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亲历故事 见证辉煌历程(风从东方来——国际人士谈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
图为2018年2月,“张衡一号”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后,罗伯托·巴蒂斯通代表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宣读贺电。 |
图为2018年1月,尼尔斯·克里斯蒂安·斯坦塞斯(左)在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与中方科研人员合影。 |
图为2012年12月,赫伯特·芒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现场留影。 |
图为2019年12月,阿塔拉曼在他位于卡拉奇大学的办公室里工作。 |
中国是可靠的合作伙伴
(意大利)罗伯托·巴蒂斯通
中国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民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及基础科研活动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中国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意中两国将在相互理解的良好基础上取得更多合作成果
1993年,我第一次来中国。当时,我刚刚加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物理学国际研究团队。研究队伍中有许多中国研究人员,我专程到北京同他们协调研究事宜。当时,北京的马路上自行车来来往往,汽车并不多,道路两旁还有一些低矮的平房。在这趟旅程中,我结识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科研人员,他们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素养,掌握系统性研究问题的能力。我由此更加看好中国科技未来的发展。
2004年,我与中国国家地震局探讨后发现,意大利和中国在空间数据观测合作上大有可为。之后,意大利科研团队与中国团队在仪器设备和卫星设计领域开展了密切合作。2018年2月,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成为中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搭载了意大利研究团队开发的高能粒子探测器。该探测器以中国和意大利文化交流的早期使者“利玛窦”命名,象征两国科技领域的深入合作交流。
近年来,中国在科学领域取得飞速发展,一些学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中国获得的专利数量稳步增长。中国科研人员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论文影响力迅速增长。中国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成就与中国政府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和中国研究人员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
如今,中国义务教育普及率已超过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民众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中国推进现代化建设及基础科研活动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科研人员踏实肯干,在工作中展现出面对困难不服输的工作劲头、强烈的好奇心和专业精神。在工作遇到困难时,中方研究人员有能力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是可靠的合作伙伴。
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是新中国重要的发展成就。中国科技发展成果不仅惠及城市居民,也改善了农村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久前,我到山西某地参观。我发现,当地政府因地制宜打造扶贫产业园,特色农业发展得有声有色。杂粮、肉类、水果、坚果……多种多样的农牧产品运送到中国各地甚至海外市场。在当地政府扶贫减贫政策的支持下,许多居民搬进宽敞的新房,水电气和其他家用设备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中国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2017年,意大利航天局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签署合作文件,进一步加深了意中两国在航天空间领域的合作。双方在太空领域的成功合作经验,可以延伸到双边合作的其他领域。意中两国将在相互理解的良好基础上取得更多合作成果。
(作者为2019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意大利航天局前局长、意大利特伦托大学普通物理系主任,本报记者李欣怡采访整理)
中国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挪威)尼尔斯·克里斯蒂安·斯坦塞斯
中国民众生活越来越富足,处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在科技创新、科研环境方面的长足发展有目共睹。中国主动作为,采取多种举措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我相信,中国飞速发展将为人类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作为一名生态学家,每次到中国访问我都感到格外兴奋。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生态环境类型多样,是研究气候变化问题和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课题的理想之地。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专注与发展,让我看到了更多科技合作的机遇与可能性。
我与中国结缘于1982年。当时,我在瑞典隆德大学兼任生态学副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了一项科学教育合作交流项目。两周的时间里,我访问了北京、上海两地,当地民众的淳朴热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满大街的自行车成为城市中一景。如今,私家汽车和地铁等成为中国城市里的主要交通工具。高速路、高铁网、飞机航线四通八达,中国民众生活越来越富足,处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我先后访问中国几十次,见证中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我所关注的生态进化领域。20多年来,我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中国科研单位在大尺度生态建模和重大生物灾害发生规律等方面展开研究合作。研究主要通过分析历史数据从中寻找生态学规律,提高中国对生物灾害的预警与防控能力, 相关成果进入了国际前沿。现在,如果有其他国家的科研工作者向我请教如何在该领域取得领先成果,我会建议他加强与中国科学界交流。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科研环境方面的长足发展有目共睹。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并将鼓励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作为重要抓手。科技界人士积极参与到政策措施的制定中。这说明中国对人才十分尊重。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师资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卓有成效。
我受邀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展开学术交流,接触到了许多勤劳聪慧的中国年轻人。他们的求知若渴深深感染着我。在向他们传授生态学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就中国生态环境展开探讨,共同发表论文。这样的经历有趣而有意义。
2019年10月1日,我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气势盛大,晚上的烟火表演璀璨炫目。当晚空中绽放出“70”的数字时,我激动地感慨:这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经历。
我获得了2019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和2019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我倍感荣幸并珍视这些荣誉。在我看来,它们并不只属于我个人,更是对我与中国科学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认可和鼓励。
我十分关注生态领域的发展和保护。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之一。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资源的过度开发、对自然的滥用破坏导致的。中国主动作为,采取多种举措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多样性。中国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在中国各地走访,丰富独特的生态环境令我着迷。我愿意继续探索中国发展的奥妙,深耕与中国科学家的合作。我相信,中国飞速发展将为人类进步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为2019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挪威科学院院士,本报记者陈尚文采访整理)
中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
(奥地利)赫伯特·芒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中国取得的伟大发展成就值得中国人民自豪。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加大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投入,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我看到了中国成功的发展故事和光明的发展前景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81年。当时,我作为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专家,到郑州、西安等地举行学术讲座。那时中国科研机构的硬件设施还不很先进,但科研人员的研究水平已经达到一定高度。特别是看到他们在简陋的条件下仍一丝不苟地攻坚克难,我十分感动。当时我就想,一定要和中国科研机构加强合作。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大步向前发展。我陆续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航空信息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学术合作。近十多年来,我和同济大学袁勇教授的技术团队在长江隧道、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的技术攻坚中通力合作,建立起深厚友谊。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为科研人员提出了很多富有挑战性的技术课题。我们合作攻克了一些世界级技术难题。比如在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由于用于生产隧道衬砌段的混凝土质量巨大,如何控制裂缝成为巨大挑战。中方在沉管隧道设计方面有丰富经验,我在结构多尺度计算方面有专长。我们共同提出一种创新的微观力学分析方法,有效支撑了相关的试验研究。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施工,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期性能控制和超长沉管隧道抗震难题。我与中国科学家联合研究的一项项技术,也为我在奥地利和其他国家做基础设施施工指导时提供了重要借鉴。我和中国科学家还在积极筹划新的科研合作项目,旨在解决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在地震、山体滑坡、火灾等灾害中的安全问题。
与中国科研机构合作近40年,我有幸见证和参与了中国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是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中国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能力大幅提升。第一次来华时,我从郑州坐火车到西安,花了很长时间。如今,从郑州乘高铁到西安只需不到两个半小时。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中国取得的伟大发展成就值得中国人民自豪。
中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从第一次来华至今,我接触到的中国科研人员和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为了国家的发展,为了更美好的生活,中国学生勤奋刻苦。他们在数学、力学等基础科学方面功底扎实,钻研能力较强。他们身上还传承了许多中华传统美德,比如尊重师长、助人为乐。在我指导过的外国学生中,中国学生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热情,让我十分乐意与中国高校开展长期合作。
我先后担任过40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我发现,中国科研人员的投稿量、论文发表量越来越多。在结构工程等领域,中国科研技术已经位于世界前列。如港珠澳大桥施工中运用的一些新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中国高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不断攀升,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也稳步增长。这些成绩说明,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加大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投入,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环境。我相信,科技进步在推动中国可持续及高质量发展中将发挥更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正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稳步前进。我看到了中国成功的发展故事和光明的发展前景。我将继续为中国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为2019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奥地利科学院前院长,本报记者李琰、任皓宇采访整理)
中国科技进步令人赞叹
(巴基斯坦)阿塔拉曼
我在国际场合推广中国科技成果的同时,也有幸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变化。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如此发展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中国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扶贫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借鉴
过去几十年间,作为巴基斯坦有机化学家,我多次来华考察和参会,推动巴中两国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开展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我在国际场合推广中国科技成果的同时,也有幸见证了中国的巨大变化。我常对身边的朋友感慨,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如此发展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是罕见的。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74年。当时,中国街头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如今,中国许多城市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让人充分感受到繁华和便利。我也曾去湖南韶山的小村庄探访交流,感受到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日子越过越红火。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小山村,中国人民都在为梦想打拼,在辛勤耕耘中有了更多获得感。
传统医药是我的研究领域之一。我在大学期间开始接触中医药,深感中国传统医学在治疗病患方面有独特优势。多年来,我在参加许多国际学术会议和讲座时,积极推介中医药。越来越多外国民众了解到中医药治疗胸腔疾病、胃病和咳嗽等疾病的优势,还主动向我咨询。
被湖南中医药大学聘为荣誉教授后,我与中国一些大学探讨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联合培养、中医药国际研发、在巴基斯坦推广中医药等议题。2017年2月,中巴中医药民族医药研究中心在我供职的卡拉奇大学挂牌,这是中国在巴基斯坦建立的第一个中医药、民族医药合作研究中心。2019年10月,以我名字命名的“一带一路”传统医药工作站顺利落户湖南中医药大学。巴中两国博士生和青年学者的交流互访也日渐增多。我积极鼓励巴基斯坦优秀青年来华留学。我感到,中医药日渐走向国际,与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密不可分。
中医药研究推广的成果是中国发展成就的缩影。中国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扶贫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借鉴。中国乐于与其他国家分享发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就是很好的例证。
我曾担任巴基斯坦科技部部长,目前担任巴基斯坦总理科技工作小组主席。我深深感到,国家发展离不开人才,巴基斯坦应鼓励更多学生前往中国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中国科技进步令人赞叹。中国在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5G等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帮助巴基斯坦多所大学设立了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科研中心,这些科研中心将成为推动巴基斯坦科技进步、助力巴基斯坦青年科学家发展的重要平台。祝愿中国取得更大发展成就。
(作者为2019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本报记者杨迅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0年02月04日 1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