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盼家乡再现昔日的美丽与繁荣”(第一现场)
——探访战后重建中的叙利亚中部城市霍姆斯
一名霍姆斯市民骑车经过一幢废弃的大楼。 |
|
核心阅读
自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战争在这个国家肆虐了8年之久,造成大量伤亡,叙利亚重建面临重重挑战。本报记者日前探访战后重建中的叙利亚中部城市霍姆斯,亲身感受到当地民众对和平稳定、重建家园的美好期盼。
从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到中部城市霍姆斯,总里程约162公里。随着叙利亚国内局势逐步趋向稳定,如今的公路交通已比此前战争时期畅通了许多。日前记者从大马士革驱车,一路上通过若干检查站、办理跨省手续,大约2个小时便来到霍姆斯市。
“重建需要招商引资,但安全问题仍然是外界的最大担忧”
进入霍姆斯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干道当中一尊巨大的石雕,通体雪白的石雕被塑造成了钥匙的形状,寓意“启迪”。由于正值周末,沿途的车辆很少,多数店铺也都没有营业。当地交通警察尤素夫非常热情地向本报记者介绍了市内道路的大致情况,“你沿着主路走,凡是有店铺的区域基本都可以放心,不过拍照时一定要多留意周边情况。”
尤素夫解释说:“目前霍姆斯市已经完全在政府军的控制之下,不过不排除可能有个别不明身份的武装分子四处流窜,在暗中试图破坏霍姆斯的重建进程,阻碍叙利亚实现全面和平。你要当心的是这些人,他们才是不希望世界知道这里真相的人。”
就在我们交谈的时候,隔壁一条街道的巷尾突然传来零星几声轻武器的闷响。周围的路人只是向远处观望了一下,并无太过紧张的反应,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动静”。42岁的霍姆斯市居民易卜拉欣对本报记者说,“包括霍姆斯市在内,叙利亚重建需要招商引资,但安全问题仍然是外界的最大担忧。”
“只有基础设施得到修复,居民们的生活才能逐渐恢复”
自2011年叙利亚危机爆发以来,战争在这个国家肆虐了8年之久,造成大量伤亡,霍姆斯一些机构的运转遭遇了巨大的压力。政府军收复后的霍姆斯市成立了不少由居民自发形成的小型志愿者组织,负责与外界对接一些救助及重建相关事宜。易卜拉欣便是他所在街区一家志愿者组织负责人,记者见到他时,他正要与另外几个志愿者一道,参与接收一批由国际救援组织运送到当地的建材,用于一些受损房屋的修葺。
在运送建材的大型车队经过的路旁,随处可见因战火而倒塌的房屋,不少建筑早已被损毁得看不出原貌,到处都是四散的瓦砾和丛生的杂草。记者驾车通过一条小路时,由于路面的巨大凸起,轿车的底盘根本无法通过,在得到执勤交警的允许和示意后,只得暂时从另一侧的道路逆行绕过,然后再拐回原路上。
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战争给叙利亚造成近4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叙战后重建面临重重挑战。“重建工作最为首要的就是基础设施的恢复。只有基础设施得到修复,居民们的生活才能逐渐恢复,而流落在外的霍姆斯人才会愿意回来参与重建。” 易卜拉欣对记者说。
“对于流离失所的难民来说,重返家园才是最好的归宿”
“你看那些倾斜的树木,我们霍姆斯人现在就像树木一样,尽管被狂风吹弯了腰,依然凝望着故土,期待新生。”易卜拉欣站在城郊的公路旁,对本报记者说,“尽管面临的困难很多,但我们一定会在战争废墟上重建家园,期盼家乡再现昔日的美丽与繁荣。”
易卜拉欣口中所说的那些“弯腰”的树木,生长在霍姆斯市郊主路两旁,与地面呈近乎45度的倾角。“战斗激烈的时候,公路两旁的土地布满弹坑,土质变得松散,加上大风,所以这些树木几乎都是倾斜着的。”霍姆斯城郊检查站的军警拉希姆对记者说。
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战争迫使1100万叙利亚人逃离家园,尽管有人开始陆续返乡,但多数仍未重回故土。本报记者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结识的一位叙利亚教育工作者哈桑,便是地道的霍姆斯人。在叙利亚战争爆发后不久,他便以难民身份携家人前往了黎巴嫩。本报记者在此行前,特意与他通了电话。
哈桑对记者说,目前流落在外的叙利亚人,大部分人还是期待能够回到自己的家园,并且参与到重建中去。“谁不想安稳地在自己的家乡生活呢?特别是对于流离失所的难民来说,重返家园才是最好的归宿。但包括我在内的不少难民仍然对于返乡持观望态度,主要是出于对安全状况的考虑。”
他认为:“叙利亚的重建肯定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工作。教育和培养下一代,将是重建能否最终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青少年是霍姆斯这座城市重获新生的希望。”
哈桑的担忧不无道理。叙教育部副部长法拉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前流落在外的叙利亚难民儿童接受教育情况令人担忧,难民儿童的实际入学比例很低。
“我希望包括我的孩子在内的所有叙利亚难民儿童,在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都能回到祖国接受系统的教育,成长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这不仅关乎叙利亚文化的传承,也决定着叙利亚重建工作的延续。在未来的某一天,叙利亚重建进程的接力棒,一定会交到他们的手上。”哈桑对记者说。
(本报叙利亚霍姆斯电)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02日 1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