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国际观察:美国能遏制中国发展吗?新冷战的幻想

【突尼斯】瓦利德
2020年06月10日13:22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从单方面挑起贸易战到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从香港问题博弈到新冠疫情引发的舆论战,从限制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到威胁与中国脱钩,中美关系在逐渐由合作转向对抗。越来越多的观察者,对中美关系持悲观看法,甚至以”新冷战”的视角审视两国关系发展。

著名的冷战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耶鲁大学历史和全球事务教授文安立在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上发表文章,讨论前外交官乔治·凯南遏制前苏联战略对当今美国遏制中国的启发。那么,我们如今当真处于新冷战的前夕吗?美国真的那么“自信”能遏制中国的发展吗?

冷战——历史不会重来

众所周知,冷战并不单纯是美苏对峙,而是一段曾经笼罩整个世界的现象,四大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了这一局面。

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格局变化,尤其是德国的分裂;二是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和民族独立浪潮;三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工人阶级意识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传播;四是美国和苏联各自扩张的野心。这四大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联盟与站队现象,世界由此被一分为二——国家内部的左右两派两极化和国际关系上美国和前苏联主导的两大对抗阵营。

而如今,世界正处于截然不同的时期。中国不输出意识形态,美国也不再领导着团结的盟友阵营,世界其他国家也无意站队任何一方。因此,给当今的中美关系扣上“新冷战”的帽子是草率和不切实际的。

当前中美关系中竞争因素上升,尤其是在经济和科技领域。而导致美国将竞争关系演变成对抗的,正是其因中国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 “被追及感”。因此,美国对中国的敌意始终是美国自己的问题,源于美国对领导地位和世界霸权的保卫。

功利主义——重施故技的意图

在“马歇尔计划”框架下,美国为二战后受到重创的欧洲和其他盟友提供了巨额经济援助。其目的在于通过重振盟友的经济,来阻止因经济低迷引发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前苏联的渗透。

如今的情况则截然相反。我们发现,当今美国正在“打劫”其盟友,或是增收关税,或是强迫他们签订巨额的军售协议,抑或要求他们支付保护费。同时,美国政府致力于将遏制中国——这一符合美国利益的事情——转化为一项全球行动,尤其是在国际舆论界,符合冷战的妖魔化的中国形象,仍然对美国有利。

因此,美国借新疆、香港、台湾和新冠肺炎疫情等问题抹黑中国,捏造了一个妖魔化的中国形象,并由此挑拨国际舆论界的反华情绪。这种曾经用来对付前苏联的“低成本”遏制政策,如今被美国拾起,试图对中国故技重施。

务实主义——互利共赢的世界格局

中国如今是欧洲和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同时,中国是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对于世界各国而言,中国是重要性不亚于美国的合作伙伴。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美国盟友,不会轻易跟从美国遏制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才是他们与中国交往时的重点考虑因素。

一方面,中国奉行灵活务实的政策,能将自己与他国的分歧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不会让有关争议和分歧影响两国关系的大局。另外,中国也能与欧盟就发展5G网络达成令双方满意的、符合欧盟安全标准的解决方案。即便是在中美关系中,中国也展示出进行谈判、做出回应与让步的意愿。

另一方面,中国比美国更倡导贸易自由与全球化——这些美国曾在冷战时期以自由世界之名所捍卫的价值观念。因此,美国很难重新营造出冷战氛围,或号召其盟友抵制中国。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事物就算表面看上去一模一样,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变化。

冷战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过去式。如今,在遏制中国上,美国几乎是“光杆司令”。在当前世界格局下,中国继续奉行灵活务实、互利共赢的外交政策,将让美国难以形成对抗中国的地区或国际阵营。

不可否认,由于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国际舆论影响力上的差距,中国很有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当今,中美之间的博弈是直接的、没有缓冲带的。从维护世界经济稳定而言,除了中美双方要保持克制以外,中美在欧洲和亚洲的主要伙伴也应该为维护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之间的稳定关系而努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供职于人民网阿拉伯文频道,实习生邓纬琳编译)

(责编:燕勐、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