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丝绸之路”见证中阿友好

本报驻埃及记者 刘水明 王云松 韩晓明
2016年01月20日04:58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据《史记》中的《大宛传》记载,汉武帝时已派使者前往阿拉伯国家,2000多年来,双方关系从未中断。我们的祖先曾翻越崇山峻岭,战胜狂风恶浪,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联结起来。著名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阿友好的历史见证。

  双边关系不断深化

  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中国人民和阿拉伯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使各自的文化不断得到补充、发展和提升,进而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中国和阿拉伯各国人民在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进程中始终相互支持。新中国成立和阿拉伯国家相继独立,开创了中阿友好交往的新纪元。双方在维护主权和民族尊严、谋求经济发展的斗争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援、密切配合,成为彼此信得过的真诚朋友。冷战结束后,中阿顺应要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世界潮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双方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合作愿望更加强烈。中国坚持把发展同阿拉伯国家友好关系作为外交的优先方向和重点之一,阿拉伯国家也视中国为其可靠的战略合作伙伴,为构筑面向新世纪的友好合作关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习近平主席到访中东前,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阿拉比对媒体表示,阿盟非常重视习近平主席的此次访问,并用“完美”二字形容目前的中阿双边关系。阿拉比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始至终支持阿拉伯国家民族事业和合法权益的大国,并在解决中东问题上起到建设性作用。

  友好篇章熠熠生辉

  1956年,埃及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成为首个承认新中国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随后,西亚的叙利亚、也门和非洲的摩洛哥、苏丹等相继与中国建交。1990年,随着中国与沙特外交关系的建立,中国完成了与所有阿拉伯国家的建交工作。

  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埃及开罗发表了发展中阿关系的五项基本原则。1971年以阿尔及利亚为代表的23个国家联合提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随后的投票中,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都对中国重返联合国投了赞成票。

  60年间,尽管国际风云不断变幻,中阿友好合作关系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反而历久弥坚,不断巩固与发展。

  近10多年来,前进中的中阿关系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实脚步:1999年1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签署建立中阿政治磋商机制的谅解备忘录,有利于中阿双方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和加强密切的磋商与协调;2004年9月,中阿合作论坛成立,此后,中阿双方在论坛框架内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对话与合作,使得中阿合作论坛发展成涵盖政治、经济、人文交流等诸多领域、10余项机制的集体合作平台;2010年5月,中阿正式确定“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中阿集体合作由此进入了全面提质升级新阶段;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中阿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表示“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我们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2016年1月13日,中国政府发布《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中阿互利合作勾勒崭新轮廓,绘就美好蓝图。

  经贸合作成果丰硕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通过贸易和经济合作促进发展,是双方的重大国家利益。截至2014年底,双边贸易额达到2500多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二大贸易伙伴、阿盟九个成员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未来10年,中阿双边贸易额将有望达到6000亿美元。此外,阿拉伯国家还成为了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方和第七大贸易伙伴。中阿经贸合作堪称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在能源、金融、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中阿双方的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目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普遍签署了双边政府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协定,并成立了经贸混委会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相关会议。

  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突破口的“1+2+3”合作格局,发挥着引领中阿经贸合作全局的“龙头”作用。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将投资贸易领域作为全面加强中阿合作的重要基石之一,不仅全面系统地规划了中阿经贸关系的未来发展蓝图,更为今后中阿经贸合作指明了新的方向。

  人文交流势头喜人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近年来,中阿双方都非常重视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夯实中阿友好的民意基础。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根据中阿合作论坛行动计划,建立了中阿文明对话暨中阿关系研讨会机制,有效促进中华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相互了解,学习借鉴。二是继续通过双边渠道落实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签署的双边文化协定及执行计划,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周、文化年和艺术节等活动,增进双方人民的感情。三是强化人力资源与教育领域的合作,为双方发展和传承友谊服务。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开始培养阿拉伯语专业人才,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在阿拉伯世界遍地开花,阿拉伯国家来华接受培训的人员持续增长。如此推进中阿双方文化交流,可谓是“人来人往,文来文往,学来学往”。现在,中国有20多所大学开设有阿拉伯语相关专业,9个阿拉伯国家开设了11所孔子学院和5个孔子课堂,全年在华学习的阿拉伯留学生超过14000人。四是加强新闻合作,媒体从业人员交流互访增多,新闻产品交换和相互采用率大幅提高。五是民间交往日益密切,人员往来规模扩大,旅游合作方兴未艾。

  近日,“‘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中阿文化交流数据库”在中国启动,数据库全面展示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成果。

  当前,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都在进行变革,中国梦和阿拉伯国家实现转型对彼此都十分重要。阿拉伯国家位于“一带一路”汇合地带,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阿拉伯国家追求发展的目标相通。这不仅将开启中阿两个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也必将掀开双方友好关系发展的新篇章。

  (本报开罗1月19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6年01月20日 21 版)

(责编:白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