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讲述亲历故事  见证辉煌历程(风从东方来——国际人士谈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

2019年08月14日04:4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2019年5月15日晚,亚洲文化嘉年华在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图为罗尼·林斯在亚洲文化嘉年华现场。
  资料图片

  图为穆赫辛·法尔贾尼在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阅览中文书籍。
  本报记者 景 玥摄

  图为沙海丽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考察时留影。
  资料图片

  图为白罗米(左一)就罗马尼亚汉语教学情况接受当地媒体采访。
  资料图片

 

  中国的规划经验为世界提供范本

  (巴西)罗尼·林斯

  中国政府的“五年规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中国政府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从而得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完成了众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项目。这种短期与长期规划的有效对接,正是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认真做事、做实事的表现。

  2011年,我跨越1.8万公里首次前往中国,在广州参加一所高校举办的研讨会。除了惊叹于中国城市的繁荣和人民的友好外,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几乎所有的中国研究人员都在谈论自己未来几年的工作和学习规划。当时我非常疑惑:中国的研究人员为什么要自我加压、制订如此具体的计划呢?

  此后几年,我又陆续走访了中国的众多省份,慢慢找到了答案。在山西参观当地中小企业时,我听到负责人对未来产品销售量、创收额等乐观期待;到甘肃偏远的乡村,农民朋友也信心满满地计划要攒多少钱、盖多大房子、把孩子送到重点大学深造等等。在中国,制定宏伟蓝图和详尽的实施步骤,这已成为各个行业的标准做法,并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追本溯源,这种文化的形成在于,中国政府制定政策有着严格的计划性和连续性,最典型地体现在中国的“五年规划”上。在西方很多国家,执政党走马灯般轮换,执政纲领虎头蛇尾,所建项目常常半途而废。中国政府的计划性和执行力让人钦佩。

  从“一五”计划的鞍山钢铁公司,到“十三五”规划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中国政府的“五年规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阶段性规划与长期目标相辅相成。在五年规划的基础上,中国又创造性地制定了更长远的规划。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曾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现在,前两个目标已经实现。在此基础上,2012年中国又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7年,中共十九大在重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之后“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为中国描绘了新蓝图。

  实际上,很多大项目的实施并不是孤立的“五年”,有的甚至跨越了多个“五年”。中国政府保持了政策的连贯性,从而得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完成了众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项目。比如促进西藏长期发展的“世纪工程”青藏铁路,从1958年西宁至格尔木段开工建设,到格尔木至拉萨2006年全线通车,前后历时48年,几乎跨越了10个“五年规划”。说到底,这种短期与长期规划的有效对接,正是中国政府坚持不懈地认真做事、做实事的表现。在一些国家,类似于港珠澳大桥、青藏铁路等这类巨大工程可能需要上百年建设。

  再举一个例子,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就一直致力于扶贫工作。这项任务极其艰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此后,中国政府多次实施土地制度改革。尤其是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升了中国农业生产力,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提供了很重要的制度保障。

  在实现7亿多人摆脱贫困的成绩上,中国政府又蹄疾步稳地提出: 2018年和2019年分别减少1000万贫困人口的计划。如此锲而不舍,2020年全部消除绝对贫困的目标必将如期实现。

  中国的规划经验为世界提供范本,值得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学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已经结出合作共赢的丰硕果实: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带动当地有效就业,提升了相关国家自主发展能力。中国一直倡导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他们积累的发展经验从不吝惜与他国共享,这种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值得点赞。

  (作者为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本报驻巴西记者陈效卫采访整理)

 

  中国的发展具有根基和生命力

  (埃及)穆赫辛·法尔贾尼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在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中国秉持开放心态,但不盲目照搬照抄,而是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我和中国结缘是因为一本东方游记。书中所描绘的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风情让我充满兴趣和好奇。当时我正在读高三,心里暗想:大学要是有中文专业就好了。幸运的是,1977年,埃及恢复了高校汉语教学。原计划填报开罗大学文物学专业的我在得知消息后马上改变了想法。最终,我被艾因·夏姆斯大学中文系录取,成为该校恢复中文专业后的首批大学生。

  1987年,我到北京语言学院(现北京语言大学)学习中文。那时,北京的物资还不太丰富。记得我当时费了好大劲、找了很多地方才买到胶卷相机。如今,中国民众几乎人手一部先进的智能手机,随手就能拍下美好时刻。中国发生的变化完全是翻天覆地。很多城市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行人熙熙攘攘,处处能感受到发展的脉动。

  之后我又10多次访问中国。我到过发达的大城市,也游历过偏远的乡村,每一次都能看到不一样的变化。中国如此迅猛的发展让我对其原因颇感兴趣。我致力于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希望从中探究出中国智慧,并将这些智慧推介到阿拉伯国家,让更多人能从中了解中国成功发展的秘诀。

  《论语》《诗经》《左传》《战国策》……这些中国古文典籍中蕴含了为人、为学、为政的丰富智慧。70年来,中国从一个基础落后的国家稳步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认为这是源于中国没有割裂传统,没有忘记国家之本。7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在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

  中国秉持开放心态,但不盲目照搬照抄,而是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借鉴先进经验但不简单移植”,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

  我经常将读到的一些启迪人心的语句抄在本子上,有空时就拿出来揣摩体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让中国的发展具有根基和生命力。

  现在,埃及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汉学家和翻译家投身于译介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在埃及的书店里,中国作家的书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埃及读者渴望了解中国。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恰恰是反映中国时代变迁的一面镜子。

  从读一本书引起我对中国的好奇,到现在从事中国文学翻译工作30余年,我对中国的热爱随着对其了解而更加深厚与炽烈。和中国的缘分让我的生活丰富多彩,也将伴随我一生。

  (作者为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本报驻埃及记者景玥、黄培昭采访整理)

  

  中国将继续创造更大的奇迹

  (印度)沙海丽

  经过70年的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中国70年取得全方位伟大成就的根本保证。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继续创造更大的奇迹。

  我最初接触中文始于印度加尔各答的中国学院。这所学院隶属于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西孟加拉邦和平乡建立的国际大学,是印度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机构之一。中国学院里挂着中国各个时代的书画。我的儿童时光大多是在这些中国画的熏陶中度过的。高中毕业后,我选择了中文作为大学专业,本科一年级在中国学院学习,第二年转入印度尼赫鲁大学中文系。

  在尼赫鲁大学学习期间,我经常参加中国驻印度大使馆的一些活动。2007年,我参加了第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印度赛区比赛。这些学习和经历让我对中国国情和文化有了较丰富的了解,我学中文的兴趣愈发浓厚。

  在尼赫鲁大学读书期间,我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经验有了很多认识,赞叹不已。经过70年的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取得如此大规模综合发展成就的发展中国家。以环境保护为例,我考察过上海苏州河的治理。当地建立了河长制度,河长将责任落实到各个河段,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管辖河段的责任,几个月后苏州河的治理大为改善。中国的政策执行力之强从这个案例可窥一斑。为了解更多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经验,为印度提供相关借鉴,我选择中国环境治理探究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随着去中国访学和旅游的次数不断增多,我对中国的了解也更加深刻。我注意到中国养老社区发展迅速。老年人生活丰富多彩,一起跳广场舞,一起做手工,一起组团旅游等。这些文体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老年人身心健康。这一现象也反映出,中国经过40多年改革开放,老百姓在追求美好生活方面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找到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尤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中央政府在顶层设计上发挥了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发挥能动性,在工业化发展、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充分落实中央决策,形成了上行下效、上下同心的良好局面。再以户籍制度为例,每个省区市都制定了适合本地区的户籍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落户,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我对中国的重拳反腐印象很深刻,“打虎拍蝇”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惩治腐败问题上的坚定决心和强大行动力。正是通过一系列类似的举措,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自我革新的能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中国70年取得全方位伟大成就的根本保证。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将继续创造更大的奇迹。

  (作者为印度国立伊斯兰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本报驻印度记者苑基荣采访整理)

 

  见证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进程

  (罗马尼亚)白罗米

  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成就令人钦佩。中国人民的友好、勤劳、俭朴和自力更生等优秀品质深深感染和影响着我。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越来越丰富多彩,我非常幸运能够在文学中见证并记录这些变化,我也为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由衷感到高兴。我相信只要真诚相待、不断发扬,罗马尼亚和中国的友谊就能不断增色。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与中国的关系,“缘分”二字恰如其分。我出生在罗马尼亚普通工薪阶层家庭。上世纪70年代初,罗马尼亚政府决定选几个小学进行外语试点教学。我所在的小学恰好成为当时唯一的汉语试点小学,因此我从7岁就开始学习汉语。我对汉语学习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所有与中国有关的东西都深深吸引着我,亲朋好友都开玩笑叫我“中国姑娘”。

  彼时的我还不知道学汉语会对我的人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不记得自己最初为何对中文如此着迷。也许是中文歌曲,也许是对中国的向往,但可以肯定的是,被激发出来的热情伴随了我一生。当时在罗马尼亚考大学很难,开设中文专业的大学更少,且每四年才招生一次,但我在填报志愿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文专业。1983年,我被布加勒斯特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中文专业录取。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罗马尼亚的生活物资还比较匮乏,能拥有一件中国商品是非常骄傲的。我在读书的时候便有了一支中国“熊猫牌”钢笔。之后的十几年里,它一直是我挚爱的宝贝。今天,中国商品在罗马尼亚更加受欢迎,“中国制造”也在从日常生活用品向高科技产品转变。新中国70年的发展成就令人钦佩。

  中国的文学作品对于罗马尼亚民众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中国一些古典名著都曾被翻译成罗马尼亚语,且广受欢迎。不过,当地民众对新中国成立后的现当代文学知之甚少。这是促使我从主要翻译中国古代哲学转向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原因。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翻译了大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在罗马尼亚获得很好的反响。2017年,我获得罗马尼亚作家协会颁发的最佳译著奖。2018年,我又获得中国颁发的第十二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几年前,一位罗马尼亚的中学生在看完我翻译的一部作品之后找到我,感谢我让他认识到中国文学的多样性,激发了他对中国的兴趣和热情。我为此感到欣慰。

  1992年,我读博士期间第一次去中国交流学习。在踏上中国土地的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中国已经成为我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年来,在学习和翻译中文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的友好、勤劳、俭朴和自力更生等优秀品质深深感染和影响着我,可以说是中文塑造了今天的我。我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介绍给罗马尼亚读者,但让我非常骄傲的是,在过去的30年里,我培养了大批罗马尼亚的中文爱好者和翻译家。我的女儿现在也是一名年轻的中文翻译。我相信只要真诚相待、不断发扬,罗马尼亚和中国的友谊就能不断增色。

  我一开始是从文学中了解中国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能折射出中国社会过去70年间发生的变化。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越来越丰富多彩,我非常幸运能够在文学中见证并记录这些变化,我也为中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由衷感到高兴。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罗马尼亚与中国建交70周年。70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罗马尼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语教学在罗马尼亚蓬勃发展,目前仅在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的人数就突破了1.2万人。2017年,罗马尼亚教育部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一些学校新设汉语学分课程,为罗马尼亚青年学生学习汉语提供了更多平台。我非常高兴能成为推动中文走向世界的一分子,也非常荣幸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见证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进程。

  (作者为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本报驻波兰记者于洋采访整理)

  电子信箱:rmrbgj@people.cn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14日 17 版)

(责编:曹昆、刘洁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