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危机引发四重“冲击波” 大国博弈加剧
叙利亚危机爆发至今已近5年。据联合国统计显示,连年战乱已导致该国超过25万人丧生,100多万人受伤,境内有650多万人流离失所,另有约450万人逃往境外避难。
叙利亚危机不仅给这个国家的民众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也引发了严重的外溢效应。从涌向中东和欧洲的难民潮到迅速崛起的恐怖组织,从教派争斗的全面激化到大国博弈的不断加剧,整个世界都在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这场危机引发的“冲击波”。
“冲击波”之一:难民大潮涌动
叙利亚冲突爆发初期就有大量该国民众逃往邻国沦为难民。然而,直至2015年大量难民涌入欧洲后,叙利亚难民问题才真正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虽然当前欧洲国家为叙利亚难民问题叫苦不迭,但实际上大部分叙利亚难民还是集中在土耳其、黎巴嫩和约旦等几个中东国家。
对于中东国家,难民带来的更多是经济负担,而对于欧洲发达国家,难民带来的更多则是社会问题。
分析人士指出,难民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叙利亚冲突,因而支持叙反对派武装与叙政府对抗的西方国家需要为此承担责任。
让难民享有基本的生活和安全保障是当下的燃眉之急,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难民危机,则需要各国合力推动叙利亚政治进程,实现叙国内和平,从而让难民早日重返家园。
“冲击波”之二:恐怖乱象丛生
叙利亚冲突爆发后,国家陷入混乱,“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趁乱局迅速壮大。
有分析人士说,叙利亚冲突已使这个国家成为极端分子的训练场,他们不仅来自伊斯兰国家,也来自西方国家。这些人经过训练,一旦重新回到各自的国家,将会对各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近来,“伊斯兰国”已制造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大案:去年10月31日,俄罗斯一架客机在埃及西奈半岛上空坠毁,机上224人全部罹难;11月13日,巴黎多地遭遇恐袭,至少129人死亡。“伊斯兰国”还宣称要在美国等地制造更多袭击。
叙利亚分析人士乌萨马·达努拉说,自西方国家开展空中打击行动,尤其是俄罗斯去年9月实施空袭以来,“伊斯兰国”面临的形势开始变得严峻。它试图通过制造报复性的恐怖袭击向外部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它仍有能力对世界进行破坏。
达努拉认为,“伊斯兰国”在战场上不断遭遇挫败,这可能会促使它放弃“建国”理念,不再固守特定地区,转而采取恐怖组织传统的活动模式,在世界各地制造恐怖袭击事件。
“冲击波”之三:教派争斗激化
叙利亚危机还加剧了中东什叶派国家和逊尼派国家之间的矛盾,使整个地区陷入危险境地。
逊尼派的萨达姆政权倒台后,伊拉克形成了一个什叶派掌权的政府,使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真主党在地缘上连成一片,从北面对海湾国家形成了半弧形的包围圈,令逊尼派掌权的海湾各国感受到很大威胁。于是,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联合逊尼派掌权的土耳其积极支持叙利亚的逊尼派武装推翻巴沙尔政府,以图建立一个逊尼派政权。而伊朗和黎巴嫩真主党则全力支持叙利亚政府。这两大阵营间的角力,不仅令叙利亚难见和平曙光,还波及也门,令这个国家也陷入战乱。
沙特军方近日表示,如果美国领导的打击“伊斯兰国”国际联盟同意在叙利亚展开地面行动,沙特也准备向叙派出地面部队。而伊朗也不甘示弱地回应称,沙特完全是虚张声势,即使它真的出兵,也注定失败。
分析人士认为,叙利亚危机如进一步升级,沙特和伊朗有可能在叙发生直接碰撞,甚至酿成大规模地区性冲突。
叙利亚危机一方面使原本缺乏互信的中东逊尼派和什叶派国家更加敌对,而这种敌对态势反过来又加剧了叙利亚、伊拉克、也门等国内部的教派矛盾。
卡塔尔资深媒体评论员奈比尔认为,叙利亚危机使教派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加。
“冲击波”之四:大国博弈加剧
在势同水火的教派冲突背后,还有更多外部力量卷入叙利亚危机。
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矛盾在叙利亚问题上清楚显现并不断激化,同时双方又为避免摊牌而尽力维持着“斗而不破”的状态。
俄罗斯一再表示绝不会因本国利益在叙境内割裂出什叶派势力范围,但同时也坚决反对外部势力插手叙政权更迭,并在外交和军事上向巴沙尔政府提供支持,因此遭到美国的强烈批评。
美国长期支持叙利亚反对派。美国国防部长卡特表示,“只要俄罗斯追求错误的战略,美国就不打算与其合作”。与此同时,美国利用“伊斯兰国”消耗巴沙尔政府的力量,因此对打击这一极端组织未尽全力。欧洲则对美国的政策亦步亦趋。
另一方面,土耳其、伊朗、沙特等地区大国出于不同目的纷纷介入叙利亚内战,令这场冲突产生了冲击整个中东地区政治安全格局的效应。
分析人士指出,伊朗与沙特之争主要源于教派争端。土耳其动作频频则更多是出于对库尔德人势力壮大的担忧。同时,这三国也都有争夺地缘政治影响力、强化自身地区大国地位的目的。
这些地区大国本身又分别与美国、俄罗斯等世界大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之间的较量既是世界大国博弈的一种反映,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大国之间博弈的激烈程度和复杂性,其最终结果就是令叙利亚危机更难以化解。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