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亲历故事 见证辉煌历程(风从东方来——国际人士谈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
图为2019年2月,阿齐兹·梅库阿尔在西安博物院参观时体验中国年俗文化。 |
图为让—弗朗索瓦·唐泽尔(左)参加第四届长江国际论坛。 |
图为大卫·安德鲁·菲尼克斯获得2016年中国政府友谊奖时留影。 |
图为米歇尔·莱勒斯在第六届环境技术及知识转化国际会议上发言。 |
中国各个地方都散发着前进的活力
(摩洛哥)阿齐兹·梅库阿尔
我由衷地钦佩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选择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的成功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示范效应,传递着鼓舞人心的榜样力量
2005年,我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主席来北京参加国际会议,这是我第一次来华。如今,与14年前相比,北京的公共交通更加便捷,环境状况也大有改善,天更蓝、水更清、树更绿。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特征更加鲜明,这也说明中国深度融入世界。
担任摩洛哥驻华大使一年多来,我已经走访了中国不少地方,如海南、山东、陕西、新疆、广东、浙江、湖北等地。中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多姿多彩。
从以前多次来华出差,到今天常驻北京工作,有机会身处其中感受和观察中国,我由衷地钦佩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选择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的成功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具有示范效应,传递着鼓舞人心的榜样力量。
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首先在于中国共产党强有力的领导。为实现每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中央出台了覆盖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从政策、资金到技术、人才,政府为实现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大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小城镇的变化日积月累,中国各个地方都散发着前进的活力。
解决百姓温饱问题一直是中国头等大事。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努力,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今,老百姓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出国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摩洛哥,我们就能看到很多中国游客。中国发展经验对于摩洛哥等广大发展中国家都极富借鉴意义。我经常去中国各地考察,了解自然条件不同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希望多学习一些脱贫的鲜活经验。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到访的每一个地方,我总能感受到中国各界民众高涨的干劲。在内蒙古参观时,我看到当地治沙成绩显著,大家齐心协力筑起了万里绿色屏障。
今年2月,我在陕西省周至县和当地农民朋友一起过春节。人们载歌载舞,笑逐颜开。当地居民依靠种植猕猴桃生活越来越富裕,还将剪纸、秦腔等传统民俗不断发扬光大。我强烈感受到,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精神追求也日益丰富。
中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在航空航天、数字化、人工智能等领域,中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领跑者,拥有众多自主研发的先进技术。人类进步需要互学互鉴,中国一直提倡文明交流互鉴。扩大对外开放就是深化交流的有效行动。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没有忘记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共同发展。怀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为促进各国互联互通、共同繁荣搭建了合作平台。摩洛哥拥有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具有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支撑点的潜力。2017年,摩洛哥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目前,摩洛哥正在积极推进本国“2020工业加速发展计划”与共建“一带一路”对接,欢迎中国企业来摩洛哥投资兴业。
中国的成功并非偶然,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强大的执政能力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数十载而来,是中国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在华的工作生活经历将成为我人生最美好的印记。
(作者为摩洛哥驻华大使,本报记者李琰采访整理)
中国将创造更多绿色发展奇迹
(法国)让—弗朗索瓦·唐泽尔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中国人民对建设绿色家园的共识。中国不仅与世界各国分享水资源治理和保护的经验,还通过具体行动帮助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水电站、完善水利设施等,为全球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贡献。不论在水资源治理还是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将创造更多绿色发展奇迹
我与中国的缘分始于本世纪初。作为法国水资源国际办公室主任,我曾多次受到中方邀请参加黄河国际论坛、长江国际论坛,并负责组织流域综合管理等主题分论坛。在这些会议中,我与中国同行交流经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2009年,法国生态、可持续发展和能源部与中国水利部共同签署了《关于水资源领域的合作协议》,选定海河流域作为试点开展合作,我也因此有了参与中国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的机会。
在接下来近两年时间里,法中两国团队进行了多次沟通、讨论和实地考察。2011年7月,法中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项目(海河项目)正式启动。我们决定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海河流域特点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机制,同时建立水生态修复系统,让这片古老的流域焕发新活力。
我第一次去海河流域考察时正值夏季。在与中方团队商讨后,我们决定借鉴几年前巴黎治理藻类的经验,引进模型、合作研究生物监测预警技术,建立了专门应对蓝藻暴发的应急处理机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饮用水资源保护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科研人员勤奋好学、踏实肯干。作为该项目的法方总联络人,每年我都会选派专家团赴华与年轻的中国科学家们开展交流与培训。如今,海河项目已经拥有一支近70人的研究队伍,成功完成了项目的第一、二阶段工作,第三阶段的合作正在进行中。法中两国将继续在流域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现在每年我至少会去中国两次。无论是实地考察还是与中国同行交流,我都能感受到中国水资源治理领域的发展以及中国将水资源治理与保护作为一项长远事业的决心。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为世界水资源保护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2016年底,中国开始实施河长制,要求各级河长负责相应流域的管理与保护,河流也有了“守护人”。这一制度十分适合中国较复杂的水环境,有利于由点及面推动河湖治理与绿色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效果。
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极大鼓励,也是对十几年来法中两国河流合作治理项目成果的肯定。我把这块奖牌摆放在办公室的醒目位置,激励自己继续为两国河流治理工作贡献力量。
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共同主办了首届联合国水资源大会。会上,一位塞内加尔代表对我说,他很钦佩中国的积极作为,因为中国不仅与世界各国分享水资源治理和保护的经验,还通过具体行动帮助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水电站、完善水利设施等,为全球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不断作出贡献。他的话也道出了我的心声。这正是我参与和见证中国水资源治理发展十几年来积累的真实感受。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我在中国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这也是中国人民对建设绿色家园的共识。中国正在同世界一起为人类生态环保建设而努力。我毫不怀疑,不论在水资源治理还是环境保护方面,中国将创造更多绿色发展奇迹。
(作者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世界水理事会理事、流域组织国际网常设技术秘书处秘书长,本报驻法国记者刘玲玲采访整理)
中国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英国)大卫·安德鲁·菲尼克斯
我深切感受到中国政府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中国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各地的科技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为本国的创业者提供了一片沃土,也吸引了外国高科技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科研合作。同中国密切开展交流合作非常重要
上世纪90年代我第一次去中国时,带回来一幅中国山水画。这幅作品并非出自大家之手,但我非常喜欢它所表达的意境:平静祥和、和合共生。这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
从那时起,我到访过中国不少城市,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我们与中国高校建立了越来越多的联系,科研合作日益密切。我曾与中国科学院的学者共同开展大麦黄矮病毒研究,观察病毒在农作物间传播的机理,并寻找解决措施。此外,我还作为四川大学的访问教授,与中国同行研究石墨烯、纳米材料等新材料的性能。在我担任伦敦南岸大学校长一职后,工作繁重,很难再挤出时间去中国。但我依然通过和中国同行一起发表论文、共享数据等方式保持着科研合作。
我深切感受到中国政府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中国敏锐地认识到纳米技术前景广阔,将纳米技术研究提升至国家层面。中国为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各地的科技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为本国创业者提供了一片沃土,也吸引了外国高科技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国际科研合作。期待中国继续鼓励科研与产业的进一步结合,让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与中国高校合作的经历让我深信,教育和文化交流对于英中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而言至关重要。因此,我非常支持孔子学院的建设。伦敦南岸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南岸孔院)成立于2007年,并于2014年成为英国首家获得“示范孔子学院”称号的孔院。伦敦南岸大学在公共卫生领域有传统优势,伦敦1/4的护理人员都毕业于这里。南岸孔院将中医作为主要推广方向,希望将传播中国文化与发挥伦敦南岸大学优势结合起来。学习太极、研究中草药……在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同时,观察中医和西方医学在公共健康领域建设的异同,是一个促进文化交流、加深相互理解的过程。从师资规模来看,南岸孔院是全球最大的孔院之一。截至目前,与南岸孔院合作的伦敦中小学已有57所,超过1.4万名英国学生通过南岸孔院学习中文。
同中国密切开展交流合作非常重要。不久前,伦敦南岸大学橄榄球队访华并与中国学生进行了友谊赛。大多数队员此前从没离开过伦敦。访问归来,许多队员对我说,他们在中国收获颇丰。作为高校管理者,我充分意识到高校合作是一座沟通民心的桥梁。正是有了这座桥梁,我们可以更直接、更深入地交流和分享,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作者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伦敦南岸大学校长兼首席执行官,本报驻英国记者强薇采访整理)
中国在全球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德国)米歇尔·莱勒斯
中国的环保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形成了越来越完善的循环回收系统。中国高度重视环保,认识到环保科技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一直在大力开展噪声防治、废水废气处理、推广可再生能源等。中国提高环保意识,重视环保科技,积极与别国开展合作,全世界都将从中获益
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在2002年2月,当时我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希尔德斯海姆—霍尔茨明登—哥廷根应用科学大学工作。下萨克森州和安徽省有友好省州关系。在州教育部长的带领下,我和3名同事去安徽合肥考察交流。
我抵达中国后的第一印象是,中国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国家。几天的访问中,我接触了很多年轻的中国专家。他们大多有国外留学经历,非常乐于接受新事物。
我的研究领域是废弃物处理和物质流管理领域的环保科技。当时,垃圾先分类后处理的做法在中国还不普遍。将垃圾直接运送到填埋场,会导致环境问题。比如,厨余垃圾产生的废液流入土壤会污染地下水,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也会对气候造成影响。第一次合肥之行后,我与中国的工作往来密切起来。中国对环保科技越来越重视,我受邀前往中国交流也更加频繁。
在与中国同行的合作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大学已经具有很高的科研水平,学生们特别勤奋刻苦。与学生交流让我们师生双方都受益良多。尽管德国和中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处事风格各异,但大家能取长补短,合作很愉快。这种良性互动不仅有利于两国科研人员间的交流,也能促使双方在经济、科技等很多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发展。
后来,我们在合肥和沈阳指导当地试点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我还参与了合肥龙泉山垃圾填埋场优化建设,为合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合肥学院建立了生活垃圾数据库等。收集数据可以帮助分析垃圾分类的效果,有利于垃圾的进一步处理。垃圾的产生有很大不确定性,比如在夏、冬两季就有很大差别。夏天城市垃圾含水量较高,而冬天则较低,因此这两个季节的垃圾处理方法就必须有所区别。此后,在中方相关机构的指导下,合肥的垃圾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如今合肥的垃圾分类经验已经推广到安徽全省。
这些年来,中国的环保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形成了越来越完善的循环回收系统。许多垃圾填埋场的技术和机制在逐步优化,如今又开始推广有机垃圾的分类收集,提高垃圾处理技术也已提上日程。我相信,随着民众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垃圾处理回收技术和机制更加完善,中国将成为全球垃圾处理的典范。
中国高度重视环保,认识到环保科技是未来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一直在大力开展噪声防治、废水废气处理、推广可再生能源等。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占世界人口总量约20%,中国在全球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认为,中国提高环保意识,重视环保科技,积极与别国开展合作,全世界都将从中获益。
(作者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德国罗斯托克大学废弃物处理和物质流管理系主任、德国生物质研究中心主任,本报驻德国记者花放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16日 1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