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在沪研讨中外人文交流
打开中外民心相通之门
7月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中心举办第一届中外人文交流高端论坛暨多语种视域中的中外人文交流:成效、问题与方法研究学术研讨会。与会者从各自的学科和工作背景出发,就中国在对外人文交流中取得的成就和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外人文交流给予充分探讨。
中外交流成果丰硕
近年来,中外人文交流事业蓬勃发展,为夯实中外社会民意基础、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和推动全球文明互鉴作出重要贡献。对此,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人文交流工作者深有感触。
“图书出版发行是观察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过去一年,中国在图书出版发行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主任陈燕介绍,2018年国际出版界对中国的关注一如既往,涉华图书出版总量增加,语种更为丰富,作者更加多元;对中国发展的解读更为深入、议题更加广泛;涉华重大主题形成阶段性出版热点;中国出版机构的国际出版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打开上海大剧院的官网,来自世界各地的高雅艺术演出琳琅满目,为中国观众提供了精致美味的文化盛宴。
“剧院和舞台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集中呈现之地。”上海大剧院节目部经理助理朱梦珏介绍,每一年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季都会推出世界级表演团体和国际一线的艺术名家,同时也致力于弘扬京昆传统国粹,积极为国家级精品剧目和地方民族艺术搭建展示平台。
除了丰富多彩的多边交流,各具特色的双边交流也组成了中外人文交流的多个面相。“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是推动中英关系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教育领域合作成果突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教授周小舟介绍,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中英高等教育人文联盟、校园体育业合作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等教育合作项目,为中英人文交流开辟广阔前景。
地方交流是交流机制中重要一环。“双边互访、经贸交流、文化交流和教育交流是中英地方交流的四大引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欧亚部负责人张微伟介绍,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已在136个国家建立2700多对友城,设立46个中外地区、国别友好协会,与世界上157个国家的近500个民间团体和组织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加强共同话语研究
“中外人文交流范围广、对象众、层面多,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理论研究空间很大。”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指出,研究者要在探讨对象国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寻找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点和最大公约数,提出为双方文化所互通、共享的概念,形成文化共识,以此作为展开文化合作交流的理论基础。
互联网包罗万象,微信、抖音、脸书、推特等社交平台勃兴,AI、5G、智能机器人发展迅速,听说读写的方便快捷,让沟通交流无处不在。科技发展给信息传播方式带来深刻变革,也为中外人文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在互联网时代,万物皆媒,媒介叙事对中外人文交流影响至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表示,在当今时代,对外传播中的媒介叙事不能大而论之,而应细化为个体与个体的联系,通过微小叙事拉近心灵距离,实现民心相通。
“知己知彼是人文交流的重要前提。”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陆建德表示,在扩大对外人文交流的过程中,中国不仅要加大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力度,也要提高对对象国的历史文化研究水平。只有双向发力,中西融通,才能让中外人文交流真正走深走实。
“一种文化若想被另一种文化理解和接受,需要充分照顾到对方的文化接受度。”查明建建议,研究者需要加强与对象国文化的契合点和共同话语研究,基于中外文化交流史挖掘文化选择与接受的规律性,在世界文化系统中阐释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因素”。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