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夕法尼亚:美国的“基石之州”--国际--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Quarter中的美国历史地理系列之二

宾夕法尼亚:美国的“基石之州”

2013年04月08日14:02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手机看新闻

当宾夕法尼亚州在1999年准备发行具有该州特色的25美分硬币时,州长汤姆·里奇(Tom Ridge)遇到了一个麻烦:并非没有出色的设计方案供挑选,实际上他所任命的委员会收到多达5300份的方案,他实在难以取舍。不过,在所有方案中,最终还是有一套脱颖而出。

在这份设计中,一位身着长袍的女神矗立硬币图案正中,左手握着一根绕有缎带的权杖,权杖顶端站立着一只展翅的雄鹰,象征着正义;她的右手自然下摆,手掌张开,象征着善良,这就是著名的联邦女神(Commonwealth Statue)。

这一形象由知名设计师罗兰德·佩里(Roland Perry)设计,并于1905年5月25日铸成一座高4.2米的雕塑,矗立在宾夕法尼亚州首府哈里斯堡(Harrisburg)的制高点上。

硬币中,女神身后的背景是宾州的边界轮廓。负责遴选方案的委员会成员卢西·格纳佐(Lucy Gnazzo)认为,这样的设计思路精妙地展现了宾州风貌,他赞叹道:“如果你有机会驾车跨域萨魁哈娜河(Susquehanna River)进入哈里斯堡,亲眼目睹联邦女神所折射的阳光恰到好处地映衬出城市的天际线,你一定会不虚此行。”硬币的右侧镌刻着该州的座右铭“美德、自由、独立”,一块基石的形象则刻画在硬币左侧,寓意为宾夕法尼亚州是美国的“基石之州”。

谈到“基石之州”昵称的来历,还要首先回顾宾夕法尼亚的建州历程。在北美殖民地创立之初,英国贵族威廉·佩里(William Perry)继承了其父亲对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一笔一万六千英镑的债权。他向英国王室请求在北美建立一片专属殖民地,1681年4月4日,查理二世向佩里颁发了王室特许状,并将这片土地赐名为“宾”。这份荣耀对佩里家族来说意义重大,在费城表决《独立宣言》之时,宾夕法尼亚的代表犹豫是否投下赞成票,也可归因于其难以割舍昔日的荣光。威廉·佩里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片殖民地的总督,并将“夕法尼亚”(林地之意)加入了殖民地的名字,宾夕法尼亚(Pennsylvania,佩里的林地)由此得名,而其正式名称为宾夕法尼亚联邦(Commonwealth of Pennsylvania)。

在特拉华州加入联邦5天之后,宾夕法尼亚批准了美国宪法,于1787年12月12日正式成为美国第二个州。从地理上看,宾州不仅处于13个殖民地的中心位置,在今日的美国版图中同样占据枢纽地位。宾夕法尼亚州位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地区,与西南的特拉华、南面的马里兰、西南面的西弗吉尼亚、西面的俄亥俄、北面的纽约以及东部的新泽西州毗邻。与此同时,该州还与著名的五大湖区相接,从伊利湖(Lake Erie)向西北望去,就是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在地域面积上,宾州仅列在全美第33位,但人口密度却排在了第9位,总人口更是居于全美第6位。州内的大都会城市除了美国历史的地标——费城之外,还包括著名的钢铁之都匹兹堡以及内战期间亚伯拉罕·林肯总统曾发表演说的葛底斯堡。

“基石之州”宾夕法尼亚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1774年和1775年的两次大陆会议是美国独立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而费城历史性地成为两次会议举办地。在这里,美国的国父们不仅起草并颁布了《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制定了《邦联条款》(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将13个殖民地正式组成统一的联邦,还起草并颁布了《美国宪法》,这一切使得费城当之无愧地成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摇篮。

谈到“基石之州”的渊源,其中一个版本源于负责华盛顿特区整体设计方案的法国建筑师皮埃尔·查尔斯·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1792年,他在跨过洛克河(Rock Creek)时经过一座石拱桥,桥上共有13块拱石。他逐一给每块石头刻上了联邦各州的名字,正中间的一块恰好是“宾夕法尼亚”。由于该石是拱桥最重要的基石,宾夕法尼亚也就有了“基石之州”之称。

如果说“拱桥基石”的典故是一个自然巧合的话,那么在美国早期的政治选举中,宾夕法尼亚对于杰弗逊总统当选以及共和党崛起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定能让世人感受到“基石之州”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

在美国建国初期,费城当地有一份颇有影响力的报纸名为《曙光报》(Aurora)。这份报纸的主编威廉·杜恩(William Duane)旗帜鲜明地公开反对时任总统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及其身后的联邦党人(Federalists),甚至还曾以煽动暴乱的罪名被起诉过。凭借《曙光报》等的推波助澜,180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成为有史以来两党政治攻讦最丑恶的一次乱战,恶意诋毁远超任何一次大选。

这次选举的候选人分别是:寻求连任的亚当斯总统和他指定的副总统候选人查尔斯·匹克尼(Charles Pinckney),时任副总统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与其搭档阿伦·布尔(Aaron Burr)。在美国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联邦与共和国各州之间的关系已颇为紧张,美国同法国之间的准战争状态更加剧了美国国内政治的凝重氛围。

180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开创了该国两党政治的先河。而这场白宫大位之争,引发了一场出人意料的政治危机。根据当时的美国宪法,每个州的选举人可以投票支持两人。得票最高者当选为总统,次高者为副总统。为了避免得票相等的情况,每一个党中至少要有一个选举人所投的票不应与该党推荐的候选人完全一致,以造成得票数的差异。但是选举却出现了戏剧化的一幕,由于党内协调的混乱,所有共和党选举人都忠诚地各投给杰弗逊和布尔一票。最终的投票结果为:共和党的杰弗逊和布尔各73票,联邦党的亚当斯65票,匹克尼64票,约翰·杰伊(John Jay)象征性地获得一票。单就宾夕法尼亚州的投票结果来看,该州以8比7的微弱差距站在获胜的共和党一边。

不过,由于算计失误,共和党的两位候选人因得票数相同而使总统人选难产。根据宪法,要由众议院投票打破这一僵局。而此时,输掉白宫大位的联邦党人掌握着众议院的多数席位,他们更愿意维持这一僵局而不愿正式确认杰弗逊的当选。实际上,只要布尔承认败选,这一僵局就将自动化解,但权力欲的膨胀和执掌白宫的野心使布尔坚决不屈服。就这样,联邦党人乐见布尔同杰弗逊的内讧,一直维持着僵局。到了1801年的2月,总统就职典礼日益临近,共和党人威胁称,如果联邦党人继续这样的政治把戏,那么联邦就将陷入空前的分裂和巨大的政治混乱之中。

最终,理智还是占据了上风。到了2月17日,特拉华州唯一的众议员詹姆斯·巴亚德(James A. Bayad)投下一张空白票,不再支持布尔,从而使得杰弗逊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费城的《曙光报》极尽讽刺之能事,称上帝如同在后门倾倒废水一样将亚当斯从白宫撵出门。一年之后,《曙光报》仍陶醉在这场政治胜利的喜悦之中。在1802年10月16日,当共和党候选人托马斯·麦克金(Thomas McKean)举行州长选举胜选晚会时,这场饕餮盛宴一共16次共同举杯欢庆。在第9次的祝酒词中,与会者共同声称“希望宾夕法尼亚的共和党人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州是联邦的基石”,“基石之州”的说法由此代代流传。

尽管不同的版本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注脚,却都折射出宾夕法尼亚在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光辉,而这也恰是“基石”的寓意所在。

(张旭东 作者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学者)

分享到:
(责编:杨牧、赵艳萍)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