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颇房间”的和谐今安在(环球走笔)
在柏林佩加蒙博物馆里,“阿勒颇房间”一直被视为镇馆之宝之一。“阿勒颇房间”来自17世纪的叙利亚阿勒颇,环绕四壁的木质墙板上,留下了工匠精心手绘的伊斯兰花卉图案,以及基督教的圣经故事,生动诠释着有着不同宗教信仰的族群和谐共存的历史图景。
前不久,就在“阿勒颇房间”展厅隔壁,举行了一场为名“叙利亚遗产档案项目”的展览。阿勒颇城堡、倭马亚清真寺、帕尔米拉古城……这些在叙利亚内战中被毁的世界文化遗产,以档案资料和视频图片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构成了奇特而又辛酸的画面:一边是精美华丽的“阿勒颇房间”,一边是化为瓦砾的阿勒颇街景,它们共同诉说着叙利亚这个“文明十字路口”昔日的荣光,反衬出现实的残忍和无情。
来自叙利亚的考古学家拉米·阿拉凡迪,原本在家乡研究类似“阿勒颇房间”的彩绘木板。叙利亚危机爆发后,他于2012年带着7000张资料照片逃离家园。在德国,这些照片与其他人带出的文物资料,共同组成了“叙利亚遗产档案项目”,这是叙利亚本土外最大的遗产资料库。
叙利亚战乱导致人道主义危机,也造成了文明浩劫:6处世界遗产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大量文物被盗窃贩卖,这也促使国际社会不断呼吁和发起保护行动。
如今,很多阿勒颇的彩绘木板,不是毁于战火便是被盗遗失,阿拉凡迪的工作也从文物研究变成名录整理,以期它们在市场上重新出现时可以追索。除德国外,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波兰、匈牙利等国,也都参与到了叙利亚文物保护重建工作。但令人慨叹的是,这些努力仍然限于私人和民间。这在客观上纵容甚至加剧了文物倒卖,源自叙利亚的文物,近年多次出现在欧美交易市场。
更可悲的是,盗卖者为躲避监管,人为掩盖甚至破坏盗窃文物的来源国信息,不但造成文物自身价值的流失,也使得法律层面更加难以追索。
这样的文物保护困境,几乎是战争必然会带来的副产品。伊拉克至今仍在追讨1990年和2003年两次战争期间被劫掠的文物。就连如今发起叙利亚文物保护项目的佩加蒙博物馆,也曾在二战中被彻底摧毁,如今的建筑大都重建于上世纪90年代。
在一座被战争摧毁重建的博物馆中,展示正在被战争摧毁的人类文明遗产,多少有些黑色幽默,但这确实是如今这个星球正在经历的事情:千百年来的文明结晶被先进武器摧毁,再通过数字化技术和3D打印去恢复。
文物尚可追讨或是复原,但在战争中被毁掉的青春、逝去的生命,再先进的科技恐怕也无能为力。站在精美的“阿勒颇房间”前,人们不免会发出感叹:400年前,人们尚且可以包容不同的宗教与文明,如今,人们怎能不具备足够智慧以寻得和平相处的方式?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09日 17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