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亲历故事 见证辉煌历程(风从东方来——国际人士谈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 )
图为9月25日,德拉莫雷纳出席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举办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招待会。 |
图为库图布和记者分享她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体会。 |
7月10日,沙法什(左)在华沙举办新书推介会,介绍金砖国家的发展情况和合作前景。图为沙法什为读者签名。 |
图为克莱因向记者展示家族的相册。 |
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带来更多福祉
(西班牙)费利佩·德拉莫雷纳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创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中国人民变得越来越自信,对国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公共平台,更为世界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活力
年少时,我就对中国特别向往。那个遥远、广阔又神秘的国度以及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我。后来,在阅读了埃德加·斯诺等人撰写的关于中国的著作后,我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当我有机会前往中国担任驻华大使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1978年10月,我赴华履职。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缓慢。北京的道路上汽车很少,老百姓穿着比较单一,大多是蓝色卡其衫。
正是在那一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开启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设立经济特区,吸引外商投资,这在当时都是很大胆的举措。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创造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这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撼。通过几十年的奋斗,中国不仅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态,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持续提供了动力。
1982年9月,我结束任期回到西班牙,依然关注中国的发展。多年后,我的孩子也成为外交官并被派驻中国工作。2004年,我去看望孩子。这是我时隔20多年再次前往中国。中国的面貌早已焕然一新。给我最直观的印象是,中国基础设施发展迅速。记得20多年前在华工作时,我曾经和家人开车去长城看日出。因为路况不佳,我们凌晨3点出发,早上6点多才到。这次我们又去了趟长城,全程都是高速公路,很快就到了目的地。
中国在过去70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源于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执行力,源于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奋斗和努力。中国政府善于制定长远目标和科学规划,并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政策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如今,中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的同时,中国人民变得越来越自信,对国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更加强烈。大家一如既往的勤劳和奋进,对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充满了信心和干劲。
随着综合国力不断上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紧密,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愈发重要。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公共平台,更为世界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活力。我很高兴见证了中国的沧桑巨变。我看好中国的发展前景。中国未来将更加富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带来更多福祉。
(作者为西班牙前驻华大使,本报驻西班牙记者姜波采访整理)
我家有面“光荣墙”
(巴基斯坦)阿提亚·库图布
70年来,中国国力逐渐增强、科技不断进步,在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现代化发展之路。中国共产党能够将如此广阔地域的人民群众广泛团结起来,十几亿人齐心协力,朝着共同而坚定的目标努力。这是极其富有挑战性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壮阔历程
1973年,我的父亲被派往中国担任巴基斯坦驻华大使,我随父亲前往中国生活。那一年我21岁,这个东方邻国在我眼中遥远又神秘。
在华生活的几年时间里,中国人民的诚实善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一次,使馆的厨师去买菜,匆忙间算错钱数,忘了拿店员找的零钱。一周后,当他再去那里买菜时,店员把零钱如数还给他。厨师回来后激动地对我们说:“中国人真善良,他们做人的原则让我感动,让人钦佩!”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父亲5年驻华任职期满。离开北京的一刻,我们恋恋不舍。父亲说:“中国人民诚实善良又勤劳肯干。他们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热爱自己的国家。这样的民族,一定会在未来取得成功。”
2005年,在时隔近30年后,我再次到访中国,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北京王府井街头商铺林立、人头攒动,各式快餐厅随处可见;人们出行曾经以自行车为主,现在有私家车、公交、地铁等多种便捷的交通方式。上世纪70年代,虽然中国经济面临困难,但在我的印象中,每个人都怀抱着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对人热情而礼貌。现在,中国人民的表情里增添了更多骄傲和自豪,国家巨大的发展变化让人们脸上洋溢着更多自信。在上海外滩,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景象令我们无比震撼。我的姐姐很是感慨:“如果父亲能看到今天的中国,他一定十分欣慰。”
2017年,我当选为全巴基斯坦中国友好协会主席。这个协会由父亲1980年创办,他希望把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他对中国的热爱传承下去。这几年,我时常到中国访问。去过的城市越多,我愈发觉得,70年来,中国国力逐渐增强、科技不断进步,在短短几十年里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中国共产党能够将如此广阔地域的人民群众广泛团结起来,十几亿人齐心协力,朝着共同而坚定的目标努力。这是极其富有挑战性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壮阔历程。父亲曾说,如果每个人都有崇高的责任感,都愿意为国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那么这个国家一定会发展进步。中国向世界证明了这一点。
我家有面“光荣墙”。去年,我们决定把家中最明亮的会客厅装修成陈列室,把全家珍藏的和中国有关的记忆展示出来。陈列室的柜子里,摆满了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器,墙上挂着各种刺绣和山水画,精心装裱的一张张黑白照片述说着我们家和中国的故事。特别是父亲在华工作期间和中国老一辈领导人的合照,一直挂在家中最显眼的一面墙上。父亲在世时,称其为“光荣墙”。
如今,中国在我心中是如此熟悉和亲切,与中国发生的故事也是我人生宝贵的经历。我们要帮助更多巴基斯坦的年轻人了解中国,为两国友好交往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全巴基斯坦中国友好协会主席,本报驻巴基斯坦记者丁雪真采访整理)
研究中国是我毕生的志向所在
(波兰)塞尔韦斯特·沙法什
中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世界领先的创新者,在全球经济产业链条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始终保持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令人钦佩。我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也衷心祝福中国人民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我的书包里常年装着两面小型国旗,一面是波兰的,另一面则是中国国旗。研究中国是我毕生的志向所在。
上世纪60年代,我在大学图书馆里发现了一本波兰语译本的《论语》,书中的哲学思想深深吸引了我。这本书成为我了解中国的一粒种子,通过这粒种子我逐渐发现了森林。在之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中国成为我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我也非常荣幸能够亲眼见证一个伟大国家的发展振兴。
70年代末,我开始前往中国访问。彼时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整个国家还不富裕,但人们渴望开放和发展的热情高涨。之后,我在波兰驻法国大使馆工作多年,接待了不少到访欧洲的中国代表团,合作也逐渐增多。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自上海的企业代表团,他们计划成立一家冷却器制造厂。这是一家跨国合作的企业,中国提供厂房并招募工人,德国和法国合作伙伴提供资金和设备,波兰方面则提供铜矿等原材料。可以看出,那时的中国开始逐渐融入世界市场,直至今天成为世界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国的发展进步令人惊喜。我印象最深的是城市天际线的变化。90年代初我去上海的时候,浦东还是一片荒地。十几年后,我担任波兰驻上海总领事,浦东已经拥有了世界顶级的建筑群,上海成为一座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世界领先的创新者,在全球经济产业链条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过去的中外合作主要是单向输入,如今双向交流日益加深,人员往来也更加频繁和深入。
从成立之初的基础薄弱到现在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中国的发展经验值得全世界学习。2007年我退休之后,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中国发展经验。近年来,我和同事一起完成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书籍的波兰语版本翻译。接下来,我们还要翻译习近平外交思想和论述“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文献,相信这将有助于波兰各界更多了解今天的中国。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波兰和中国建交70周年。波中两国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波兰是连接中国和欧盟的桥梁。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中,波兰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我非常认同“民心相通”这个理念。很多中国朋友对肖邦等波兰文化名人和历史颇感兴趣,波中两国的年轻人交流日益增加。波兰年轻人应该多了解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大格局和大趋势。
中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始终保持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并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令人钦佩。70年来,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发展迅速,在全球政治和外交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我对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也衷心祝福中国人民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作者为波兰前驻上海总领事,本报驻波兰记者于洋采访整理)
中国道路具有独特优势和潜力
(以色列)约西·克莱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其中在脱贫攻坚、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特别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密不可分。中国始终按照自身国情和时代特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随着以中两国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深化,我们的友谊一定会愈加深厚
中国对我来说有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我出生在中国哈尔滨,并在那里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犹太人生活在恐惧和绝望中。中国向我们敞开了大门,我们得到了中国人民真诚无私的帮助。这体现了中国人民友善包容的民族性格和博大胸怀。
小时候,我在学校和小伙伴一起追逐打闹、滑冰、爬树、抖空竹;在家伴着父母的钢琴声看书写作业。那段日子让我至今难以忘怀。12岁时,我随父母离开哈尔滨回到以色列。离别那刻,我们对中国依依不舍。刚回来的几年里,我想念中国的一切,想念哈尔滨那个温馨的家,想念与我结下深厚友谊的中国朋友,想念丰富可口的中国美食。现在我已经81岁,可一想起中国,马迭尔冰棍、马迭尔面包、哈尔滨红肠的味道依然回味无穷。后来,我出了几本画册,纪念在中国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
1994年,在阔别中国数十年后,我再次踏上这片让我魂牵梦萦的土地。一下飞机,我感慨万千: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街道更宽敞,交通更便利,风景更优美,人民的生活也更富裕。我打心眼里为这些变化感到高兴。之后我又多次前往中国,每一次都为这个伟大国家正经历的深刻变化感到欣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其中在脱贫攻坚、反腐倡廉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特别值得发展中国家学习借鉴。我经常鼓励以色列朋友们多去中国不同的城市走走看看,和当地百姓多聊聊天,这有助于加深大家对中国的真实了解,甚至带来新的思路和启示。
中国取得的发展成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密不可分。中国始终按照自身国情和时代特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毫无疑问,中国的发展进步很好地证明,中国道路具有独特优势和潜力。
2010年,我带着家人再次访问中国,让孩子们看看我曾经成长的地方。我们去了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中国的现代化和勃勃生机给家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当下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互联网已渗入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孩子们对此啧啧称奇。
每年,以中友协会为一些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犹太人后代,以及在以色列留学的中国学生发放奖学金,希望他们将两国的友好情谊延续下去。我相信,随着以中两国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深化,我们的友谊一定会愈加深厚。
现在每次来到中国,我都会去哈尔滨,因为那里有我的“家”。我爱中国,我为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衷心祝愿中国未来更加繁荣昌盛。
(作者为以中友协副主席,本报驻埃及记者景玥、黄培昭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18日 1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