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召开在即,国际社会热议——
文明对话:推动世界文明发展(国际论道)
5月4日,观众在北京798朝鲜民艺文化中心观看朝鲜松花美术展。该展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文化省松花美术院主办。 |
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是冲突还是对话、是对抗还是合作,这已经成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
2014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9年5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即将在中国大地上拉开帷幕。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对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国际社会充满期待。
“具有开创性意义”
举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想法得到各国政要普遍认同。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表示,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亚洲各国不同文明之间提供了相互了解的机会。
尼泊尔外交部长贾瓦利认为,我们应当接受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信仰,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想法。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表示,在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是完全“独立”的存在,只有积极对话才能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中国智慧带给世界很多启示。
各国学者对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也是充满期待。
“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举措,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柬埔寨皇家科学院孔子学院柬方院长苏碧娜近日表示,举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巩固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一个重大创举,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她期待亚洲文明通过对话交流,汇聚共识,促进对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的深邃思考。
伊朗艺术家纳思霖·达斯坦表示,此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可以成为所有亚洲文明“走出去”的一个桥梁,向西方传递东方的文化和艺术。这对于重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中国组负责人韦珍玉也认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中国推动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宝贵贡献。她指出,作为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的人类需要和平与和谐,而“相互交流”是达成人类和平与和谐的第一步。中国发起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给了我们“坐在一起对话”和“相互对话交流”的机会。
伊朗德黑兰大学孔子学院伊方院长巴阿明则指出,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两河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等几大古文明皆产生于此。数千年来,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如今我们有了先进的技术和较为高级的社会发展水平,我们是时候面对面深入交流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恰逢其时。”
“不相知无以相爱”
5月13日,“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400多件中外文物集体亮相。展览旨在突出亚洲历史悠久、多元融合的文化特征,追溯亚洲各文明的发展历程,展现各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互鉴的轨迹,继承和弘扬亚洲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亚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
亚洲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源远流长,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则提供了一个新的加深了解的契机。正如马哈蒂尔所说,见面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你了解了对方就不会那么充满敌意。马来西亚有一句谚语:不相知无以相爱。当你了解别人后,你才可能爱上他们。
苏碧娜说,在世界文明发展历程中,高棉文明和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交流互鉴,柬中两国文化在长期交流中不断交融,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建筑群中的浮雕就明确记载了柬埔寨人与宋朝时中国人的往来。到了当代,柬中两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发展到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
巴阿明表示,伊朗和中国一样,都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数千年前,古老的波斯文明同中华文明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之间的商贸、文化交流更是随着“丝绸之路”的勃兴而不断加深。随着全球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尤其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发展,两国交流交往的前景会更为广阔。巴阿明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将给我们了解对方带来一个新的宏大视角。”
印度驻华大使唐勇胜表示,印度和中国同为亚洲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印中两国之间的各种交流、交往不断。希望通过参加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加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
“共识是命运共同体基石”
谈及对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期待,巴阿明表示,只要参与者们保持积极的态度,那么就好像是各种化学元素遇到了催化剂,结果肯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对话带来理解,理解带来共识,而共识就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基石。当然,这个共识应该包含知识、经济、政治等诸多层面,这样才会牢固。”
近来,有美国官员重提“文明冲突论”,结果遭到了广泛质疑。《华盛顿邮报》网站刊登文章称,许多人对该言论深恶痛绝。彭博新闻社网站指出,这种观点认为世界已经到了一种基督教西方与其他文明相对抗的状态,这个概念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都可能适得其反。
正如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文章指出的,“文明冲突”的视角包含对其他文明的贬低和压制,同时也有明显偏向,聚焦冲突而忽略文明之间的借鉴与融合。
事实上,“和谐”、“命运共同体”等中国提倡的理念已经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越来越多人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促进文明相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支撑。
韦珍玉认为,中国儒家“和谐”理念尊重人类生存的价值观,追求社会的和谐发展;特别注重尊重和保障人们的生存能力,倡导像对待自己亲人一样对待他人。这种文明体现的是亚洲智慧,其“相互依存、分享喜悦、共担悲伤”的诉求,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和平发展,合作互利共赢”的文化基础。
智利圣托马斯大学校长哈伊米·瓦特认为,文化是可以共融共通的,可以求同存异的。只有找到共通的文化层面,才能建设更和谐的世界。
韩国龙仁市市长白君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以文明的互鉴超越文明的冲突,推动各国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和共同决策,开创了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径,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
正如韦珍玉所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对话和相互交流”本身就是“和谐共处”的最好体现,是中国推动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宝贵贡献。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