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国际专题>>独家专栏>>当代世界

“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效益及前景展望

林永亮
2019年02月26日11:05 |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小字号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5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既气势恢宏又润物无声,各类合作项目扎实启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世界经济复苏发展和沿线国家民生改善注入了重要动力。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继续稳步前行,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指引方向,为充满乱象的世界提供定力。

“一带一路”建设成就有目共睹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阔的合作框架,既包含一个个具体的工程项目,也包含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既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也会产生间接的社会效益。随着建设进程的推进,“一带一路”的综合溢出效应正日益显现,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新理念,开创了新模式,注入了新动力。

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知越来越契合这一倡议的理念和初衷。过去5年,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理解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开始阶段,国外人士对“一带一路”的了解较为有限,有的认为“一带一路”是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有的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一项对外援助计划,有的甚至认为“一带一路”是一项地缘战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外人士表示,“一带一路”是强调基础设施的经济学,是强调陆海联动的经济学,是强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良性互动的经济学,是探索国际合作模式创新的经济学,是推动后发国家合作发展的经济学,是强调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相互促进的经济社会学。尤为可贵的是,这其中有许多新提法、新概括和新表述是由国外人士首创的。这一重要变化表明,无论从务实合作的角度还是理论和话语建设的角度,“一带一路”建设均已体现出中国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动的特征,充分印证了“一带一路”是大家共同的事业,不是中国一家的“独角戏”,而是相关各方的“大合唱”。

“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合作伙伴的经济联系。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13—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69756.23亿美元,增速高于中国对外贸易整体增速,中亚是中国对外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与卡塔尔、黑山、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经贸往来表现出强劲增长动力。短短几年时间,中国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超过5000亿美元,境外经济合作区增加到82个,对外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累计上缴东道国税费20.1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4.4万个。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越南、缅甸、蒙古国的互联互通水平显著提升,与200多个国家的600多个港口建立了航线联系。截至2018年10月,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11000列,运行线路65条,通达15个国家的40多个城市。中欧班列的回程重箱率明显提升,运送货物由电脑、手机扩展到服装、鞋帽、粮食、葡萄酒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截至目前已批准贷款项目34个,共计70亿美元,正助力数以亿计的人们改善生活。

各类“一带一路”合作机制陆续搭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应合作需求而生,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而不断发展完善。目前,“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化的合作框架。一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挥总牵引作用,扮演着合作机制内核和指挥棒角色。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凝聚起广泛共识和强大动力,达成279项合作成果,目前各项成果正在积极落实中,并且许多已成为常态性工作。二是中国与合作伙伴签署一系列合作文件,为“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2018年,中国又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从而使签署文件总数达140多个。非洲、拉美、南太平洋岛国等纷纷加入到“一带一路”合作进程中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三是“一带一路”合作理念被写进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中非合作论坛、亚欧会议等重要国际机制的成果文件,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深入的认同,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重要国际政治基础。四是一系列功能性合作组织陆续搭建。“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丝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一带一路”企业战略联盟等各类功能性组织纷纷成立并积极开展活动,从不同领域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助力。五是中国国内政策支撑体系和统筹协调机制日益成熟,政府各部门加强协同配合,积极推出相关战略规划和创新举措,各省区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制定融入计划,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带一路”建设已让中国和沿线国家广泛受益。一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推动国内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发展拥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并且,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气度、胸襟和诚意得到国际社会更深入的理解,这为中国自身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也让沿线国家广泛受益。比如,中国与白俄罗斯的产业园区帮助白俄罗斯创建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拥有了欧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工业园。中国企业收购陷入困境的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不到一年时间就让这家连续7年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保住了5000人的就业岗位。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总投资已超过190亿美元,每年为巴基斯坦经济增长贡献1至2个百分点,为巴创造了7万个就业岗位。中国承建的斯里兰卡普特拉姆燃煤电厂供应斯里兰卡全国超过40%的电力,解决了该国2000多万人的用电问题。中国公司在非洲承建了蒙内铁路、亚吉铁路、阿卡铁路、安哥拉本格拉铁路等4条铁路,其中蒙内铁路累计为肯尼亚创造近5万个工作岗位,带动肯GDP增长约1.5%。

“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是正常的

“一带一路”建设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安全的重要探索,是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和全球治理模式的重要实践。作为一项肩负重要国际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实践探索,“一带一路”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是正常的,对此应客观认识,辩证对待。

近段时期以来,“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合作过程遇到了一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一些国家的政治人物针对“一带一路”发表了一些不太积极的言论,诋毁“一带一路”的初衷和理念;二是出现了针对“一带一路”的“债务陷阱论”“地缘战略论”“环境污染论”“规则替代论”“新殖民主义论”“新朝贡体系论”“经济渗透论”等经不住推敲的负面言论,给“一带一路”的国际形象造成一定消极影响;三是一些国家和组织推出新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倡议,被国际舆论界认为有针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味;四是个别“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国取消了部分合作项目,或对原有合作规划作了一些调整,给中国企业造成一些暂时性的影响。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一是一些国家不愿看到“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千方百计对“一带一路”进行制约,阻挠建设进程;二是一些国家惯于对立式思维方式,疑惑“一带一路”建设背后有什么“阴谋”;三是一些国家国内政局出现重大变化,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反对而反对”的现象;四是“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创新探索的过程,相关方在合作中需要不断磨合,难免会出现制度对接、利益分配、习俗融合等方面的问题。

总体来看,上述问题和困难并未给“一带一路”建设造成实质性影响,国际社会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仍然是主流;不少发展中国家政要站出来公开反驳针对“一带一路”的不实言论;部分国家因政局变化给双方“一带一路”建设造成一些波折,但并未影响合作大局;中国与相关国家加强协调合作,较好解决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并积累了宝贵经验。可以说,这些问题或许会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一些麻烦,但不会造成实质性破坏。

当然,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问题、回避矛盾。“一带一路”建设意味着中国与合作伙伴更全方位、更深层次的合作。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有强烈的意愿和热情,更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力。因此,如何推动经济合作与民心相通良性互动,如何提高中国“走出去”企业的国际交往能力,如何切实改善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如何以当地经济发展可持续确保双方合作可持续,如何与发达国家更好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如何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这些都是需要根据形势发展和合作进展不断解答的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前景光明

“一带一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稳步起航,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展现出广阔合作前景。2019年4月,中国将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峰会必将凝聚更加强大的合作动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方向迈进,为人类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铺陈道路。

“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综合效益将进一步显现。“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为重要切入点,此类项目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但长期性、综合性效益突出,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过5年多的探索,中国与合作伙伴在“一带一路”项目建设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在未来合作中,中国企业可着力从以下几方面继续提升:一是更加注重与当地各类法律、制度的对接,依法合规经营,主动融入当地社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二是通过资助留学、职业培训等方式,提升当地劳动者技能,不断提高用工当地化水平;三是开展更多符合当地特点、有助于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项目,让老百姓在工程项目中切实受益,培育当地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自我造血功能”;四是树立扎根当地、长期经营的意识,处理好各类“第三方因素”,营造良好综合环境。

以“对接”为突出特点的“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将进一步发展完善。“对接”使相互独立的事物建立联系,使相关方找到利益契合点,使陌生转化为熟悉,使对立转化为融合,是“一带一路”区别于其他合作机制的重要特点,也是“一带一路”哲学逻辑的具体体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对接”的需求不是更少了而是更多了,“对接”的要求不是更低了而是更高了。这就意味着增进全方位“对接”将成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发展完善的重要目标。首先,“对接”将是多层次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全球层面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对接,与东盟、非盟、欧盟、阿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机制深入对接,与各国发展战略和合作倡议更具体对接。其次,“对接”将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发展思路、发展规划、具体工程项目方面的对接,也包括经济社会制度、国际规则和标准方面的对接,还包括价值体系和社会习俗方面的对接,“一带一路”将以“全要素对接”促进“全要素合作”,进而推动各方实现“全要素发展”。最后,“对接”将是动态发展的。“一带一路”建设初期的对接目标主要是既有的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合作机制。随着合作的推进,有的国家更新了发展规划,提出新的基础设施项目,有的国家推出新的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构想,“一带一路”需要根据这些变化,“滚动式”地开展对接,在变化发展中寻找彼此“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凝聚共识、激发动力。

“一带一路”的共同精神家园将更加生动和丰富。“一带一路”是借用古丝绸之路这一文化符号,倡导各国以合作对接谋求联动发展的创新构想。随着“一带一路”由愿景转化为行动,随着一个个具体合作项目的扎实推进,“一带一路”的共同精神家园将逐步呈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安全的思路为国际社会更广泛地接受,进而推动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共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在丝路精神的感召下,“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并将继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鲜活故事和感人事迹,比如一些工程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社会民生,许多“一带一路”建设者体现出崇高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越来越多的民众因“一带一路”结缘,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愿凝聚合力、共迎挑战、共克时艰等。随着彼此交往的增多,相互间感情会更深,人与人的心理距离也会更近。新时代的丝路故事将不断涌现,“一带一路”故事将无比精彩。

“一带一路”将继续为世界和平发展注入动力和定力。“一带一路”肩负着在变局和乱局中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任。回顾历史,人类总是周期性地经历变局和乱局的洗礼。每次洗礼都预示着人类社会的一次跃升,同时也往往带来不同程度的动荡和波折。面对新的历史变局,人类的共同使命应是看清大势、保持定力,充分释放大变局蕴涵的积极效应,努力规避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把大变局转化为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而非动荡、冲突甚至战争的诱因。面对这一变局,中国给出的答案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中国为这一愿景提供了实践路径。“一带一路”可以担负起这一使命,这是因为,“一带一路”的创新性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利好,推动实现更大程度的发展;“一带一路”的开放性有助于化解民粹主义、种族主义、排外主义、保护主义等各类极端思潮的负面影响,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一带一路”的包容性有助于解决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等发展不均衡问题,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总之,“一带一路”顺应了历史发展逻辑、世界发展大势和时代发展潮流,在国际社会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一定能成为通往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天下大道。

本文转自《当代世界》总第446期

(作者系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编:袁昕(实习生)、贾文婷)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