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痴迷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国汉学家傅明德: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
人民网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王晶 瓦利德)他叫傅明德,来自美国洛杉矶,本名乔治。典型的西方人面孔,配上一口地道流利的普通话让人印象深刻。花甲之年的他已经在中国工作生活了近20年,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早已情根深种。他向记者愉悦地谈起在中国的生活,也将其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娓娓道来。
傅明德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人民网记者王晶摄)
从小与中国结缘
傅明德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充满东方韵味的美国家庭中,白色瓷质的观音灯台、散发幽幽香气的紫檀木桌……家中的摆设在他幼年的心中便种下了东方文化的萌芽。上世纪70年代,还在上高中的傅明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并爱上了汉字。闲暇时间,他会去逛逛洛杉矶唐人街的书店,参观中国同乡会在当地修建的庙宇,并经常与一些来自中国的朋友们交流。傅明德说:“爱上中文并学习中文,是因为我喜欢中国文字的感觉,被它的结构和线条所吸引。中国文字是从图像演变而来的,其中包含着很多涵义,特别有韵味”。
2000年夏天,傅明德受朋友之邀来中国游玩,此行中他深深地爱上了北京的美食美景、文化气息和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于是便下定决心来这里生活和工作。后来,他到北京一所高校从事外语教师的工作,在中国一待就是近20年。
虽然只身一人在北京,但傅明德并不感觉到孤单,因为他总能得到身边人的关心,跟他的朋友们、学生们也都相处地非常愉快。每逢春节,傅明德的中国朋友们总会邀请他到家中一起吃年夜饭,感受节日的温馨。对此,他感动地说:“中国人包容、热情、和气,这种精神值得全世界人民学习。中国也同样奉行友好的对外政策,积极帮助他国进行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建设,努力造福别人。这一点我很赞赏。”他还表示,与美国当局的一些做法不同,中国从外交等各个方面都致力于促进和平、合作。“中国的这种做法是对的,因为只有所有国家一起合作才能解决环境破坏等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傅明德家中的书架上摆满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人民网记者王晶摄)
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
傅明德在北京的家中,最显眼的摆设是他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各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谈起最爱的书,傅明德的表情认真而投入,“我非常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如果一个人想深入了解一个国家的情况和文化,就必须深入了解它的语文,其中包括文言文、古典文学。中国古代的语文、古代的思想文化是源远流长、不断延续的,古代汉语的内涵内容都体现在汉代汉语里。”
他对志怪小说、传奇小说更是情有独钟。谈起三言二拍、宋代传奇集、唐五代传奇集、汉魏六朝杂传集等,他如数家珍。他认为,奇幻类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类作品,你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想法、价值观、人际关系及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同时,奇妙的幻想也能够感动读者,激励人们做更好的自己,并造福别人。
心血来潮时,傅明德总爱写一些打油诗,发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用中国古典文学抒发自己的情感。因为他觉得中国文字的结构、图案能表达出很多含义,艺术性很强,而且诗词的音节读起来非常顺口,韵味很浓。谈及此,他不禁朗诵起自己最近创作的一首诗:
无数幻相,无尽浩劫。
玩转生机,谈笑血泪。
航海一线 ,明中相陪。
以爱为本,此程为归 。
“以爱为本,此程为归。这句蕴含中国文化哲理的诗就是引导我们该怎样做人,要心中有光明,要关爱别人,照顾别人,这才是成全人的回归。”现在,这个微博账号已经拥有了3万多活跃的粉丝,它也变成了傅明德与中国朋友们交流文学心得的一个渠道。
傅明德在家附近一条清澈的小河边散步,享受闲适的生活。(人民网记者王晶摄)
见证改革开放的“中国通”
长年在中国生活,已经把傅明德从“老外”变成了“中国通”。
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傅明德滔滔不绝:“这些年中国的发展太快了!19年前我来中国的时候北京人比较少,上网不方便,可供选择的商品种类也有限。但现在中国的物质非常丰富,除了实体店,网店的商品也是应有尽有。中国的电商发展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交易量是全世界最大的。像我喝的水和用的纸巾……很多生活用品都是网购的,非常方便。我刚来北京时路面上见到的大多是行人和自行车,但现在路上有很多中高档汽车,说明大家比以前更富裕了,消费能力更强了!”
“中国是一个群体社会,当你有困难的时候,总有人来关心你。而在美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比较淡薄。我倡导四海大同、天下为公的精神,因为人类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家庭,人们应该互相关怀、互相爱护。我觉得我在这里有个家,中国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