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大卫:做文化交流使者

2019年04月12日08:37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大卫在写毛笔字。

  罗维卫——来自俄罗斯的留学生,人们都亲切地称他大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2011年,大卫怀揣对汉语的热爱来到中国,2014年获得“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比赛总冠军…… 在与汉语相遇相知的旅程里,很多事情源于美丽的偶然,但就是这样意外的遇见,让他和汉语产生了割舍不掉的情缘。

  自小与中文结缘

  谈到和汉语的缘起,大卫说他最先接触的是汉字。“那时说到中国,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汉字和筷子,因为这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符号。外国人吃饭都用勺子、叉子,中国人用筷子,第一次见到时觉得很不可思议。”

  大卫对汉字充满好奇和兴趣,当时就萌生学中文的想法。真正开始学汉语是大卫读高中时,出于兴趣,他买了汉语课本自学,但并未给自己设立目标,也未想过到中国学习。坚持学习中文一段时间后,大卫便被汉字的魅力所吸引,想要深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想到中国留学。

  在学中文的过程中,大卫遇到不少趣事。他告诉笔者,因为一直跟着视频模仿语音语调来练习中文口语,初到中国时,才发现自己的“标准”普通话常让别人摸不着头脑。

  有一次,大卫去医院挂号,病历单上需要填写“姓”和“名”,想着自己是俄罗斯人,而“罗”刚好可以作为姓氏,于是就写了繁体字版的“羅衛”。因护士无意写成了罗维卫,大卫的中文名字就在这样的巧合下诞生了。对于这个偶然得来的名字,大卫很是满意。“一方面,这三个字的结构很漂亮。另一方面,寓意也很不错。‘罗’是‘俄罗斯’中的一个字,‘维’有‘维护’之意,‘卫’是‘保卫’的意思,所以我就保留了这个名字。”大卫说。

  希望成为一名汉学家

  每个学习汉语的人,都不免遇到各种挑战,大卫也一样。对大卫来说,学习汉语的瓶颈期是在已经可以用汉语交流的情况下,却有一种无法继续进步的感觉,总觉得差了一点,可又找不到原因。后来,他想明白了问题所在。“我不能以学汉语为目的,而是要将汉语用于实践。”

  他向笔者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学习语言不仅要主动积极,而且要精益求精。大卫经常会将1篇3分钟的课文反复听80次,甚至100次。他说:“学语言就是要下笨功夫,认真研究每个句子,重复练习,然后变成自己的东西。”他认为语言的魅力在于语音和语调。地域不同,口音不同,如果交流时语音语调相似,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汉语是一门很丰富很有魅力的语言,使用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它将成为世界上非常热门的语言。”大卫说。

  对于梦想的坚持,让大卫一步一步进入汉语世界。小时候,大卫出于兴趣学习汉字,他做到了。高中毕业,大卫希望到中国继续学习汉语,他做到了。大学时,大卫被中国文化吸引,想要研究中国文化,他也做到了。大卫的很多想法都在逐步实现,这源于他对梦想始终如一的坚持。“我的梦想从未变过——希望成为一名汉学家。”大卫说。

  汉语带来的归属感

  今年2月,大卫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这档节目,事实上,这不是大卫第一次参加该节目。2016年,他就登上过该节目的舞台。“第一次参加时,我刚开始接触中国古诗词。这一次参加,已经有了很多积累。我感觉中国古诗词已内化在我心里,需要的时候就会冒出来。”大卫说。

  大卫还参加了很多相关节目,他在《世界青年说》的舞台上与其他外国选手用汉语辩论,在《这!就是铁甲》中担任主持人……虽然角色不停变换,但都是以汉语为媒介。

  在大卫看来,参加这些节目,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以我做《这!就是铁甲》主持人为例。首先,我要让自己充满自信。其次,我要注意听别人在说什么,然后快速接话。最后,要学习别的主持人如何用词,然后吸收这些知识转变成自己的东西。”大卫说。

  独自一人身处异国,汉语给大卫带来了很大的归属感。大卫有写日记的习惯,有时候他会不自觉地用汉语书写。

  汉语为媒沟通中外

  “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现状,对中外沟通非常重要。”大卫希望用汉语来搭建中外沟通的桥梁。他提到很多外国朋友在说到中国时,首先会想到的是神奇古老的中国。“时代在变迁,中国在不断发展,外国对中国的理解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过去的阶段,所以我想从发展的角度传递给世界一个全新的中国。”大卫说。

  大卫近来参与了《歌手》节目中的一些工作。“作为俄罗斯女歌手波琳娜的合伙人,虽然我不懂音乐,但是我可以把自己了解到的问题和她分享,比如中国的电视审美、流行音乐审美、中国的礼仪等。之前留存于人们印象中的一些‘标签’会让人们倾向用单一的角度看待不同的国家和文化,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衔接点,让人们看待这些问题的角度更多元,更与时俱进。”大卫说。(高 佳)

(责编:谭晓祺(实习生)、樊海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