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2023,世界能否走出粮食短缺危机?(环球热点)

本报记者  严  瑜
2023年01月31日08: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图为也门萨那集市上出售的粮食。
  穆罕默德·穆罕默德摄(新华社发)

  农民在菲律宾中吕宋地区新怡诗夏省的中菲农技中心工作。
  乌马利摄(新华社发)

  一名研究人员在墨西哥特斯科科郊外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做实验。
  新华社记者 朱雨博摄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冲突、全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世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每天晚上有多达8.28亿人在饥饿中入睡”,“3.45亿人面临严重的粮食危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陈述的事实,给国际社会敲响警钟。

  2023年,世界如何走出粮食短缺危机?国际社会应当高度关注世界粮食安全,并为之共同努力。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言,面对这场可能带来巨大灾难的全球性危机,国际社会应联合行动,拯救危机中面临威胁的生命。

  

  缺粮恐慌困扰世界

  回望2022年,粮食危机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话题。

  2022年2月,新冠疫情阴霾仍然笼罩世界,俄乌冲突爆发,又让“世界粮仓”陷入战火之中。全球粮食供应链遭遇冲击,国际粮价大幅攀升,饥荒与粮食不安全深深困扰国际社会。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显示,2021年,全世界多达8.28亿人面临饥饿,饥饿人口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2022年,45个国家和地区的总计约2.05亿人处于“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级别的粮食不安全,人数较上年大幅增长。联合国粮农组织近日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22年低收入国家粮食进口支出与预期几乎持平,但进口量可能减少10%,表明这些国家粮食获取形势日益严峻。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2022年全球粮食供给总量相比往年并未出现明显短缺,之所以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主要是两个因素恶化了全球粮食分配。“一是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冲击全球大宗商品供给体系,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处于高位;二是2022年2月下旬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黑海地区的小麦、玉米和葵花籽油出口遭遇阻力,导致高度依赖俄罗斯和乌克兰粮食的国家陷入粮食危机,饥荒人口增加,进而加剧国际社会的缺粮恐慌。”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数据显示,俄乌冲突爆发前,俄乌小麦出口量合计约占全球小麦贸易量的30%。2022年3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升至159.7点,创下1990年该指数设立以来最高纪录。

  同时,美国联合欧洲盟友对俄实施多轮制裁,并对俄农产品出口设置了“隐性壁垒”,致使俄出口商在许多环节被“卡脖子”。分析指出,美国鼓动盟友一再加码对俄制裁,影响国际能源、化肥供应,导致农业投入成本飙升。粮食出口中断,使得阿富汗、埃塞俄比亚和叙利亚等高度依赖小麦进口的国家,饥饿状况进一步恶化。

  “除了地缘政治冲突之外,2022年美联储7次加息,导致大量美元回流,其他国家货币相应贬值,中东、非洲、南亚和拉美一些国家进口粮食的财政负担明显加重,脆弱群体的粮食安全进一步受到威胁。例如,2022年斯里兰卡宣布国家破产,经济濒临崩溃,粮食、油气等出现严重短缺。此外,过去一年,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多地降雨模式发生巨大变化,一些地区降水猛增,一些地区持续干旱,全球传统农业生产遭遇冲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唐健向本报记者分析称。

  2022年,非洲之角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农作物大量减产。7月,持续的暴雨和洪水席卷也门,导致约7.3万人需要食物援助。此外,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称,全球约有1/3土壤退化,导致土壤肥力流失、谷物和果蔬营养质量下降。

  摆脱危机尚需时日

  2023年,世界能否走出粮食短缺危机?专家认为,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胡冰川认为,新的一年,随着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影响逐渐减弱,全球粮食产出进一步增长,粮食分配相比之前可能有所优化,全球粮食紧张局势或将比2022年有所好转。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年世界粮食及农业统计年鉴》,在世界范围内,按毛额计算,最大粮食出口国是美国、荷兰和中国。到目前为止,按净额计算最大出口国是巴西,其次是阿根廷和西班牙。

  “目前,全球主要粮食出口国都在开足马力生产粮食,这是一个积极信号。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全球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整体粮食自给率较低。以非洲为例,有30多个国家是粮食净进口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人口增长与粮食短缺的矛盾将持续存在。如何推动人类经济生产效率增长高于人口增长,使得全球处于贫困中的人口数量下降,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此外,2023年,部分人口稠密的新兴经济体,一旦经济增长迟滞,引发失业、贸易失衡、政府赤字增加等问题,就容易新增贫困边缘人口,这也需要这些国家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给予高度关注。”胡冰川说。

  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首席经济学家展望》报告指出,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受地缘政治局势紧张、美欧可能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等因素影响,今年世界经济预计陷入衰退,欧美国家经济增长前景尤为黯淡。

  唐健认为,202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将对世界粮食安全形势造成影响。“如果出现衰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对外需求将相应减少。对那些靠向美欧出口来赚外汇的国家来说,这意味着出口受阻、外汇收入下降,其采购粮食的能力也将相应削弱。”唐健分析称,此外,俄乌冲突的衍生影响仍在向金融保险等其他行业扩散,一些银行和保险代理商出于安全考虑,不愿意为俄粮食出口商提供贷款或担保,也将使俄粮食出口与交易继续受到影响。

  2022年下半年以来,受黑海粮食运输协议签订和延长以及中国、俄罗斯粮食产量丰收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价格出现回落。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11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35.7点,连续第八个月下跌,国际小麦价格已恢复到2022年初水平。然而,这并不足以令市场松开紧绷的神经。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刊文称,虽然食品商品价格正在下跌,但“并不意味着粮食危机已经结束。推动市场走高的潜在因素没有改变”。

  协同行动迫在眉睫

  新的一年,消除粮食安全威胁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近日再度向各国发出警告称,数十年来全球在抗击饥饿方面取得的进展正在发生逆转。面对这场可能带来巨大灾难的全球性危机,国际社会应联合行动,拯救危机中面临威胁的生命。

  2022年11月,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通过宣言,承诺建设可持续、有韧性的粮农系统和全球供应链,采取协同行动解决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维护粮食供应链正常运转,促进粮农贸易畅通。

  “当务之急是倡导自由贸易,稳定粮食供应链,保持粮食贸易畅通,减小战争冲突和政治因素导致的运输阻碍,特别是要尽快解决俄乌冲突导致的粮食供应中断。同时,联合国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应合力提供全球公共产品,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此外,应建立健全粮食市场预警机制,提前预测哪些地区可能出现粮食危机,做好预案和准备。”唐健说。

  胡冰川认为,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各国应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摒弃意识形态偏见和政治纷争,从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团结协作。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对外提供粮食援助时,应当切实履行承诺,避免附带苛刻的政治性条款,更不能将粮食援助政治化、武器化、工具化。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保障粮食供给、端稳自己“饭碗”的同时,始终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

  2021年9月,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把粮食安全作为重点合作领域之一。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中方提出推进“促进粮食生产专项行动”,在数字和创新农业金融、动植物疫病防治、可持续土壤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开展对外合作。

  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中国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3万多吨紧急人道主义粮食援助,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科技交流,同发展中国家建立农业合作区并派遣大批专家和技术人员,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超过150万户小农从中受益。此外,中国还主办“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为推动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

  “中国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而突出的贡献。一方面,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农业合作,输出农业技术,助力发展中国家减贫增粮,提高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水平,成为联合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领域的可靠合作伙伴。”唐健说。

(责编:崔越、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