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叙利亚问题,博弈进入深水区

自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俄、美、欧就有关反恐、难民和人道主义等问题争论不休。随着俄罗斯近期大规模军事介入叙利亚,特别是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后,各方心态正在发生较大变化

2015年11月20日04:1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10月9日,一架俄罗斯Su—34战机在叙利亚拉塔基亚的机场起飞。
  人民视觉

  10月8日,马其顿警察控制一批从希腊边境抵达盖夫盖利亚附近的叙利亚难民。
  新华社发

  俄罗斯 确保紧要利益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说到底,还是要确保俄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和话语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俄海军在地中海的唯一前沿存在——塔尔图斯港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11月17日宣布,俄决定动用远程战略轰炸机,从本土起飞参与叙利亚空袭行动,将把空袭强度增为原来的两倍。

  在当天举行的俄国防部视频会议上,绍伊古向俄总统普京表示,俄军将动用25架远程战略轰炸机,从本土起飞深入叙利亚全境对恐怖分子实施打击,在空袭行动中还将采用远程空基巡航导弹。绍伊古说,当天在图—160、图—95MC、图—22远程战略轰炸机的参与下,已完成82架次空中打击。空袭中首次利用远程空基巡航导弹,摧毁包括恐怖分子指挥所在内的140个目标。

  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说,俄17日的空袭行动使叙政府军得以全线向北进攻,在阿勒颇省夺回40个居民点。

  应叙利亚政府要求,俄罗斯9月30日开始对叙境内的“伊斯兰国”目标实施空袭。截至11月17日,俄空天部队对“伊斯兰国”目标发动近1900次空袭,摧毁“伊斯兰国”在叙约2700个包括指挥部、弹药库和训练中心等在内的军事目标。俄罗斯此番对中东的强力干预,在全世界,尤其在美、欧引起强烈反响。

  俄罗斯支持叙利亚的历史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有曲折。2012年2月,俄罗斯曾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代表会议上提议让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体面”下台。当时,美、英、法三国想当然地认为叙利亚政府注定失败,对此提议置若罔闻,从而错失解决叙利亚危机的良机,导致今天乱局持续。此后,俄罗斯转而大力支持俄在中东地区的这位传统盟友,不但一直向叙政府提供军援,而且在处理化武问题上也通过提出妥协方案等措施,使叙利亚免遭美国直接武装打击。

  俄罗斯军事科学院院士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斯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对于巴沙尔本人,俄罗斯说到底关注更多的,还是俄在中东地区的利益和话语权。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俄海军在地中海的唯一前沿存在——塔尔图斯港。叙利亚的塔尔图斯港位于地中海东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不仅是俄黑海舰队下属地中海分舰队驻地,而且是俄罗斯在独联体范围之外的唯一军事基地。

  他指出,目前在叙利亚,巴沙尔、“温和反对派”和“伊斯兰国”三足鼎立。“伊斯兰国”作为极端组织,在国际上不得人心;“温和反对派”内,派系林立,即便在沙特等势力支持下上台,也无望快速整合全国。为保住塔尔图斯,俄罗斯唯一的选择就是加大力度,支持巴沙尔政权。得到了叙政府许可,俄罗斯的军事干预不仅合法正当,而且俄空袭行动由于得到了叙政府军的地面配合,作战效果也胜于美国等西方国家过去一年多对“伊斯兰国”的打击。

  彼得罗夫斯基认为,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的争夺,实际上也是西方政策逼迫的结果。苏联剧变后,俄罗斯曾努力“回归欧洲大家庭”,放松对后苏联空间和中东欧控制,想以此换取西方支持,但得到的回应却是海湾战争、南联盟战争和咄咄逼人的北约东扩。而美国在中东力挺“温和反对派”,又壮大了极端组织的势力,直接影响了俄罗斯南部地区的稳定与安全,为此俄罗斯被迫强硬出手。

  俄罗斯此次选择介入叙利亚的时机也非常巧妙:欧盟正遭受难民潮考验,美国及其联军的反恐效果也一直难如人意,此时介入不仅给叙政府“雪中送炭”,客观上也极大强化了俄罗斯的影响力。

  俄罗斯宣称,这次是要“从根本上恢复难民输出地的和平”“比西方更高效地打击恐怖主义”。无论从国际法还是道德层面,俄罗斯的上述理由均占据了制高点,令一向对俄持有戒心的美国无可指摘。在俄罗斯军事介入伊始,就有媒体评论西方对俄外交封锁失败,俄国际影响力开始提升。德国总理默克尔早就表示,解决“伊斯兰国”的问题,不能将俄罗斯排除在外。

  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竭力避免陷入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设置的有关巴沙尔去留问题的话语陷阱,而是反复强调,与叙利亚政府军合作是为了打击“伊斯兰国”极端武装,避免难民问题进一步恶化。西方国家一直怀疑俄罗斯参与反恐的真正目的是巩固巴沙尔的地位并打击获美国支持的“温和反对派”。美国甚至称,俄罗斯打击的90%都不是“伊斯兰国”目标。对此,叙利亚驻俄大使哈达德表示,俄在叙空袭的目标是恐怖主义武装团伙,并非反对派或平民。

    

  欧 洲 态度发生转折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刘 栋

  一开始对俄军行动说风凉话,巴黎遭恐袭后,重新考虑与俄合作的可能性

  俄罗斯空袭前,多个西方和阿拉伯国家在美国领导下早已开始对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目标的军事打击。俄罗斯在叙利亚开展作战行动后,西方国家称俄的空袭对反对叙政府的反对派和普通民众也造成了伤害,并警告说俄的做法只能“导致更多极端主义”。俄空袭叙利亚后,法国立即对俄罗斯瞄准的目标是否为“伊斯兰国”提出质疑。英国外交大臣哈蒙德对俄罗斯使用武力对抗“伊斯兰国”表示欢迎,但他也强调,莫斯科必须证实其空袭目标为“伊斯兰国”以及与“基地”组织有联系的团体,而非叙利亚反对派。针对俄罗斯参与空袭叙利亚,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强调俄罗斯应该将军事行动的焦点放在“伊斯兰国”而非打击“温和的叙利亚反对势力”。

  巴黎系列恐怖袭击案发生后,反恐再次置于国际合作的核心位置。法国总统奥朗德17日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就加强协调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进行讨论。双方同意,两国军队和情报部门将更加密切接触和协调,以打击恐怖组织。美国白宫17日发布声明说,奥朗德将于24日访美与奥巴马讨论两国合作反恐。法国总理瓦尔斯先前表示,除奥巴马外,奥朗德下周还将在莫斯科会见普京,商谈打击“伊斯兰国”相关事宜,并筹划建立一个打击“伊斯兰国”的独特联盟。

  “欧洲国家的危机似乎正在变得一天比一天更糟”,比利时智库艾格蒙特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马克·奥特表示。他认为,目前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不能小觑引发全球性大灾难的风险。“伊斯兰国”的出现是中东地区国家和社会一系列问题的综合体现:国家治理失败,管理不善和缺乏发展。

  西方对中东的干预有着漫长的历史。从一战开始就播下现今的种子,尤其是孕育了极端的非国家组织。奥特认为,解决该地区的问题,必须包括一个地区安全体系,包括三个非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土耳其和伊朗。同时,叙利亚的新政权还需要发展经济,因为冲突的根本原因之一仍然是缺乏可持续发展。

  时至今日,中东地区可能仍是融入全球化进程最低的地区之一。经济、创新、治理、干旱、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移民和难民等方面的问题,都在加剧该地区的动荡局势。与此同时,欧洲自身面临经济发展问题。现在,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国的巨大难民潮,也使欧洲的团结置于空前压力之下。

  对此,马达利亚加欧洲学院基金会执行总裁皮埃尔·德福安认为,欧洲许多国家和民众对叙利亚危机带来的大规模难民潮心态纠结:一方面欧洲领导人在公开场合强调,欧洲需要移民来弥补劳动力的短缺;然而许多欧洲民众却担心这些穆斯林的到来会威胁欧洲,甚至拒绝承认在欧洲出生、长大的穆斯林是真正意义上的“欧洲人”,更不想给予他们和自己同等的待遇。

  德福安指出,西方国家在中东地区的一系列作为,显示了它们的虚伪面目,它们表面上鼓吹民主自由,暗地里却在中东扶持腐败和专制的独裁政府,使财富为少数统治阶层所独占,剥夺了普通民众的生存空间,使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异国谋生。“今天许多生活在欧洲的年轻穆斯林就认为自己是西方民主的受害者,因此对西方社会和政府产生了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