业家,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责编:郑姗姗(实习生)、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