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中国对外关系(1978—2018)》——

中国在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2020年05月13日16:48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北京5月13日电(记者 常红)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今日共同发布《中国对外关系(1978~2018)》。报告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对未来前景进行了科学展望。就对外关系而言,则是紧紧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书中作者都是国内国际问题研究界相关领域内的一流专家学者,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的深度分析和解读。

40年中国对外关系的经验主要有三方面

报告认为,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实现了经济快速腾飞,总量居世界第二,人均进入中高水平,就综合实力而言,中国成为居世界前列的大国。

总结40年中国对外关系的经验,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的方面。

其一,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无论是中国国内环境,还是外部环境,都并非一帆风顺。其二,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其三,积极有为,发挥新型大国的建设性作用。改革开放让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活力,短短几十年,经济总量就跃升为世界第二大国,科技、军事等均向世界前列迈进。大国要有大作为,要为世界作出大贡献。

中国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首先是对自己的新定位。总的来看,中国的大国外交主要体现三层含义:一是大国责任,要对构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发展承担大责任;二是大国作用,要在重大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大的作用;三是大国行为,要以实际行动做新型大国,构建新型国家间关系。因此,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是新型大国的外交。事实上,中国正以一个新型大国的面目出现、活跃在地区与世界事务舞台上,在应对危机、维护和平、推动发展上,中国已处在重要的甚至是核心的位置,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未来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作用将更突出

报告认为, 未来,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势在必行,因为它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有力保障。中国选择融入现有的国际秩序,尊重现行的原则、规范,但同时也需要体现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制度性话语权,对原有国际治理体系进行必要的完善和补充,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作出贡献。

中国已经在多边、区域治理平台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2016年G20杭州峰会在中国的努力下取得两大成绩:一是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订了行动计划,二是实现了G20框架下的贸易投资合作突破,首次设置了贸易和投资工作组,使G20的贸易部长会议常规化和机制化,发布了第一份G20贸易部长会议共同声明,批准了《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达成了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指导性原则《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为搭建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奠定了基础。又如,作为地区大国,中国利用2014年APEC主场外交,将“一带一路”与“亚太梦”构想结合,完成了中国在地区经济治理中的顶层设计。中国召集“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通过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宣布设立400亿美元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还批准了《互联互通蓝图》,确立了在2025年前实现加强软件、硬件和人员交流互联互通的远景目标。

在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努力推动下,原有治理体系的改革进程也有所加快。2009年G20匹兹堡峰会确定了IMF和WB这两大金融机构的量化改革目标;2010年G20首尔峰会上,各国首脑继续表示支持全面改革IMF和WB,完成了IMF和WB的量化改革目标。在这一背景下,WB发展委员会2010年通过了新一阶段投票权改革方案,发达国家共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使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投票权从44.06%提高到47.19%;中国、印度、俄罗斯的投票权位居前十位。IMF也于2010年启动新一轮份额改革方案,确定将约6%的份额向有活力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日本、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进入IMF份额前十位经济体。

美国的投票权虽有所下降,但依旧保持了超过15%的重大决策一票否决权。IMF的这次改革进程因美国的有意耽搁曾一度处于搁浅状态。直到2015年12月18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才批准了IMF 2010年份额和治理改革方案,意味着久拖未决的这项改革得以正式实施。

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和推动新机制和新规则的制定。当前,以G20和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为核心的全球治理结构仍为国际经济体系的主要支柱。但与此同时,新的治理机制和新规则体系也开始兴起,以补充或规避原有体系中的不足或缺陷、应对新兴领域出现的问题,其中,中国发挥了关键作用,作出了最大贡献。例如,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CMIM)、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与应急储备安排协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无不体现了中国担当和中国贡献。

中国在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启了参与国际多边组织和全球多边机制的进程。40年来,中国对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的参与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地位特征和角色特征。

在实践中,中国逐步探索和建构出一系列关于国际多边组织和全球治理的理念与原则,也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参与路径和模式。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的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理念、路径和模式是中国在这一领域得以取得进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今后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的政策基础和宝贵经验。实践表明,中国应该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保持开放、包容、多元的多边外交姿态,继续探索中国与国际组织合作共赢的关系,进一步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有利于中国和全球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根据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变化趋势,以及国际格局和全球关系的变化趋势,中国将日益成为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举足轻重的推动者和建设者,不仅是经费、捐助和人力等“硬资源”方面的主要贡献者,也将日益成为国际多边组织和全球治理在制度创新、理念创新方面“软资源”的重要来源。但从另一方面看,未来中国在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面临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包括中国国内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以及国际力量对比和大国关系等因素。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为中国登上国际多边舞台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铺平了道路。改革开放后,中国才真正开启了全面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相关组织的进程,并从一个被动的参与者转变为积极的支持者和贡献者。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扩大了与各主要区域组织的合作。除了以区域成员国身份参与一些组织外,还以观察员、对话国、伙伴国等身份与区域组织建立了正式关系。在合作初期,经贸合作是中国与区域组织合作的重头戏。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与区域组织的合作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国与东盟、非盟、欧盟等全球主要区域组织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合作范围涉及经济、贸易、人文、科技、安全、军事等不同领域。中国日益成为各主要区域组织最活跃的观察员和伙伴国。

金砖国家、G20、77国集团等多国集团同样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中国是这些集团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在参与过程中,中国开辟了多国集团的主场外交,使中国多边外交和全球治理的舞台更加多元化和宽广,同时也为多国集团参与全球治理注入了新的动力。 

(责编:于洋、燕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