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搭建跨国协作平台 赋能全球产业升级(关注AI企业出海)

2025年04月07日06:0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2025年3月14日,在2025中国义乌国际日用百货创新博览会上,智能机器人与现场人员互动。
  时补法摄(影像中国)

  中国—巴基斯坦人工智能智慧农业实验室研发人员运用无人机定期巡检画面,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实时向农户反馈作物生长情况。
  本报巴基斯坦分社 赛义德·迈赫迪摄

  2025年3月16日,在上海华夏家博会上,松下电器展示与DeepSeek合作的人工智能智能体应用。
  施 华摄(影像中国)

  新松合装移动机器人在客户工厂运行。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特斯联智能机器人正在阿联酋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图书馆内提供服务。
  特斯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发展和治理理念,在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多领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应用方案,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可持续发展。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加速人工智能技术出海,搭建跨国协作平台,赋能全球产业智能化升级,共创智慧发展新格局。

  

  Kisan 360人工智能软件

  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本报记者  程是颉

  “本区块近一周土壤肥力稳定,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下周预计有较多降水……”在巴基斯坦中部城市费萨拉巴德近郊,当地农户在手机上打开Kisan 360人工智能软件(以下简称“Kisan 360”),就能听到清晰的定制化乌尔都语农业信息播报。“有了人工智能技术合成的即时语音播报,农户们可以更加简便快捷地了解到耕地区块状态。”中国—巴基斯坦人工智能智慧农业实验室(以下简称“中巴智慧农业实验室”)巴方负责人萨奇布·阿里说。

  巴基斯坦是世界十大小麦生产国之一,农业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近20%,吸纳了全国大量劳动力。尽管农业种植基础优渥,巴基斯坦却是最易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国家之一,面临严重的突发性饥饿问题。2023年8月,巴基斯坦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广州软件应用技术研究院和广东中科凯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启动高通量作物监测项目,利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农业生产。基于项目成立的中巴智慧农业实验室于2024年5月11日正式挂牌,实验室中巴团队合作开发的Kisan 360上线以来广受好评。

  “我们整合了不同通道的卫星影像数据,并以较短的时间间隔持续更新。”萨奇布·阿里表示,通过收集多个卫星影像数据,Kisan 360能够对农作物生长的整个周期进行实时监测,并以直观的图层示意图实时向农户反馈种植情况。此外,该软件还接入了费萨拉巴德农业大学在旁遮普省多地建立的农业气象站数据,既能为农户提供实时更新的天气信息,又能通过积累本地历史天气数据、结合卫星图像等,提升对天气和水热情况预测的准确度。

  目前,Kisan 360吸引了超过600名巴基斯坦当地农户试用。为适应更多农户的实际需求,中巴智慧农业实验室也在努力推动软件的更新迭代。萨奇布·阿里介绍,Kisan 360已经整合农业无人机对特定区域的定期巡检画面,“这些定制化、精细化的农业信息,将帮助农户更加精准地分析植物病虫害问题、预估作物产量等,深刻感受人工智能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便利”。

  “将人工智能技术带到巴基斯坦,应用到农业领域,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最想实现的目标。”中巴智慧农业实验室中方负责人吴军告诉记者,未来,中巴智慧农业实验室计划将Kisan 360推广至巴基斯坦全国,进一步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保障当地粮食安全。

  

  新松移动机器人

  提高汽车自动化生产力

  本报记者  刘  赫

  德国一家知名汽车制造商车间内,一个个明黄色的超大“行李箱”正在奔走忙碌。它们自主跟随车身,时刻与其保持同步,并将发动机、后桥举起,对接底盘,完成拼合……

  “这是底盘合装机器人,目前主要应用于汽车自动化生产。”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德国公司总经理杨斐介绍,通过接入人工智能系统,这些机器人利用多导航整合、超大规模群控调度、高精度货物定位等前沿技术,可以实现点对点的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作业。在人工智能大模型的训练下,机器人已具备智能感知、智能认知、自主决策、自控执行等功能,还可以根据指令自行拆分任务,生成控制程序,甚至对行动细节进行实时修正,真正实现“手、眼、耳、脑”高效协同。

  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近期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日常工作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德国公司数量一年内翻了一番。该调查负责人沃拉贝预测,这一趋势将在未来几年加速,“受访企业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将使其生产力提高10%以上。”在德国市场,新松的移动机器人产品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智能装备制造、智慧医疗等多个领域。杨斐告诉记者,新松在德国设有子公司,并建立了海外服务中心及工程服务团队,通过与当地公司加强合作,提升本地化运营能力和市场响应速度。

  “机器人的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杨斐表示,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新松在移动机器人领域拥有30多年的研发历史,在世界多地构建了立体化的研发、生产、工程及服务网络。公司将继续满足国内外市场实际需求,为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特斯联智能机器人

  为读者带来更多便利

  本报记者  任皓宇

  走进位于阿联酋迪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图书馆,只见一台“肚子”里装满书籍的智能机器人在眼前灵活穿梭。跟上它的“脚步”进入电梯,楼层按钮自动亮起,在抵达既定楼层后,机器人缓缓驶出,把书籍准确送达目的地。“在手机上输入想看的书名,机器人就能自己跑上跑下,为我们读者带来了更多便利。”经常来图书馆看书的当地居民纳伊夫说。

  作为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之一,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图书馆馆藏图书超过100万册,涉及30多种语言,占地面积超过5.4万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0名读者在馆内阅读学习。2022年起,来自中国的特斯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特斯联”)将智能机器人投入图书馆日常运营,与自动图书储藏系统等共同组成综合智能系统,为访客提供智能服务。

  “通过串联电梯、书架等40余类设备,我们的智能机器人具有图书定位误差小、响应速度快等特点,依托多模态交互系统提供多样化服务,可以完成智能导引、智能检索和递送等工作。”特斯联国际产品与商业化副总裁马塞尔介绍,除了在图书馆部署开放的应用外,智能机器人还可以支持全天候巡控、火灾及烟雾探测、智能图像识别等功能。“目前我们正在与合作伙伴共同探索更多人工智能场景的应用。”

  阿联酋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在垂直场景中的应用。2020年,特斯联就作为迪拜世博会官方首席合作伙伴,提供了超过150台智能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利用智能物联平台为世博园区内的餐饮、安保、物流等服务提供全面支持。“我们非常期待能与合作伙伴一起探索创新技术的更多应用。”迪拜世博城首席参与官马纳尔表示,包括特斯联在内的中国科技创新企业在智慧城市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与阿联酋推动数智化的可持续发展愿景十分契合。

  特斯联国际总裁、特斯联首席科学家邵岭表示,当前全球能源及数字经济产业的转型需求旺盛,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发展应用有着广阔空间。“我们将继续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探索,面向国际市场研发针对性解决方案,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中,展示中国科技创新企业风采。”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07日 17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