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俄式定制游 重走红色路

2016年05月04日16:05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莫斯科5月4日电 (记者 陈效卫)2015年赴俄中国游客达53.7万多人次,“其中‘红色游’是重中之重”,俄罗斯联邦旅游署署长萨弗诺夫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一年前,俄罗斯对来自中国的游客量身定制了涵盖莫斯科、圣彼得堡、喀山和乌里扬诺夫斯克等市的8天“红色之旅”。此后,在俄联邦旅游署及俄旅游协会的大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俄旅行社推出针对中国游客的“红色游”。前不久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冷战博物馆对中国游客开放,即是这一专线上的新亮点。萨弗诺夫表示,俄中旅游合作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远高于与其他国家间合作。俄联邦旅游署与中国国家旅游局建立了“红色游”工作协调小组专项合作平台,致力于推动该项目的产业合作。

俄罗斯如此重视中国游客需求,将俄丰富的“红色游”资源与中国游客浓厚的“苏联情结”对接,既是两国旅游合作驶入快轨的标志,也是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使然。

“中国经验”惠友邻

莫斯科旅游局局长顾问巴甫洛娃告诉本报记者,设立该专线的目的,就是让中国游客以自己喜爱的方式,用最短行程和时间,最大程度地探寻俄罗斯的红色印记,即游览1917年十月革命后的纪念地、纪念物并学习其承载的革命精神。

乌里扬诺夫斯克州州长莫罗佐夫曾坦言,过去很多中国青年来到苏联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现在则是俄罗斯返回中国取经的时候了,在“红色游”方面尤为如此。

俄罗斯是世界“红色”的发源地,其发祥时间可上溯至十月革命,早于中国的起点1921年。但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自身对“红色”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曲折过程。俄罗斯独立之初,对苏联的“怒其不争”导致“恨屋及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一夜间更改了成百上千个以列宁命名的地名。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人对苏联的认识趋于理性和辨证,强烈的怀旧情绪也直指心底。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多次调查得出的“十件引以为豪的大事”,也基本都是苏联时期的产物。普京的那句“谁不怀念苏联,谁就没有良心;谁想回到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名言,算是对爱恨交加的“苏联情结”画上了双重句号。带着这种情结和心态,俄罗斯人自身的“红色游”早已开始,只是自发零散不具规模。

与此同时,中国自2004年正式提出“红色游”概念以来,已开发了100多个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8亿人次,2013年收入近2000亿元。令俄罗斯人喜出望外的是,中国的“红色游”正不断向俄罗斯延伸。2014年7月,120名中国游客踏上了为期11天的“俄罗斯之旅”,标志着“红色游”首次走出国门,开启了跨国合作的新篇章。

中国“红色游”的上溯和延伸,是“苏联情结”的必然产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出生的人,所接受的外国文化基本就是苏联文化,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陪伴了几代人的青春岁月。对他们人而言,莫斯科不是一个城市,而是弥足珍贵的革命记忆;苏联也不单单是一个国家,而是社会主义的遗失符号。对许多中国老年人而言,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今天的俄罗斯一样如此勾起他们怀旧的情愫。索契“兄弟”旅行社导游销售经理德米特洛夫告诉记者:第一次带中国游客参观斯大林别墅时,他几乎震惊了,过去从没见过有游客对和斯大林蜡像合影有如此高的热情。退休工程师高老师则告诉记者,自己的奶奶是俄罗斯人,与赴苏联留学的爷爷一见钟情,来到中国定居。但是因为二战和后来的中苏交恶,奶奶终生没能再回故乡看一看亲人。现在自己有了条件一定要到俄罗斯的白桦林间走一走,替奶奶圆这个返乡梦。

客观上,俄罗斯经济状况不景气,也使赴俄游变得更加节省易行。据中国大型旅游公司资料,2016年伊始,仅2月6日至13日中国春节假期期间访莫斯科的中国游客就达2000多名。

俄罗斯的“红色旅游”,在满足中国人“布尔什维克情结”的同时,也将有效拉动俄罗斯的旅游经济。《俄罗斯联邦发展国内游和入境游计划(2011-2018)》提出在9年内吸引3000亿卢布(当时约合人民币544亿元)的投资,其中对中国游客即寄予厚望。雅罗斯拉夫尔州佩列斯拉夫利—扎列斯基市旅游处处长格鲁舍维奇认为,与其他国家游客相比,中国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还喜欢顺便考察当地的投资环境和经济潜力,因而他们也是以投资者身份在积极地参与到上述计划的实施中。

中国的“红色游”也惠及当地民众。去年在参观位于莫斯科南郊的六大遗址时,附近的几位老人动情地告诉记者,他们小时候常常在这里玩耍,对原来的庄园破败成垃圾厂感到非常伤心,听说中国要修复遗址并建博物馆,他们非常期待。

“红色印记”何处寻

景点受欢迎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易抵达性。俄罗斯为中国游客量身定做的四城“红色游”,不仅基础设施配套,景点历史悠久,与中国渊源较深,而且交通便利。如此“四位一体”无缝链接,可避免目的地转换耽误时间,也有利于历史古迹与自然名胜搭配互补。

俄罗斯的中国“红色游”概念近年才正式提出,强调的是官方推出、多地协同、在大框架下联手实施,但“红色游”的零散实践则要早的多。如在中苏关系“蜜月期”的上世纪50年代,多少中国人怀着崇高理想远赴“革命圣地”。此后,这种散客自发游从未停歇。2011年,莫斯科近邻雅罗斯拉夫尔州首次推出了“红色游”初级版,在苏联痕迹明显的三个地区设计了专门线路,参观内容包括集体农庄、苏式少先队博物馆等。索契在成为冬奥会举办地之前,市内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故居也是中国游客心驰神往之地,签名簿上诸如“保尔精神”“自强不息”“逆境淬砺”等方块字,即是佐证。

“红色游”是个动态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内涵与外延还在不断扩大。蜿蜒流淌近3700公里的伏尔加河承载了苏联时代的红色记忆,俄罗斯最近计划将河上停驶多年的“列宁号”旅游船改为“毛泽东号”,以吸引中国游客。去年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俄政府“旧路新走”,通过战争遗迹和军事文化,向中俄两国人民讲述真实历史。这样,与战争有关的一切,从“英雄城”到战争遗址、从红色商店(贴满苏联时期的宣传画)到各种雕像等,都已成为“红色游”的必看项目。

俄罗斯的“红色游”还将有纯中国的内容,如莫斯科南郊的中共六大遗址等。六大遗址的修复,对于研究六大自身和赤色职工国际第四次大会、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等都有不容低估的作用。2010年和2013年习近平访俄时,先后向俄方提出在会址建立纪念馆、出席纪念馆的建馆启动仪式等。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中华公参告诉记者,目前六大遗址正按中俄商定的计划和“修旧如旧”的原则按部就班地进行修复,将于今年7月1日建党95周年时开放。届时,中国游客在俄罗斯可看到真正意义上的六大会议纪念馆,而主要用于纪念会议代表中转的黑龙江绥芬河六大博物馆届时将退居辅助位置。

从全俄来看,“红色”印记最深的城市自然是列宁的故乡乌里扬诺夫斯克市。这里有列宁区、列宁故居、列宁博物馆、列宁图书馆、列宁剧院、列宁广场、列宁大街、列宁疗养院以及遍布大街小巷的列宁雕像。乌里扬诺夫斯克州旅游局局长拉科夫斯基告诉记者,1923年开放的列宁故居,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的近2000万人参观过,仅故居留言薄就有数百本之多。当然,“红色”印记最普遍的州则非卡卢加州莫属。作为莫斯科的近邻,卡卢加似乎并未受到解体之初“仇苏”情绪的影响。一踏入该州土地,“苏联风”即拂面而来。在州边界处,有诸多类似展示“咱们工人有力量”的雕塑。作为“苏联遗珠”,整个州的建筑基本上承袭了苏联时期的风貌,很多仍留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俄文缩称(“CCCP”)和共产党的标志——镰刀锤头,许多公交车上仍有斯大林的头像。在州府卡卢加市不时会有列宁与斯大林的装扮者主动要求合影,令游客备感亲切,又“受宠若惊”。

“就像在家里一样”

“红色”路线图制定后,在如何接待中国游客的问题上,俄罗斯也重视借鉴中国经验,充分考虑到中国游客的特点,尽力使宾至如归。

在“行”方面,力争“易抵达”是确保“红色游”的重要前提。俄中两国幅员辽阔,因而直航最便捷、最省时。除了北京、上海、乌鲁木齐等外,近年来天津、广州、武汉、兰州、重庆、成都等多个城市也实现了与俄直航。尚不具备直航条件的,则选择包机前往。目前,从东北三省的包机最多。但从长远来看,每年数百万中国人来俄,航运量偏小,发展铁路运输才是大势所趋,且能满足客运、大宗货运双重需求。为此,北京至莫斯科全长7000多公里的高铁也列入了日程,届时路途时间将由目前的6天缩至2天,诸多不便坐飞机的老年游客也将圆“红色游”之梦。

“领进”家门后,俄罗斯努力让客人“感觉在家里一样”。以俄罗斯的第二城圣彼得堡为例,为确保以中老年人为主的中国游客满意,该市特别注重在“说”和“吃”方面下功夫。俄罗斯旅游中文网总经理张婉婷女士告诉记者,俄方对包括“红色游”在内的中国团,都提供全程中文导游;在中国游客入住率较高的酒店,提供中文介绍和多个中文频道。从2015年新年开始,俄罗斯旅游中文网还在机场、冬宫广场等8个必经地投放中文信息。而莫斯科的谢列梅捷沃机场通往市中心高速列车的自动售票机,也在俄语和英语的基础上增加了汉语。在“吃”方面,张总经理告诉记者,考虑到“胃最爱国”和中国美食的“天下无双”,入住率较高的酒店会为中国游客特别提供粥、炒饭、面食等中餐以及烧水壶、转换插头等必备品。参加过北京环球国旅组织的伏尔加河游的夏先生告诉记者,整个行程安排非常贴心,旅游团成员们还在伏尔加河游船上包了一顿饺子,既饱了自己的口福,也让俄罗斯船员大开眼界。

不过,关于“吃”与“说”这一话题,中国国家旅游局驻莫斯科办事处主任刘建明“有话要说”。他想通过本文提醒中国游客,入乡随俗、客随主便也是文明出游的应有之义。对于俄罗斯鱼子酱的“腥”、黑面包的“硬”和伏特加的“冲”,最好能亲口尝一尝,以此可明晓俄美食的“三大金刚”,也体现对主人的基本尊重。习近平主席出访马尔代夫时曾告诫中国游客“少吃方便面,多吃当地海鲜”,也是此意。刘建明主任还建议中国游客“行”时尝试乘坐地铁、“说”时尝试学习俄语的“你好”“谢谢”“再见”等,以拉近情感、增进友谊。“习主席出访时日程如此密集还先后用斯瓦希里语、阿拉伯语和韩语等同当地人打招呼,蛮拼的,值得赴俄的中国游客学习”,刘主任笑着说。

(责编:王政淇、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