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质量先生”格里希的中国故事

——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有企业的第一位“洋厂长”

本报驻德国记者 冯雪珺
2019年01月11日04:5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格里希之子伯恩特展示父亲获得的中国改革友谊奖章证书。
  本报记者 冯雪珺摄
  制图:蔡华伟

  ■年迈的“洋厂长”凭自己的实干赢得了工人的尊重,也迎来了武柴效益的提升:主轴承盖废品率从50%降到3%以内,柴油机向东南亚7个国家批量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创汇超过百万美元。

  ■格里希大刀阔斧地进行工资改革,提高工人绩效奖金,逐步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两年间他自己却分文未取,仅靠德国退休专家组织发放的生活补助生活。

      

  35年前,德国发动机制造和铁芯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受德国退休专家组织派遣,来到中国武汉柴油机厂(武柴)工作,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国有企业的第一位“洋厂长”。在中国企业学习现代化管理流程的摸索阶段,格里希把德国的先进管理模式和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带到了武柴。在他的严格管理下,武柴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产品质量上去了,产品销路也拓展到东南亚多国,格里希因此被武柴人称作“质量先生”。

  2018年12月18日,已去世的格里希被授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

  “父亲获得这枚奖章,我很感动。他已经走了15年,但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格里希的儿子伯恩特激动地说,父亲对中国的情谊从未中断过,他的家就像一座小型纪念馆,满是父亲的中国故事:198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荣誉市民证书、1994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授予的黄鹤友谊奖奖章,还有伯恩特刚领回的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与证书,都被摆放在客厅的展架上。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格里希的半身铜像。2005年,武汉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和感谢格里希,特意制作了这座铜像并赠送给伯恩特。

  伯恩特说,父亲一生和家人聚少离多,是典型的“工作狂”。“我的母亲非常了解他——到需要的地方去,尽全力帮助别人,这就是我父亲的毕生追求。”因此,当刚退休的格里希决定去中国时,家人表示了理解与支持。伯恩特说:“原本父亲只是作为技术顾问在武柴待两个月,可是后来他告诉我们,工厂需要他,他要留下来继续工作两年。”

  来到武柴的格里希每天工作16个小时。“父亲从来不是一个同事和下属口中容易亲近的人,他对生产细节的监管要求近乎严苛,随时会在车间各个角落巡查。”伯恩特告诉记者,父亲用来检测零件精度的游标卡尺、吸查机器内是否有铁渣的吸铁石和检查机器是否脏污的白手套时刻不离手,被武柴工人敬畏地称为“老厂长的三件宝”。他要求厂里的员工爱护产品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机器零部件要像对待鸡蛋一样轻拿轻放。就算休假回德国,厂里的事情依旧挂在格里希心上。

  格里希大刀阔斧地进行工资改革,提高工人绩效奖金,逐步改善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他自己却分文未取,仅靠德国退休专家组织发放的生活补助生活。

  年迈的“洋厂长”凭自己的实干赢得了工人的尊重,也迎来了武柴效益的提升:主轴承盖废品率从50%降到3%以内,柴油机向东南亚7个国家批量出口,年出口量达到5000台,创汇超过百万美元。

  伯恩特说,离开中国后,父亲依然关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感到欣喜。2000年,81岁高龄的格里希最后一次访问中国,仍在为促进德中两国的技术交流而努力。伯恩特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密密麻麻写满4页纸的表格,这是格里希为自己列的一张编年表,记录着1984年至2000年期间他访问中国的细节。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在短短40年间取得如此惊人的发展成就,这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密不可分。我的父亲曾在这个伟大国家的发展中留下他的印记,我们深感荣幸。”伯恩特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支持,“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这一定是我父亲最愿意听到的事”。

  (本报德国布赫霍尔茨电)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11日 02 版)
(责编:冯粒、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