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举行
人民网5月16日电 亚洲文明对话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沙龙活动分会场“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对话”16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举行。与会嘉宾就中阿文化交流的历史、现状,中阿交流的基础和挑战等话题展开热烈的交流。
参加对话的阿方嘉宾是巴勒斯坦前驻华大使、阿拉伯信息中心主任穆斯塔法·萨法日尼博士、黎巴嫩中国友好联合会主席马斯欧德·达希尔教授和黎巴嫩大学文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巴拉勒·阿卜杜·哈迪教授;中方嘉宾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张宏教授、薛庆国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湾研究中心主任丁隆教授。阿拉伯学院副院长吴旻雁主持了本次活动。
关于中阿对彼此文明的看法,薛庆国认为,大多数中国人对阿拉伯世界及其文化的认识有限,但一般也没有特定的偏见;有些人由于信息源主要来自媒体,对阿拉伯世界的印象有程式化特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知识界及民众对阿拉伯世界的关注度增加,图书和影视节目的译介对于深度了解阿拉伯世界起到推动作用。
巴拉勒·阿卜杜·哈迪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说明越来越多的黎巴嫩人和阿拉伯民众喜爱中国和中华文化;阿拉伯人要想了解外部世界,不能忽视有着悠久文明、在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中国。
穆斯塔法·萨法日尼结合自身在中国近50年的生活经历,回顾了近代以来中阿交往的历史,强调了文化多样性以及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性,表达了对中国飞速发展的赞叹,认为发展阿中关系是阿拉伯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
张宏认为,中阿自古以来保持着友好关系,从未有过冲突,这为中阿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马斯欧德·达希尔回顾了亚洲文明交往史,认为经济领域的交往必将推动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他还指出了阿中交往目前存在的问题,譬如对文化注重不够、知识界和学者的交往较少,这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予以克服。
丁隆充分肯定了中阿文明对话和交流的坚实基础,认为对话的目的既在于增进了解,也在于如何看待、处理分歧;中阿双方在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双方需要求同存异,在互相尊重对方价值观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关系;他认为既要重视文化典籍的译介,更要重视对当代中阿思想、社会、文化的介绍。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富有远见的举措,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文明的力量,贡献了中国智慧。嘉宾们还就如何进一步发展中阿关系,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文明对话展开了讨论。
最后,与会嘉宾还就哪些中文书籍在阿拉伯世界最受欢迎、旅游在文明交流中的作用等问题,与现场观众展开了热烈讨论。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150多名师生以及部分在京的资深外交官、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