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做交流使者 学子有一套

于 涵
2019年03月06日08:55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图为王紫涵(左)在课堂上做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口语发言。

  中华美食拉近彼此距离

  “舌尖上的中国”这个经典表达彰显了我们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数千年来,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族民众以本地食材为基础,探索形成了各种风格和口味的菜系,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

  对异国求学的学子来说,动手做几道家乡菜不仅可以安慰思乡的肠胃,而且还可以“以菜会友”,让身边的外国朋友品味中国饮食文化,更多更深了解自己和中国文化,加深彼此的友谊。实际上,中华美食正在日渐成为海外学子在当地社会交往的“催化剂”。

  李沛恒正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做交换生。他说:“以我自己为例,我很喜欢通过介绍中国的饮食文化来加深我和朋友们之间的友谊。”

  在国外,自己亲自下厨,邀请朋友到家里聚餐或者在邀请朋友到中餐厅聚会是学子增进友谊的好方法。李沛恒曾和几个学子一起,带着一位印度尼西亚的朋友去伦敦的中国餐馆吃火锅。“那是印度尼西亚的朋友第一次尝试吃中国的火锅,她一下子就爱上了那种麻辣的感觉。同时,她也对火锅的饮食方式感到十分好奇。那次吃火锅的过程,不仅成为我们之间难忘的回忆,而且也是她了解中国悠久饮食文化的愉快经历。”

  对于很多中国学子来说,中国菜是他们心目中值得自豪和骄傲的元素之一。王紫涵正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就读。她经常把中国饮食推荐给同学,而且还通过当地举办的社会活动,将自己做的美食分送给附近居民。她和同学试图通过这种方式,使当地的民众也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中国美食。

  除了日常交往,学子还在许多专门场合,比如各种派对,甚至是课程作业,来介绍自己家乡和中国。

  2019年2月中国春节期间,王紫涵和同学们自己动手,精心准备了中国的特色菜“糖醋排骨”,带到当地的购物中心,随机送给逛商城的客人品尝。王紫涵还详细介绍了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及更多的中国菜式和饮食种类。借此活动,她了解到澳大利亚当地人对中国美食的态度。 

  文化名片呈现魅力中国

  在海外学习生活中,学子常常要面对的一个课题,就是怎样介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中国”。

  傅梓轩正在韩国中央大学摄影系就读。他尝试过通过推荐几部中国电影,向外国同学介绍中国。“我向同学们推荐了最新上映的《我不是药神》、《战狼Ⅱ》这类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的电影;也曾推荐过《霸王别姬》、《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这些中国经典电影。”傅梓轩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影片折射出厚重的中国历史,又呈现出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外国朋友认识和了解中国。

  傅梓轩说:“黄土地、京剧、大片的红高粱地,这些都是其他国家的电影中不容易见到的,它们是中国电影中独特的要素,折射出中国文化的特征。”傅梓轩的朋友们在看过中国的电影后通常会告诉他观后感。“那些画面很美”“很有中国风”“我迷上了中国”,这些表述让傅梓轩感到欣喜满足,通过介绍中国经典电影,他让外国人开始了解中国,甚至爱上了中国。

  今年2月中旬,李沛恒和几个外国同学一起做课程作业,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聊到各自国家的语言。李沛恒发现,对于习惯单词拼写的外国同学们而言,他们觉得中文很神奇——小小的方块字居然能蕴含那么多的含义!

  李沛恒向他们举了一个例子:“兵”这个汉字,在英文中拥有military、army等含义。李沛恒的外国同学们顿时对这种汉字意义的英文阐释产生了很大兴趣。这时候,李沛恒将一位女同学的英文名“Rana”输入到翻译软件中,翻译软件给出了她英文名字的中国音译名“拉纳”。李沛恒说:“当她看到自己的中文名字出现在电脑上时,她特别开心,也特别激动。”

  吴洋正在英国莱斯特德蒙福特大学就读。吴洋有很多外国同学对中国的古典建筑设计感兴趣,他们非常好奇建筑中每个设计的含义和故事。“一般而言,中国设计元素中都蕴含着很多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他们对这些故事十分感兴趣,我就讲给他们听。”

  其中,有外国同学问吴洋:“门槛的作用是什么?”吴洋就会从门槛防风挡尘、阻挡蛇鼠的实用性讲到“大夫士出入君门,不践阈”,阐释其诠释的中国悠久的礼节传统,让他的外国同学赞叹不已。

  交流交往增进理解包容

  王紫涵在参加送美食活动后,变得落落大方。她说:“我们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活动,在与当地民众的沟通中,我们还是会有一些害羞,总是互相鼓足勇气然后才上前询问。以后我还是想多参加这些活动,好让自己敢于和陌生人沟通,敢于更自信地向他人介绍自己。”

  海外学子在多元的文化环境下介绍中国时,也保持了对外国人个人意愿、风俗习惯的尊重。

  王紫涵在活动中发现,有很多人会拒绝品尝陌生人提供的食物。还有一些素食主义者,在听到她们提供的美食是排骨时,就拒绝了。对此同学们都表示应该尊重不同的习惯。李沛恒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我的外国朋友就无法接受火锅食材中有动物内脏。”于是他就单独为他们重新搭配了可以接受的食材。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面对误解,学子学会用更加包容的心态。

  傅梓轩的韩国朋友们对中国的美食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去过中国,品尝过真正的中国风味;另一种是没有去过中国,只在韩国吃过根据韩国人口味改良的中国菜。“真正品尝过中国美食的韩国朋友立马就被那种风味折服,而仅仅吃过改良菜的韩国朋友就会觉得中国菜也不过如此。”傅梓轩并没有急于解释后者对中国美食的误会,他会细心挑选在韩国做中国菜相对“正宗”的餐馆,然后推荐或者邀请朋友去吃。“吃完正宗的中国菜之后,我的韩国朋友们就会觉得中国菜好吃!”

(责编:袁昕(实习生)、樊海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