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专家解读:日本入“负债陷阱”财政会崩盘吗?

2016年05月03日08:23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5月3日电 此前日本政府公布的GDP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下降1.1%,继二季度后再次出现负增长。由此,日本经济实际上已经陷入了“技术性衰退”,这也是日本自2008年以来第五次陷入衰退。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在《日本学刊》刊发文章《日本财政困境解析》中指出,虽然未来日本发生财政崩盘的可能性极小,但财政重建将成为日本的超长期难题。

张季风认为,由于日本九成以上的长期债务为国内债,再加上有规模远大于政府债务的居民金融资产、长期经常账户盈余以及占GDP70%的海外净资产和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支撑,在可预见的将来日本发生财政崩盘的可能性极小。但是,政府长期债务使日本经济陷入结构性矛盾和困境之中,解决财政问题将成为日本超长期的课题。

从日本财政现状来看,无论与20年前的日本还是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都是最糟的。“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开支约为收入的两倍,财政预算的近1/4或者说财政收入的一半用于国债还本付息,特别是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政府债务的实际负担还在增加,更关键的是找不到解决的出路。日本财政状况如此严重,却未濒临“财政悬崖”,这似乎成为难解之谜。今后日本财政走向如何?是否会崩盘?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陷入长期“负债陷阱”

构成经济发展重大隐患

政府长期债务不断积累,已构成日本经济发展的重大隐患。但是,由于日本的国债九成以上为国内债务,再加上经常项目账户处于盈余状态,而且拥有巨额的国内居民金融资产以及海外净资产和外汇储备,估计在可预见的未来出现财政破产的可能性极小。

不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财政状况还将持续恶化,财政重建将成为日本的超长期难题。

财政状况恶化对日本经济的长期危害是多方面的。

第一,财政赤字是负的储蓄,对生产性投资形成挤压。国内储蓄一旦被发行的国债所吸收,其他领域的投资、海外投资必然会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以国债形式的财政支出和被挤压掉的投资相比哪一个更具有生产性的问题。虽然对此不能简单下结论,但是财政支出中的经常费用的赤字国债部分不能作为存量留下来,因此其非生产性支出的色彩要强一些。诚然,当其作为社会资本被利用时,并不一定算作非生产性支出,即便如此,国内的民间投资也会遭到挤压,生产性的民间资本积蓄速度下降,也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这种对储蓄的争夺,最终只能通过利率进行调整,如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总有一天会使利率上升,排斥其他投资。

第二,随着经济的长期低迷,财政赤字与经济规模之比有无限扩张的可能性。财政赤字一旦无限扩张,财政收入的大部分都将用于国债的还本付息,财政功能将会完全丧失。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杞人忧天,但事实上当今的日本财政正在朝着财政赤字无限扩张的方向发展。在考察财政赤字是否扩张这一问题时,主要看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是否无限扩张。

但是,从日本的现状来看,2015年日本基础财政赤字率为6.7%,而且同年名义经济增长率为2.5%,长期利率为0.31%(年末值),即便基础财政平衡,但政府债务余额的增长率高于名义GDP增长率,因此政府债务余额与GDP之比仍在继续上升。加之本应处于平衡的基础财政出现大幅度赤字,且难以逃离通缩,日本财政有双重意义上的不可持续性,其结果必然导致财政赤字一直处于无限扩张的局面。

第三,日本财政的问题并不仅仅在于政府债务的多寡,更重要的是正常的财政能否继续维持。从理论上讲,政府债务未必需要全部偿还,因为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余额是中央银行运用基础货币(或高能货币)调节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所必需的。随着经济增长,货币量自然会增加,中央银行必须提供基础货币进行调控。伴随经济增长,由于大量购入国债而使日本央行国债保有量增加是很自然的事情。债务余额巨大本身固然问题不小,更为严重的是政府并没有形成可以偿还债务的财政结构和机制。

目前,日本每年必须拿出预算的1/4左右用于国债的还本付息,还要拿出16%左右用于地方转移支付,这种刚性化的财政结构已使财政杠杆丧失回旋余地。日本经济本来就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税收总额难以增加,财政支出却不断扩大,财政已经陷入了借新债还旧债、债务越滚越多的“负债陷阱”,财政结构刚性化且难以自拔。政府巨额长期债务的累积,使国家用财政杠杆调控经济、调节再分配的空间变小。而且,财政状况日趋恶化,不仅将导致国际信誉下降,同时还会使社会保障支出难以维系,国民的增税预期增强,偏好储蓄,进而影响消费。一旦财政陷入不可持续状态,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财政悬崖”,甚至财政破产,将会引起长期利率上升、日元贬值、物价上涨和失业率上升等连锁反应。

日本财政会崩盘吗?

主要取决于三道防线

日本政府债务达到1000多万亿日元,超过了GDP的两倍多,其他财政存量、流量指标也都是发达国家中最糟的。但是,日本并未出现“债务规模过大→国债收益率上升→国债价格下跌→国债市场崩溃→政府债务危机爆发”的理论结果,这一现象甚至被称为“日本债务之谜”。日本财政之所以没有出现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日本经济的基本层尚好,特别是日本国债的91%为国内债,且有大于债务余额的1708万亿日元国内居民金融资产(2015年)、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336.9万亿日元的海外净资产和长期的经常账户盈余作支撑。

日本国债融资的资金来源,可以细分为日本居民境内资产、日本居民境外资产和境外非居民资产。尽管近两年日本国债增加了境外非居民持有者比例,但2015年也仅为9.8%,而美、法、德等国都在40%以上,相比之下仍很低,日本国债受汇率变动的影响非常小。日本国债的持有者主要是境内投资者,说明国债具有双重性——既是国民的负债,也是国民的资产。国债额有所增加,一方面可以看作负债的增加,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持有这些国债的国民的资产在增加,在一定意义上看,两者可相互抵消。

另外,日本国债已形成了成熟、安全的流动机制,国债持有者的合理分布,也是国债市场比较稳定的原因之一。近87%的国债由日本央行和大金融机构持有。而从理论上讲,只要国内有充足的资金购买国债,只要金融机构稳健,国债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但是,日本财政短期内没有问题并不意味着今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今后日本财政是否会出问题,主要取决于三道防线。

居民金融资产的支撑。目前居民金融资产约有1708万亿日元,对日本财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居民金融资产主要是居民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和各种保险。居民直接购买国债的比例极小,主要由金融机构购买。日本国债的86%以上由央行和大型金融机构持有,大型金融机构持有的国债规模已经达到56%,远远高于欧美。不过,在日本居民金融资产中,有56.5%是现金或存款,欧元区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36.4%和14.4%。日本的人口老龄化会使国内储蓄率呈现下降,但是人均预期寿命的上升以及14岁以下人口抚养比例的下降,又会对储蓄率产生相反的作用,因此储蓄率下降速度将得以缓解。目前日本国债余额为1034万亿日元,这表明日本居民1708万亿日元金融资产中,大约还有约700万亿日元可用于购买国债。假设政府每年继续发行40万亿日元国债,日本居民金融资产对新增国债的支撑能力约为17年。

经常项目盈余的支撑。如果将经常项目盈余来源区分为商品贸易、资产收益两项,则可细分为两个阶段。处于第一阶段时,商品贸易项为盈余,进入第二阶段后,商品贸易处于赤字状态,但资本项目盈余。以前日本一直是贸易盈余大国,国内的总体资金来源有相当部分依赖于贸易盈余。但是,自2011年以来已经连续五年出现贸易逆差,但经常项目一直处于盈余状态。这表明日本已进入第二个阶段,即经常项目盈余的来源完全依靠于海外资产的收益。这也正是人们对日本债务问题产生关注的重要背景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来日本的贸易逆差并不是因为企业国际竞争力下降造成的,而主要是由于东日本大地震引起的核泄漏导致电力短缺而不得不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从而导致进口总额剧增,加之国际经济形势下行局面导致日本出口增长缓慢。由于国际油价暴跌,2015年日本贸易逆差降为2.8万亿日元,与2013年的11.27万亿日元和2014年的12.8万亿日元相比,逆差幅度明显收窄,而经常项目盈余则高达16.6万亿日元。随着日本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贸易条件的改善,也不能完全排除商品贸易重返盈余的可能。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日本还在继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海外资产所得的回流还将持续增加,由此可见,经常项目盈余还会支撑相当长时期。

海外资产存量和外汇储备的支撑。一般来说,经常项目盈余消失,对于一般国家来说就意味着国内资金来源将依赖于境外投资者。但对日本来说,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因为日本是全球最大的海外资产和净资产持有者。因此,经常项目盈余消失,对日本来说意味着海外资产所得的回流已无法满足国内资金的需求。届时,1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336万亿日元的海外资产本金的回流,也将对国内资金需求提供支撑。

总之,尽管日本的长期债务规模巨大,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出现直接性财政崩溃的可能性极低。目前大多数投资者并不担心日本财政会出现崩盘的风险,而是担心国际社会一旦认识到日本财政有危险,而在债券市场上抛售日本国债的风险。由于日本央行和金融机构是国债的最大买家和持有者,所以一旦长期国债利率上升,将会对金融机构造成影响,甚至引起金融秩序的混乱。

探索摆脱财政困境出路

根本方法在于“开源”与“节流”

到目前为止,日本重建财政的举措主要有提高消费税率和实现基础财政平衡等。先看提高消费税率。从1996年至今日本两次提高消费税率,但是每一次都给宏观经济造成严重冲击,而财政窘况几乎未发生变化。据测算,消费税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为政府带来2.5万亿日元的税收,如此之少的增税收入对1000多万亿日元的长期债务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仅仅靠提高消费税率不可能实现财政重建的目标。但政府已决定所增加的消费税收入与社会保障支出绑定,充当填补社会保障资金亏空的财源,这一点意义重大。

其次是实现基础财政平衡。2002年日本政府提出要在2010年初实现基础财政平衡盈余化的阶段性目标。但政府只提出实现基础财政盈余化的目标,而只字不提债务偿还问题,恐怕这也是出于无奈。此后由于经济形势恶化,一再推迟实现基础财政平衡盈余的时间表。安倍上台后,在2013年6月出台的《经济财政运营与改革的基本方针——摆脱通缩、经济再生》中明确提出了在未来十年每年要实现名义经济增长率3%、实际经济增长率2%的增长目标,并将这一目标确定为2015年基础财政赤字减半、2020年实现盈余的前提条件。但是,过去的20年,日本实际经济增长率年均仅为0.8%,加上长期通缩,名义经济增长率年均甚至为负增长,未来十年日本能否实现那么高的经济增长颇令人怀疑。

关于日本的财政状况,很少有人持乐观态度。一种观点认为,日本的巨额政府债务已无法偿还。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从理论上讲,财政困境是可以解决的。一般来说,解决政府长期赤字问题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通货膨胀消除政府债务;二是对资本征税,即通过一次性增加财产税的手段,一举偿还多年累积的债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日本的巨额财政赤字就是利用恶性通货膨胀和一次性财产税增税一举解决的。但上述政策是在美军占领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强制推行的,因此取得了成功。而在和平时期,无论通货膨胀方式还是资产增税方式,都将付出导致社会混乱和经济混乱的巨大代价。鉴于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历届政府虽然都主张财政体制改革,但均没有采取剧烈的政策手段进行改革。用通货膨胀的手段解决长期债务问题风险很大,政府轻易不会采用,但不等于绝对不用。事实上,“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大胆的货币政策”中即设定2%的通胀目标,通过超量宽货币手段,增大货币投放量,要在三年内实现目标。毫无疑问,此举是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长期通缩,但在客观上也隐含着利用通货膨胀方式缓解财政困境的意图。

其实,解决财政问题的根本方法无非就是“开源”与“节流”。开源和节流的途径有以下几种选择:其一,使经济尽快恢复,把大蛋糕做大,税收自然增加,这当然是最佳途径;其二,如果经济在短期内难以出现大的起色,那么次优的途径就是增税,适当提高国民的负担率;其三是节约行政开支。

先看一下经济恢复带来的增收效果。如前所述,2002—2008年的“超长期景气”曾使日本的财政状况稍有好转。但是,由于日本经济已进入成熟阶段,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人口开始减少,通过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以及大幅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超长期景气很难再现。安倍上台后力推“安倍经济学”也带来了刺激经济景气和增加税收的短期效果,2014年度和2015年度的税收都突破了50万亿日元大关。但遗憾的是,增收部分并未用于偿还债务,而是以补充预算的形式用于公共投资。

再看一下增税,提高消费税率能解决一点问题,但是将消费税率从5%提高到10%所增加的收入与社会保障捆绑在一起,虽然可以缓解社会保障费用膨胀对财政的拖累,但对存量债务偿还不发生丝毫关系。日本的国民负担率只有43%,还远远低于北欧地区,也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尚有较大的增税空间。从长期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日本的财政状况还会持续恶化,日本即使不发生财政危机,政府长期债务也将使日本经济陷入结构性矛盾和困境之中。因为想要解决财政债务问题,就要采取紧缩政策,而采取紧缩政策又会使经济陷入萧条。而且,只要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消失,就会出现周期性经济危机,为了刺激经济景气,又要大量发行国债,其结果又会使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估计今后日本很难走出这一怪圈。

(李警锐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张季风在《日本学刊》刊发的文章《日本财政困境解析》整理) 

(责编:李警锐、常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