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大使说”系列报道——
王泰平:亲历中日邦交正常化 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人民网北京9月19日电(陆晓鸥)1972年9月25日,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双方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翻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47年来,两国关系虽历经风雨,仍不断发展前行,这离不开我国驻日外交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见证者、亲历者和推动者,中国前驻大阪大使衔总领事王泰平做客人民网,为我们讲述他的外交生涯、对中日关系的理解和对中国外交的期待。
从外交官“转型”记者 助力中日邦交正常化
1964年,中日两国通过民间渠道达成了互设贸易机构和互换记者的协议。但由于两国尚未实现邦交正常化等原因,留守东京的中方工作人员只有两人。周恩来总理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指示说要尽快派人增员。为及时了解日本的动向,1969年,王泰平作为外交部和新华社联合派驻的第一个驻日记者,启程前往日本。
从王泰平踏上日本国土到1973年8月结束记者生涯,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大事。从基辛格秘访北京,到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解冻;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围绕中国的国际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使日本受到猛烈冲击,中日恢复邦交问题也成为日本内政的焦点。
1971年,王泰平等驻日工作者受到周总理单独接见后,他们的工作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逐步将重点转移到早日实现邦交正常化上来。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积极接近各政党、经济界、文化界和媒体上层,了解情况,做促进工作。“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做出了田中上台后会着手解决中国问题的判断,为中央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我非常怀念周总理,他对我们东京工作的悉心指导起了非常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972年,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成功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不仅是中日关系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更牵动了整个世界,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王泰平大使接受人民网专访(记者陈建军 摄影)
20年驻日工作 见证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强盛
记者生涯让王泰平有机会零距离接触日本社会,广交各界朋友。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对日外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那段时间里.新闻话题和外交课题如此集中地出现,对一个新闻记者和一个外交官而言,堪称一个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我能在一个话题沸腾的特殊时期,作为一名记者进行采访活动,正是求之不得;而作为一个外交官,能在中日关系大转折的历史时刻,身置第一线,入微地观察形势把握动向,推动并见证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更是三生有幸。”
王泰平前后六次常驻日本,总共20多年,他不仅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大,更看到了祖国改革开放以后,由穷变富、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亲身感受到中国崛起产生的巨大国际效应。
王泰平大使会见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照片由王泰平提供)
推动中日关系发展 媒体应发挥积极作用
在回归外交事业后,王泰平更是将自己对媒体的思考融入到外交工作实践中。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是舆论的引导者,中日关系的改善,媒体的作用非常重要。教训告诉我们,现代国际关系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媒体环境,让媒体、外交、社会和公众形成良性互动。
他指出,新闻媒体具有社会公器的本质属性。媒体应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注意报道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不应耸人听闻、猎奇、追求轰动效应;不应对事实进行片面取舍或曲解;不应混淆主流与支流、现象与本质;不应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报道积极面,一味报道消极面;不应小题大做,将“消极事件”放大,甚至于鸡蛋里挑骨头,加剧误解,损害彼此国民感情。
在被问到中日媒体在今后两国关系发展中应如何发挥作用时,他表示,在两国间出现争议的情况下,制造危机比化解危机容易得多,在促进两国年轻人的交流与理解方面,媒体负有责任。媒体工作者应认清自己的责任,学习本国和亚洲的历史,认清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促进友好,不要人为地制造麻烦。期待两国媒体对改善国民感情、促进两国关系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王泰平大使会见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照片由王泰平提供)
中日关系呈良好发展势头 双方应共同维护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日本也正式开启了“令和”时代。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些曲折和反复终于重回正轨,呈现出改善向好的势头。
在采访中,王泰平也对两国间积极动向表示肯定。他说,两国关系重回正常发展轨道,这是共同努力的结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维护。
谈到中日关系该如何保持住良好发展势头时,他表示,两国首先应该加强经济交流与合作。因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大国,两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互补性很大。虽然两国已经互为重要经济合作伙伴,但仍有很大潜力和发展空间,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包括在“一带一路”平台上的第三方合作,实现双赢。
第二、两国应增强政治互信。 经过四十多年的磨合,两国关系趋于成熟,日本清楚中国的底线和红线在哪里,尊重中方的关切,有利于凝聚共识,使关系更和谐。今后,日本应更加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正确定位中国,切实认识到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遇,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
第三、应建设性管控分歧。两国间存在领土、历史等结构性矛盾,应吸取教训,严格恪守四个政治文件和达成的共识,建设性管控分歧,不要让这些问题影响两国关系大局,这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第四、要加强人文交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之交在于心相知。两国间有必要持续广泛地开展民间交流、文化交流,增进了解,增加亲近感。
王泰平大使在驻大阪总领馆(照片由王泰平提供)
面对贸易保护主义 中日应加强经贸合作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给国际秩序和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两国如何应对冲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在王泰平看来,这对两国即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美国的贸易保护严重干扰了全球产业链的正常运行,给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各国贸易都是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当中的。
另一方面,这也可能成为进一步发展中日经贸关系的机遇。尤其是在国际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日间的经济合作更具有重要意义。日方同中方有许多共同利益。日方主张维护自由贸易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愿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加快推进日中韩自贸协定谈判。今后,两国可以继续在产业链层面展开合作,尤其是强化高端制造、电子电器产品等新兴产业方面的贸易往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共赢。两国还可以在“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层面和养老产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新一代中国外交官应勇于面对挑战和风险
70年来,新中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在各个阶段,我国外交事业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
王泰平认为,正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战胜种种艰难险阻,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经验所在。
王泰平指出,习近平外交思想既有对我国既往对外工作思想精髓的继承,更有对传统外交思想的创新、发展和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必须长期坚持,贯彻执行。
对工作在外交一线的新一代外交官,王泰平提出期待:“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风险更多,遇到的阻力和矛盾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外交官更要多做增信释疑的工作,展现中国外交的善意,理解周边国家的担心,照顾周边国家的关切,讲好中国故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