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看重高科技行业,一方希望拓展销售渠道
中企在德并购激发互利潜能
2月5日,北京控股以14.38亿欧元收购德国EEW垃圾能源公司,是迄今中国在德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图为EEW在汉堡北部的一家工厂,每年循环处理35万吨垃圾。 |
核心阅读
新年伊始,中资企业在德国的几笔并购令人瞩目:北京控股以14.38亿欧元收购德国EEW垃圾能源公司,中国化工以9.25亿欧元收购了橡胶塑料化工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集团,美的集团则大幅提高了对机器人公司库卡集团的参股份额。
德国经济发展与外贸协会对外事务负责人迈克尔·舒曼对本报记者表示,德国的创新和质量专注,加上中国的综合实力和企业家精神,两者的合作将创造一个完美搭配。
中企在德国的并购数量快速增长
对德国EEW垃圾能源公司的并购是迄今中国在德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算上债务总额近18亿欧元。这家公司总部位于下萨克森州,在德国、卢森堡和荷兰共有18家工厂,每年把470万吨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废弃物燃烧后用于区域供暖,为工业提供蒸汽,并提供足够70万户家庭使用的电力。北京控股有限公司发表声明说,收购可扩大集团废物利用业务,提升行业地位,同时能将相关技术及专业知识引进国內,提升国内行业运营水平。
“德国之声”指出,EEW被认为行业领先企业,中国可利用其先进技术处理国内垃圾问题。据估计,目前填埋在中国主要城市周边的垃圾多达70亿吨。中国计划到2030年将30%的垃圾转换为电力,而目前这一比例不到5%。英国《金融时报》则指出,中国正在从制造业和重工业转向服务和消费,收购欧洲技术公司是推动经济现代化的途径。德国在工程方面的卓著声誉加上欧元疲软,使德国企业成为理想的收购目标。
德国是中资企业在欧洲并购(不含房地产和绿地投资项目)的首选之地。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不久前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资企业在欧洲共有179件并购,其中德国36件,在欧洲各国中最多。而2009年中企收购的德国企业只有两家。目前,中国是德国的第五大投资方。中资企业在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并购数量也呈迅速上升态势。
实现品牌、技术和市场的共赢
德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人孙轶对本报记者表示,中资企业在德并购的目标主要是高科技企业,如汽车、机械、化工、医药等。但近两年来,也出现了在医院、养老、大健康产业方面的投资。她表示,中资企业首先看重的是德国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制造水平。其次是品牌影响力。不少中国企业如今具备了一流技术,但国际上品牌认知度不高。并购德国知名企业可帮助它们迅速切入高端市场。如一些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厂商通过并购,成为宝马、保时捷等品牌汽车的供应商。促使并购的第三个因素是建立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如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收购蒂森克虏伯的激光拼焊集团。最后是国内企业的资产配置需要。她说,安永报告披露的只是中德并购案中的一小部分。另外有许多私人企业间的并购由于不存在信息披露要求,不为人所知。还有很多并购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实现。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任建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克劳斯玛菲专注高端可定制橡塑机械,符合目前制造业从规模化向定制化转型的发展趋势,符合智能制造的市场需求。中国化工集团的橡塑机械制造成本较低,靠近市场,与其正好有互补性,并购后可以扩充和完善产品线。而对克劳斯玛菲来说,并购之后它可借助中国化工的关联渠道,尤其依托“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展其全球影响力和销售渠道。这一观点得到了克劳斯玛菲新闻发言人的认同。
契合中国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
孙轶表示,中企并购并非没有挑战。比如由于经济体制和企业文化等不同,国内有些集团的繁琐并购审批流程往往会使中国公司在招标过程中错失机遇。并购后中国总部的派遣人员常常缺乏跨国管理经验。德国经济发展与外贸协会对外事务负责人迈克尔·舒曼说,中资企业参股或并购德国企业,德国民众最初的态度是猜疑或焦虑,担心丢失工作岗位或者丧失技术优势,但最新案例表明,这种合作是“成功故事”,对双方创造就业和财富都有利。原先的担心根本没有必要。很多德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制造高质量产品方面占优,但有些企业缺乏资金和向亚洲特别是中国拓展业务的管理经验。德国的创新和质量专注,加上中国的企业家精神和综合实力,并购将是一个完美搭配。德国经济发展与外贸协会欢迎中国来德投资。去年,他们还特别为中国企业设立了一个并购合作咨询的部门。
中企对外并购有着国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宏阔背景。德国《商报》注意到,中企在德并购呈现两个特点,一是青睐数字化和网络化工业生产,二是侧重环保、水处理和可再生能源等绿色增长行业。该报认为,促使并购的深层因素是中国通过和实施了“中国制造2025”,中国“十三五”规划把上述两个方面作为今后经济政策的着力方向。德意志银行分析师卡斯滕·劳克斯强调,2016年中国企业将在德国扮演更重要角色,而且不仅限于并购领域。
(本报柏林2月1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16日 22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