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新中国成立70年“大使说”系列报道——

姚培生:从外交到文学 做传播中国的使者

2019年07月02日09:50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姚培生大使接受人民网专访。崔越 摄
姚培生大使接受人民网专访。崔越 摄

人民网北京7月2日电(崔越 邓洁)来到姚培生大使的书房,书柜里整齐摆放着满满当当的书籍,白墙上装挂着见证了时光的老照片。照片里各种外交场合的定格向记者展示着他近40年外交生涯的难忘瞬间。

从1973年进入外交部工作到2006年退休,姚培生曾担任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大使。几十年来,他一直为中国外交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近日,姚培生接受了人民网的专访,讲述了自己数十年的外交人生。

亲历中苏边界的“马拉松式谈判”

1973年,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的姚培生进入外交部工作并被派到了中国驻苏联大使馆,这一去便是六年。与其他行业并无分别,外交工作也需要从基础工作做起。“刚进使馆需要从简单的工作开始做起。”姚培生说,“不会一下子就成为一个出色的外交官,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苏联大使馆工作期间,姚培生开始研究苏联的民情、苏联共产党等问题,这为他将日后开展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年的驻苏联使馆工作结束后,姚培生亲历了有“马拉松式谈判”之称的中苏边界谈判。谈了断、断了谈,从1964年开始到2004年,历经长达40年。从资料收集到现场交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心血。

1979年至1987年,姚培生在外交部中苏谈判办公室从事边界问题的资料收集与研究工作,期间先后实地考察了中苏东西段边界上的大部分争议地区。长达7000多公里的中苏边界,姚培生几乎全程走过。随着苏联的解体,中苏边界随之变为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的边界,原来的双边谈判机制也从此转变为“一对四”的特殊谈判机制。

姚培生参与了两个“一对四”谈判机制的建立过程并担任两项谈判的中方工作组长。作为这场谈判的亲历者,姚培生见证了这场谈判从开始的困难重重到最后的尘埃落定。全部边界走向的最终确定,为今后中俄合作消除了隐患。“中苏边界问题的解决消除了中俄两国关系中最不稳定的敏感因素。”姚培生表示,“现在的中俄边界成为了两国友好合作的边界。”

总统授予其承载荣誉的“友谊勋章

在吉尔吉斯斯坦任大使期间,姚培生很重视与当地的人文交往。当时中亚各国刚刚独立,他们过去只学习苏联史和俄国史,对本民族的历史却不太清楚。由于中亚各民族没有创制出属于本民族的文字,一些关于中亚国家的历史记载大都留存在中国的古籍里。开始寻根的吉尔吉斯斯坦人需要借助中国的古籍来找到属于他们的历史答案。“我们利用一些史料,要帮助他们找到历史依据。后来他们的历史书中也引用了中国古籍中的记载。”姚培生表示,这对两国在人文领域的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2000年,姚培生出任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在哈萨克斯坦的三年,为姚培生的大使生涯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时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是建立亚信机制的首倡者,他希望能够与中国共同努力促成这一机制的建立。亚信机制是关于全亚洲范围的地区性安全合作组织的倡议,对促进亚洲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希望我一定要把他的思想和主张传达给我们的领导人。”姚培生回忆道,“他坚持不懈地做各方工作,请外长亲自去各个国家游说。后来发生的9·11事件也为建立区域内重视安全的机制起到警醒的作用。最终,2002年第一次亚信会议在哈萨克斯坦前首都阿拉木图成功召开,这是哈萨克斯坦取得的一个重大的外交成就。”担任大使期间,姚培生与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建立了深厚友谊,他的外交工作也得到了纳扎尔巴耶夫的认可和赞赏。在卸任大使前,纳扎尔巴耶夫授予姚培生大使承载荣誉的“友谊勋章”。

见证中哈油气合作

中国目前稳居哈萨克斯坦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方往来密切。时间回到2000年,当时中哈经贸合作结构比较单一,双方人员往来、企业合作并不热络。一些大型中国企业,如中兴、华为、中国石油等,在哈萨克斯坦开拓海外业务时也经受了许多困难和阻力。

谈及这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程,姚培生大使感慨万千,回忆了一桩关于中哈油气合作的往事。

2001年,中哈两国领导人在会晤期间达成了加快共建输油管道的共识,希望加深两国之间的石油合作。但由于当地民众对于中国企业并不了解,对开采油气心存疑虑,极少数人甚至要求政府中止与中石油的合作,这为中石油的初期开拓造成了困扰,导致合作进展并不顺利。

作为大使,姚培生充分了解中国石油的能力并对中国技术充满信心。他通过多种渠道做对方的工作,希望能够创造双方合作的新局面。“到中国石油基地考察设施和探访工作人员时,我看到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很艰苦。”姚培生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历历在目,“当我打开他们使用的自来水管时,还能闻到水中混杂的浓烈的油气味。他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祖国奋斗,十分令人钦佩。”在中国石油、驻哈使馆以及哈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哈油气合作最终达成。2003年3月,中石油公司与哈企业建成第一段全长448公里的管线工程:肯基亚克-阿特劳管线。姚培生出席了该工程的开工、竣工典礼,见证了中哈油气合作的成功。“除了项目本身,中石油还帮助当地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很多具体问题,例如完善城市居民燃气设施、改善城市道路设施、建立蔬菜种植棚等。”姚培生表示,“中石油企业的工作人员靠着顽强的毅力、诚信和先进的技术在哈萨克站稳立足,闯出了一片天地,并为其他中国大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树立了榜样。”

退休后致力于中俄文学作品传播

谈到个人当外交官的体会,姚培生对于周恩来总理曾经说的“外交官是穿文装的解放军”印象十分深刻。

“当外交官并不是有些人想的,举酒杯、赴宴会。”姚培生表示,“外交官要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精通业务,要有为国家服务的信念”。对于新时代外交官的期许,姚培生说:“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掌握政策,不断学习;要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在外交岗位上发光发热40余年,姚培生在退休后也没有停下脚步,仍然十分关注中国古典文学的推广,致力于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学作品传播。2016年,姚培生从《画说宋词》一书中挑选了100首词,联合俄罗斯诗人译成了俄文,并出版了中俄双语版本。

“相互传播文学作品是很有意义的,这对促进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大有助益。” 姚培生表示,“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还是在学习以前没有来得及学的东西。在有生之年还是要有所作为。” 点击阅读俄文报道

点击查看更多

(责编:刘叶婷、杨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