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春节出境游,“开心”也要“留心”

2016年02月05日04:3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核心阅读

  春节将至,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以出境旅游的方式过年。出国在外,国外旅游市场是否规范,是否会碰到欺客宰客的现象?就这些出国游客关心的问题,本报记者在一些旅游热门国家进行了采访。

    

  法国—— 

  市场管理规范,但并非童叟无欺

  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一家法国餐馆门前,记者看到一份完整的英法双语菜单,明码标价立在餐厅入口处:一盘法式焗蜗牛9欧元,一份传统油封鸭17欧元,一个焦糖布丁4欧元。30欧元可以吃到饱,价钱清楚明了。这家餐厅前游人如织,不时有外国游客驻足研究菜品和价钱。 

  根据法国1990年修订的法律规定,法国餐馆必须将菜单清晰明了地在餐馆外公示,如果餐馆不按照公示的价格收钱,则构成商业欺诈罪。

  上世纪初法国就认识到旅游产业所蕴含的巨大商机,所以在旅游业发展之初就重视对旅游市场的建设和监管。上世纪70年代法国还曾对发展期间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

  但并不是说法国的旅游市场就童叟无欺。近年来,在餐饮业激烈竞争和法国经济疲软的影响下,法国餐馆和咖啡厅的“猫腻”越来越多。2012年法国商业杂志《挑战》就曾经披露,同样一瓶法国红酒,在餐厅里出售的价格是经销商出售价格的7倍。

  专家称,对旅游市场不法行为的管理有赖于制定详细的规则,如法国的餐馆中肉类的来源、吸烟区的划分和饮酒年龄限制等细节都有严格的规定。

  西班牙——

  餐饮价格灵活,宰客现象不少见

  西班牙人比亚戈尔多曾在“推特”上晒出了一张照片,是他在海边餐厅用餐的小票,他在“推特”上写道:“专坑游客。不解释。”原来,比亚戈尔多夫妇在福门特拉岛上的一家露天海边排档用餐,两个人消费了近340欧元。

  这张照片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讨论。在舆论的压力下,餐厅在社交网站上发出《告顾客书》说,他们是海边的一线餐厅,而不是“大排档”,价格较普通餐厅高,是因为他们提供的不仅是食物,还包括海边用餐的愉悦体验。

  西班牙消费者协会对餐饮业价格标准有着明文规定,各餐厅可以自行定价,也可以收取订桌费、餐具费等其他费用,但前提是必须明码标价,提前告知顾客。

  宰客现象在西班牙并不少见。出租车乱收补贴、高价强卖“幸运草”等事件屡见不鲜。不仅外国游客容易受骗,西班牙国内游客也深受其害。对此,西班牙政府专门设立了旅游警察的职位,并每年印制新版本的《旅游安全宣传册》。宣传册被印成包括中文在内的11种语言,告知游客可能存在的受骗陷阱及安全问题,并提供求助电话。宣传册上特别强调:“您的安全对我们非常重要。”“有问题,找警察”成为游客对西班牙的普遍印象。

  除了靠警察维护游客权益之外,西班牙旅游行业内部也有着相当明确的分工和管理,交通、酒店、餐饮等各个行业协会都能处理游客维权投诉。

  泰国——

  旅游警察巡逻,掌握多国语言

  泰国专门设立了协助游客基金及24小时游客通讯中心、开设更多游客申诉法庭、健全完善强制保险制度、提高服务水准、强化景点巡警力量等。

  最具特色的是设立旅游警察。泰国旅游警察的数量并不多,全国只有1000多人,但要加入这一职业却不容易,要懂得多国语言。在泰国的各个旅游景点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拨打1155,他们都会赶来协助,也因此被称为旅游者的助理。旅游警察的职责很多,除了常规任务外,还要检查集市,检查商贩是否有违规行为。

  旅游警察的首要任务是为旅游者排忧解难,提供方便。在泰国,旅游者非常容易找到旅游警察,随时可以求助。在曼谷旅游区的主要十字路口和国际机场都设有岗亭,并有明显的标志,岗亭驻有警官。此外,还有许多摩托车巡逻警,他们根据情况随时可以停车。

  巴西——

  宝石远近闻名,购买需十分谨慎

  在里约热内卢伊帕内玛海滩,部分商户贩售的易拉罐啤酒单价可能比超市的贵两倍。居住在海滩附近的居民安娜·佩雷拉告诉本报记者,这种现象是近几年随着游客增多开始出现的,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和2014年世界杯期间最为明显。

  一个与中国游客密切相关的宰客行为发生在宝石行业。目前中国游客在巴西的宝石购买力已经稳居第一,碧玺、帝王玉、祖母绿等深受中国游客喜爱。然而,随着游客购买量的增加,一些不法商家开始进行造假。在伊瓜苏从事导游职业多年的吴女士告诉本报记者,近几年接待的中国游客中多次发生买到假宝石的情况,“巴西的优质宝石远近闻名,许多旅行团都在此大量购买宝石,但越来越成熟的造假技术使一些仿造宝石几可乱真,消费者很难分辨,只有送到专业机构才能鉴定”。

  遇到宰客情况,在巴西最普遍的做法是向政府消费者保护机构进行投诉。2014年,全国各地消费者保护机构共受理249万起案件,一些州还针对外地或外国游客开设特别通道,提供多语言服务,并承诺在48小时内予以解决。早在1990年,巴西就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详细规定了商家应尽的义务和消费者享有的合法权利。2010年起,巴西政府规定所有商家都必须在店内持有该法律文件,如果消费者对服务存在质疑,可要求出示该文件当场查阅,违反规定的商家会受到超过1000雷亚尔(1元人民币约合0.58雷亚尔)的罚款。

  (本报巴黎、马德里、曼谷、里约热内卢电 记者邢雪、王迪、杨讴、索泓依)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05日 22 版)
(责编:王政淇、崔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