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互补的“完美一对”:中德企业合作前景广阔(图)--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独家稿库

优势互补的“完美一对”:中德企业合作前景广阔(图)

■ 人民网驻德国记者  郑红  管克江

2013年05月21日06:07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优势互补的“完美一对”:中德企业合作前景广阔(图)

德国普瑞公司位于巴特诺伊施塔特市。自2012年起,它的全部股权属于中国的民营企业浙江均胜集团。但是,你行走在普瑞公司里面,却几乎看不到中国员工。事实上,执行副总裁蔡正欣是惟一一位均胜集团派驻这里的高管。

普瑞公司成立于1919年,最早生产无线电产业组件。1988年开始进入汽车电子行业,2008年宝马与普瑞合作开发了第一代智能驾驶控制系统iDrive。iDrive和奥迪MMI系统多项重要技术专利都由普瑞拥有。现如今,普瑞专门生产汽车零部件,主营空调控制系统、驾驶员控制系统和新能源汽车电池控制系统。宝马、奥迪、大众、劳斯莱斯、兰博基尼等多家大品牌高端车型中都能看到普瑞的身影。

2012年,普瑞创造了4.62亿欧元的新销售记录,增长12%,远高于市场的平均水平。全球员工人数达到3200人。

“在收购之初,我们只有2300名员工。这也可以证明,中国公司的投资不但不会威胁德国的就业岗位,还会创造就业岗位。”蔡正欣向人民网记者介绍说,公司仅在巴特诺伊施塔特市就新雇佣了100名员工。

普瑞公司负责销售和市场营销的执行副总裁克里斯多夫·胡梅尔告诉人民网记者,他和公司的其他领导层成员从一开始就对中国投资者持积极态度。“我们觉得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案。试想假如我们被另外一家欧洲的一级供应商收购,它们已经有自己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部门,那么我们这里的工作岗位就会受到威胁。而中国公司只派来一位执行副总裁。普瑞和均胜彼此需要,也可以很好地合作。”

蔡正欣介绍说,在选择收购企业的时候,均胜选择不去收购破产的企业,而是收购技术领先的企业。在完成收购前,普瑞只面向欧洲和美国市场,与均胜的合作让普瑞进入了中国乃至亚洲市场。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发展自动化生产,普瑞公司的创新自动化生产线在国内就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与此同时,普瑞又将欧美的客户和关系网带给均胜。均胜是国内民营企业,在公司管理方面有许多可以向普瑞学习。

普瑞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米夏埃尔·略斯尼克博士对人民网记者表示:“无论是从地域优势还是核心竞争力方面,均胜和普瑞都是完美的一对儿。两家公司凭借各自的优势,不仅为彼此打开了新的市场,此外,我们还在对员工和客户提供高水平保障的同时共同开发新产品和生产解决方案。尽管欧洲市场整体发展较弱,我们在2012年和2013年第一季度还是获得了两位数增长。”

当地的县议会议长托马斯·哈伯曼称赞普瑞被均胜收购后,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也为当地带来了更多的投资。

完成收购后,双方公司在各个层面的交流也越来越多。“我们会邀请德国的专家去中国进行员工培训,也有中国员工来德国接受专业的培训。通过这种交流,均胜在管理上得到提升,在技术上得到改进,同时也加速了普瑞在中国业务的拓展。”蔡正欣说。

注塑生产部门经理马提亚斯·凯德尔正在车间忙碌。他告诉人民网记者,自己从1984年开始在普瑞当学徒,后来几乎一直在普瑞工作。“我住在附近的一个小镇上,我的父亲和邻居都曾经在普瑞工作,他们也对公司的发展情况很好奇。去年公司的开放日活动上,王剑峰董事长给他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现在公司多了一些中国来的学徒,我们可以在日常工作中了解中国的哲学,与他们进行文化交流。我把这些积极的变化告诉身边的人,他们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人的印象也越来越好。”

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商务参赞陶百良对人民网记者表示,均胜成功收购普瑞是两国经贸合作关系深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德企业合作日趋紧密的典型案例,也是两国企业携手共赢的证明。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德投资快速增长,到2011年年底,中资企业累计在德国非金融类投资总额已达24亿美元。

陶百良说,德国政界和经济界对中国投资者基本持欢迎态度,但中国企业投资的骤然增加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引起有些德国公众的疑虑,成为当地媒体炒作的目标。

然而专家们对事实的分析更有说服力,德国贝塔斯曼基金会最新公布的《中国对德直接投资》报告称,中国的投资给德国带来了就业岗位。这对两国来说都是机遇。贝塔斯曼基金会副主席里茨·摩恩表示,“德国人要适应中国人来投资。”

陶百良指出, 截至2012年,德国在华设立企业7000余家,累计投资项目7800余个,对华实际投资金额超过197亿美元。中德企业互有优势,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人民网巴特诺伊施塔特、柏林5月20日电)

分享到:
(责编:杨铁虎)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