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亲历故事 见证辉煌历程(风从东方来——国际人士谈新中国70年发展成就)
图为雷迪(左)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实习生互动。 |
图为林顿(左三)在山亭的葡萄田里为当地果农讲解葡萄种植技术。 |
图为莱蒙(左)在指导中国学生做实验。 |
图为在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会议上,霍顿(站立者)同与会方探讨如何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
“中国一次次证明了自己的跨越能力”
——访“图灵奖”得主劳伊·雷迪
本报驻美国记者 郑 琪
雷迪一再用“跨越”和“迷人”来形容他对中国科技进步的感受。雷迪感慨道:“每次我去中国,都对中国的变化感到震惊。而且,所有这些创新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中国特色。”
对劳伊·雷迪的采访定在上午9时30分。当天凌晨近4时,他怕自己的办公室不好找,又细心地给本报记者写了一封电子邮件。“我一天工作14个小时,只要醒着就工作。”见到记者后,这位82岁高龄的计算机科学家笑着解释说。
多年来,雷迪一直关注着中国的科技发展。前不久,雷迪刚从中国访问归来,先是在成都做了一场学术演讲,随后又赴天津参加世界智能大会。雷迪说:“我平均每年去中国两次。访问中国感觉特别放松,我早就习惯了和中国学者一起工作。”
雷迪出生于印度,1966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取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雷迪自1969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从事教学研究工作至今,其间担任过该校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1994年,他因设计和制造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获得图灵奖。
雷迪与中国结缘已有30多年。他回忆道,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中国学者到卡内基梅隆大学求学或访问,其中便有后来曾任浙江大学校长的计算机科学家潘云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对外交往日益增多,雷迪与中国同行的交流更加频繁,并成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还担任该院的学术刊物主编。
雷迪深知发展中国家发展科技事业的不易,所以非常重视在发展中国家普及高新技术。上世纪90年代,微软在北京设立亚洲研究院,雷迪受邀担任顾问。大量计算机领域的优秀创新人才从这里走出。微软亚洲研究院20年来共有4任院长,其中3位是雷迪的学生。
2000年,在雷迪和中国学者的共同倡议下,中国教育部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等共同设立中美科学家“百万册数字图书馆”项目。雷迪为参加该项目的中方人员免费提供技术培训,积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播。2015年,雷迪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谈到中国发生的巨变,雷迪用中国留学生的代际变化给记者举例。上世纪80年代,一位来自复旦大学的博士后到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雷迪回忆说:“当时,他的英语不太好。我就放慢语速向他解释,今天应该做什么工作。我第二天早上到办公室,看到他还坐在那里。他见到我说,任务已经完成了。中国学生实在太棒了。充满智慧和愿意奉献的人才,不论怎样都会崭露头角。”如今,雷迪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他们初到美国时的语言能力和眼界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他看来,这正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改变。
交谈中,雷迪一再用“跨越”和“迷人”来形容他对中国科技进步的感受。“中国已经进入了移动支付时代,而一些国家还习惯于使用银行卡。”雷迪感慨道:“中国一次次证明了自己的跨越能力。实在无法想象,中国从零开始发展超级计算机,用10年左右时间造出高速列车。每次我去中国,都对那里的变化感到震惊。而且,所有这些创新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具有中国特色。”
(本报华盛顿电)
“中国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
——访德国葡萄酒专家马克·林顿
本报驻德国记者 花 放 李 强
林顿认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重视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我要加倍努力,传承好外祖父与中国的情谊。”
“外祖父生前曾对我说:‘你要到中国种葡萄。’我答应了,至今我已去过中国4次。第一次就是在2010年,代表已故的外祖父去北京领取中国政府友谊奖。”在德国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巴特诺因阿尔的太阳山酒庄,43岁的酒庄主人马克·林顿对本报记者娓娓道来。
巴特诺因阿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是德国著名的葡萄产地。林顿的家族和酒庄因与中国的缘分被众多媒体关注。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德期间在柏林发表演讲时,称赞德国葡萄酒专家诺博·高利斯为中德关系发展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同助手汉斯17次来到中国山东枣庄,向当地农民传授葡萄栽培、嫁接改优技术,将传承几百年的家族商标无偿授予当地酒厂使用。”他们还资助了8名当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学。诺博·高利斯就是马克·林顿的外祖父。
2000年,高利斯作为德国退休专家组织的成员,首次来到山东枣庄市山亭区指导葡萄种植。直至2009年离世,他每年都要来中国2次,每次20多天,传授葡萄种植技术。“外祖父和中国伙伴们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希望后人能将这些友谊传承下去。”林顿拿出一本册子,里面全是高利斯在中国的照片和媒体报道剪报。在一张工作照里,高利斯正在田间劳作。身材微胖的他很吃力地弯腰剪枝,鞋上沾满了泥土。高利斯的敬业和认真,打动了山东的乡亲。在另一张照片里,他在老乡家里端起白酒、碰杯言欢的温馨场景,印证了双方建立的深厚情谊。
如今,林顿已经接过外祖父的“接力棒”,继续为山亭的葡萄种植户提供指导。林顿因此获得了山东省政府颁发的“齐鲁友谊奖”,还是枣庄市山亭区的荣誉市民。
和外祖父一样,林顿每次到山亭,都是亲自去葡萄园里现场演示种植方法,或是走进酿造实验室示范葡萄酒灌装工艺。林顿说,外祖父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自己。“外祖父告诉我,只有自己先做好了,才能成为别人的榜样。别人自然就会向你学习。”
林顿说,外祖父曾告诉他,山亭的土壤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植葡萄,但葡萄品种存在问题。于是高利斯第一次前往中国时,行李箱里装满了葡萄枝条,这是他带去嫁接的新品种。
为了能在行李箱里多装些葡萄枝条,高利斯去中国时连换洗衣服都没带几件。“他相信,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如果能够在中国培植适合的葡萄品种,进而培养出葡萄酒文化,当地农民的生活将有很大改观,这点意义重大。”林顿说。
为纪念高利斯,山亭区为他修建了两米多高的铜像置于葡萄园内。林顿受邀为铜像揭幕,“我没有办法来形容当地民众对外祖父的诚挚之情,让人非常感动。”林顿回忆起当时场景感叹不已。
“中国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第一次去山亭时,北京和济南之间的高铁还没有开通。现在中国的高铁网络已经四通八达。”
林顿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稳步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加重视生活质量和健康安全。中国的葡萄酒市场也日益扩大,这让他感到欣喜。在山亭,以德国专家名字命名的汉诺庄园如今已成为当地农业龙头企业。葡萄园面积达到500亩,每年繁育优质葡萄苗木10万余株,生产葡萄酒60万升。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运营模式,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当地签约农户种植的葡萄。农民实现增收,整个山亭的经济也因此发展。
对山亭葡萄酒业的未来发展,林顿有自己的长期规划。林顿在外祖父那里学到葡萄种植技术,此后又在职业学校接受相关专业教育,现在已是专业葡萄酒从业者。林顿希望能为山亭培养更多的葡萄酒专业人士。他正在策划让中国学生到德国接受完整的葡萄种植及葡萄酒酿造专业教育,学成之后再返回中国,更好地服务当地。“我要加倍努力,传承好外祖父与中国的情谊。”林顿满怀信心地说。
(本报柏林电)
“中国对医学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令人鼓舞”
——访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尼古拉斯·罗伯特·莱蒙
本报记者 朱佩娴
莱蒙说:“中国医学研究快步走向国际化。中国对医学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令人鼓舞。”中国在癌症的基因和细胞治疗研究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因为参与在中国的研究,他和团队才能不断取得新进展,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我们在郑州大学成功建立了国际上首个胰腺表达数据库,这是国际上胰腺相关疾病文献数据的唯一平台。该数据库对中国用户免费开放。‘科学无国界’,与中国合作实践了这一理念。”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院长尼古拉斯·罗伯特·莱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地说道。
2005年,莱蒙应邀到河南医科大学(后并入郑州大学)做讲座,并在暑假期间与学校师生交流互动。同年10月,他被聘为郑州大学分子肿瘤学客座教授。2006年,为把世界前沿的研究工作引入中国分子肿瘤学领域,莱蒙促成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与郑州大学联合建立中英分子肿瘤学研究中心,并担任该中心英方主任。2014年,该中心被中国科技部批准为首个国家级细胞与基因治疗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2015年4月,莱蒙开始担任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院长,继续带领团队钻研癌症新疗法——基因和细胞治疗。在莱蒙的邀请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多位国际知名医学专家到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做讲座,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莱蒙表示:“我们希望让外国专家占到科研团队总人数的1/3。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视野梦想不同的科研人员汇集在一起,将能迸发出绚烂的思想火花。”
莱蒙认为,郑州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热情开放的民众心态以及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我希望有更多机会向国外科研人员推荐郑州,吸引他们来这里工作。”
“记得我刚来时,学生们听课时非常安静,都在埋头做笔记,没有互动。现在,他们会主动提问,学习知识更主动,并且更敢于付诸行动。我高兴地告诉我的学生和团队:你们可以随时提问,我接受任何挑战。因为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会只有一种,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其他方法。”莱蒙回忆道。
2009年,莱蒙获得河南省政府颁发的“黄河友谊奖”,2017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谈及中国的发展变化,莱蒙告诉记者:“30年前我第一次来北京时,机场到市区只有一条马路,汽车、自行车、行人都在这条路上通行。2005年我再到中国时,中国的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我乘坐高铁从北京到郑州,只需要两个半小时。这在很多国家是无法想象的。今年6月25日,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开设的郑州直飞伦敦的洲际航线正式开通。今后,我来中国就更方便了。”
70年砥砺前行,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增长到77岁。“中国医学研究快步走向国际化。中国对医学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令人鼓舞。”校方在政策、科研经费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的大力配合与支持,让莱蒙将该学院打造成国际一流医学研究院的信心更加坚定。3年前,郑州大学计划改建一座实验楼,伦敦的一所大学也在开展类似的基建工程。大约9个月后,郑州大学的实验楼就建成了。莱蒙说:“这个速度让我非常震惊。因为直到现在,伦敦的大楼还没开始施工。”
莱蒙说,中国在癌症的基因和细胞治疗研究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正是因为参与在中国的研究,他和团队才能不断取得新进展,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感谢中国提供了如此优越的科研环境。目前,莱蒙的科研团队已经在相关领域获得了3项专利,而且知识产权都在中国。
目前,莱蒙团队已拥有细胞与基因治疗制剂实验室,产品达到国际标准。莱蒙表示:“在基因研究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我们要把好伦理关,让研究在正确的方向上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研究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我们也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基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临床试验,让更多科研成果造福社会。”
“中国的健康经济正在飞速进步”
——访《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
本报驻英国记者 强 薇
霍顿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医学研究和发展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特别是不断深化的医疗改革令世人瞩目。中国健康和医学研究人员正以非凡的、鼓舞人心的方式推动卫生事业向前发展。霍顿表示,他真切感受到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繁荣的责任担当。
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对中国有着友好感情。他近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约10年前,他和同事们发现,来自中国医学研究人员的投稿数量不断增加。仅仅几年,中国研究人员的投稿量已经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国和美国,而且投稿的质量也大幅提升。“这一巨大变化说明中国已跻身科学研究大国行列,这引起了我观察该变化的兴趣。我非常希望了解中国成功的秘诀以及中国如何提高医疗健康水平。”
“以前《柳叶刀》的研究重点多以欧美国家为主,但现在重心发生了变化。这是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科研创新的结果。”这些变化令霍顿感到惊喜。今年第一期《柳叶刀·血液病学》的封面就是中国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开展的国产PD—1单抗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相关研究成果。
为了更深入地接触中国医学领域科研工作者和临床医生,了解中国医疗事业发展的情况,在霍顿的推动下,《柳叶刀》推出了中文版,密切关注中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并将亚洲唯一的办公室设在了中国。“我希望通过《柳叶刀》这个平台,与中国同行一道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
霍顿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医学研究和发展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特别是不断深化的医疗改革令世人瞩目。“医疗改革将覆盖全民健康的医疗体系置于国家发展目标的中心位置,这非常重要。”
在霍顿看来,这一努力与中国的政策紧密相关。中国加大对医学科学研究的投入,产出了更多的研究成果,促进医疗改革的发展。中国可以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提供宝贵经验。“中国的健康经济正在飞速进步。中国健康和医学研究人员正以非凡的、鼓舞人心的方式推动卫生事业向前发展。”
基于对中国医疗事业的长期研究,霍顿总结出中国的成功经验:首先,中国教育投入巨大,尤其是对高校的扶持。中国不少高校的科研能力如今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其次,中国将科学研究作为发展愿景的核心部分。许多国家缺乏对科学的关注,但中国深知科学可以成为社会快速进步的不竭动力。第三,中国将其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应用于医疗事业。最后,中国的医生和科研工作者通过与世界各地的同行交流,建立了强大的合作关系,丰富了他们自身的技能和专业知识。
访问中国时,霍顿常常被中国学者和医务从业者对事业的投入和敬业精神所感动。“在这些医疗工作者和研究者身上,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繁荣的责任担当。”
《柳叶刀》创立者托马斯·威克利在杂志创刊时曾表示:“柳叶刀犹如拱形窗口,让光亮透入;或亦是锋利的手术刀,以切除陈杂。我意谓《柳叶刀》赋有上述双重含义。”在霍顿看来,中国在医学研究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威克利对《柳叶刀》的寄语。“中国对于医学研究事业的努力有如一束光亮,飞速发展进步的健康事业为广大病患‘切除陈杂’。”霍顿表示:“中国正进行更深层次的医疗改革并进一步加强医学研究体系建设,我对此充满信心。通过《柳叶刀》杂志,我们正与中国学者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实现威克利设想的目标。我们非常期待与中国科学家和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让《柳叶刀》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平台。”
(本报伦敦电)
电子信箱:rmrbgj@people.cn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30日 18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