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会面前有五种人:第一种人创造机会,第二种人寻找机会,第三种人等待机会,第四种人错过机会,第五种人漠视机会。我们如果做不了第一种人,至少也要主动去寻找机会。”胡敏的“机会理论”被他的学生们广为流传。这个被称为中国“胡雅思”的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总裁,自身对于机会的把握,令众多同辈望尘莫及。对于出国留学,胡敏拥有对年轻一代富有启迪的经历和思考。
在英国“创造”机会
出国留学对于胡敏这一代人来说,属于稀缺机会。“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我申请拿到了加拿大的奖学金,但是单位不放。那时国家有政策,硕士毕业必须工作满5年才能出国。拿了奖学金也是白拿。”一晃9年。1997年,33岁的胡敏才幸运地被公派到英国做高级访问学者。他心里想着要创造机会,利用有限时间与一位英国学者合作,拒绝了课余到餐馆去打工挣外快的诱惑。
“我将他约到城市图书馆,花一英镑请他喝一杯咖啡,跟他讨论作文题。”两人反复交流后,由英国学者执笔写出初稿,交由胡敏发回到在国内大学里当英语老师的妻子,让她转给同学学习并反馈意见。根据反馈意见他们再进行第二轮讨论,逐渐形成书稿。“这本小册子,大约是40篇作文,我跟他来回交流至少80次。80天里每天至少2个小时,共160个小时。这对于我这个英语老师来说收获是很大的。这段经历对我来说很难忘。”胡敏与这位英国学者合著的这本小册子名叫《托福高分作文》,开创了中国英语老师与英国专家合著英语写作参考书的先河,后来被称为“绿宝书”,发行120余万册,位列十大外语学习畅销书。
“在国外,谁都不管你,一切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在英期间,胡敏不断地为自己了解和融入英国社会创造更多的机会。他联系到自己所在大学附近的小学,跟孩子们一起听课,参加他们的教学活动。“我自己的孩子当时在国内上小学,我特别好奇英国的孩子怎么上学。”英国小学的所见所闻让胡敏十分惊讶。
“与国内完全不同。课堂里看不到整齐的课桌,每个学生可以坐在地板上,来回走动。墙上到处都贴着一些激励孩子的东西,还有好多学生的作品,有的一看就很幼稚。跟学生们合影,我们笔直地站着很严肃,而他们每个人都有生动的表情动作。”这种教学风格和理念在当年尚不为国内所了解,胡敏远在英伦自己创造机会,先行一步实地体验领略了西方崇尚个性的基础教育,从而也改变了他对子女及基础教育的态度。
“在国外你不钻,每一扇门都是关着的;你一钻,每一扇门都是开的。”胡敏称自己在英国很会“钻营”。虽然是做访问学者的,但他为自己争取机会,享受到了英国教职工的很多待遇。该大学华人学生联谊会主席曾介绍说,到朴茨茅斯大学来的中国访问学者有很多,只有胡敏是唯一有办公地方的。“办公桌、电脑、复印打印,教职工有的我都有”。而同时,胡敏又为自己争取到另外的机会,在那里享受到学生的待遇,包括只有学生才能享受的家庭寄宿(homestay)。胡敏主动联系并搞定了具有政府补助的寄宿家庭,入住的那家主人是一位记者。后来正是这位记者,帮助胡敏联系拜访了当时的英国文化委员会全球雅思总裁,为他后来成为中国的“胡雅思”助了很关键的一臂之力。
走出象牙塔的背后
胡敏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创业者。1998年从英国回国,他很快就成为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但是在功成名就的不惑之年,却出人意料地自动辞职沦为“无业游民”,他选择了从头创业。
“我其实属于比较听话、执行力比较强、表现比较好的那种人。不然国际关系学院就不会派我出国。”胡敏到国际关系学院工作还不到两年,就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选拔赴英国做高级访问学者。
为什么到了40岁反而成了“叛逆者”,从大学辞职,跳出体制?胡敏承认与之前在英国做高级访问学者这段经历有关系。“尽管在英国学习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对我个人的影响是永恒的,它使我下决心走出象牙塔。”
胡敏回忆说,国外的价值体系强调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奋斗,个人的价值。只有每个个体很优秀,才能使社会和谐,国家强盛。这种价值观给了他很大的冲击。“当时我想,我一个人怎样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对家庭、对社会更为有益?一辈子在高校当老师,一年教两个班几十个学生,一礼拜上四到八小时的课,就算我教到70岁能教出多少学生?我就觉得自己应该走出象牙塔,让更多的学生分享我的教学劳动,帮助更多的学生成长。”
2004年,胡敏白手起家创办新航道学校,首期开了3个班,加起来只招到7个学生。经历9年的酸甜苦辣,而今,新航道每年培训十几万人次。“我在外面一场讲座,下面几千学生,社会贡献、自身价值体现远超在象牙塔。”
与这一代的大多数海外赤子一样,胡敏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爱国者,对自己的国家充满自信。他坚持认为,越到国外去的人回来越爱国才对。因为别人更优秀,就投入别人的怀抱;因为别人的生活资源和环境更好,就投入别人的怀抱。这叫没有骨气。他将自己的事业定位在中国,曾经有无数次移民国外的机会,但胡敏夫妇从没有动过心。
“我小时候在乡下长大的,一天才吃两顿饭。上午十点一顿,下午三点一顿。晚上怕肚子饿就早早上床睡觉。这几十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中国活得挺好的,挺开心的。”
胡敏的儿子目前留学美国,他嘱咐儿子说:“你可以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在人家的传送带里过一遍,全面了解国外的社会体制文化环境风土人情,知彼知己,但一定回来,要建设自己的国家,对中国一定要有这样一种自信。”
新的留学成才之道
“出国留学,如果只拿回一张文凭,只是读了书,那价值就大打折扣。如果没有文化的融入,就无法进入国际人才的大河。”胡敏有一个观点:国际人才不一定非要有国外经历。反过来,到国外拿了一个文凭回来,也不一定就是个国际人才。有的人在国外待了很多年,回来可能还是个“土包子”。
在回答“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出国留学”时,胡敏给出的答案依然是“三好孩子”。“我说的‘三好孩子’指的是综合素质要好,出国留学能够自强自立,具有学习、沟通能力,体魄健康且具生活自理能力。”他认为只有这样的孩子,才能把握国外各种挑战和机遇,成就事业。
现如今国家经济发展了,出国留学越来越大众化,低龄化现象越来越常见。面对留学新趋势,胡敏提醒:第一,不能给留学太多的光环。第二,不要把留学当作投资行为。投资就要追求回报。“一些家长误以为只要投资就能快速得到回报,以为出国晃一下回来就成了人才,以为换了土壤就能长成参天大树,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成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高等教育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更多的还要经受社会这所大学的洗礼。”
胡敏的儿子2008年留学美国,在国外学了金融、财会、电子工程三个专业,课余打了很多份工。胡敏的一个同学到美国看他,问他为什么打那么多份工、为什么学那么多课。他说他不愿想家,所以想拼命学习,拼命工作。“当时正过圣诞节,我的同学听后直流泪。后来他告诉我们,我们也很感动。那是他大一大二的时候,还不一定有明确的方向。但是他至少知道,少一些牵挂、多一些投入去学习,去成长。”
到了儿子大三时候,胡敏问儿子,留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儿子回答:第一找到兴趣和
目标,第二融入了国际文化,第三培养了自己独立工作生活的能力。胡敏觉得儿子变得成熟了,已走上了新生代留学的成才之道。
另类“留学”相伴一生
在胡敏看来,留学最大的目的,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提升国际视野,锻炼跨文化沟通能力,掌握国际游戏规则。正因为如此,他将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都纳入“留学”范畴。
前一段时间,胡敏去日本考察,拜访了一家日本著名教育培训集团创始人。“一个63岁的老爷子,被称为‘日本民间教育之父’。每个礼拜一,上午主持管理层会议,下午全体员工会议。每一次会,布置完就当场测试。这样开会谁敢开小差?”那里的严格管理,强大的执行力,给了胡敏极大的启示。
胡敏还拜访过韩国几个大的教育培训机构。一天,他在对方副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四五个教学点。晚上请吃饭,校长一个人在前面匆匆走,一副爱搭理不搭理的架势。坐下来准备吃饭,突然发问:“我的副手带你看了几个点,你有什么想法?”胡敏答复:“你们的成功,关键在于规范化。在任何一个教学点,甚至每一个角落,我看到的都是一致的。”坐在对面的韩国校长,突然噌地站起来紧紧握住了胡敏的手,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韩国教育培训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其所提供的优质教育服务产品,胡敏深认为很值得新航道好好借鉴。
一个拥有早稻田大学博士学位的华人朋友,一直担任中国国家领导人访日的日语翻译。有一次,在和胡敏交谈中提到了一件往事:那个朋友原先在日本的一个英语机构参加过补习。两年后这个机构给他发了一封信,征求意见,说你在我们这里学了一段时间英语,已经两年了,英语水平怎么样了?是否愿意来免费测试一下。信中只谈免费服务,只字不提课程招生的事。朋友说,接到这封信后,自己没有去,但是将上小学的女儿送到了这家培训机构在他们家附近的学区接受培训。“这次交流给我带来启发:教育培训行业应该像那家日本机构那样,追踪成长,为学员提供后续贴心服务,而不做一锤子买卖。”
尽管出国留学已从精英走向大众,但人数毕竟有限,时间也很有限。“我认为‘留学’的范畴应该理解得更加宽泛。种种国际交流都是一种学习。”胡敏总结说,“这种交流可能是几天,几年,甚至一辈子;也可能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分钟。随时有可能会产生思想火花,产生撞击,产生结果,效果并不比在国外留学差。这就是国际交流意义之所在。”这样一种“留学”将相伴胡敏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