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8年2500万人次  1周250架航班

中美旅游:从“握手”到“深交”

本报记者  尹  婕
2015年09月26日11:4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字号

  美国游客在北京三里屯

  美国游客在登长城

  中国游客在美国自由女神像前合影

 

 

  中国游客在美国

  美国迪士尼乐园

  因为一部名为《乐享中国》的视频,一位叫做司徒伟的美国人火了。片中,在广东顺德从事武术指导工作的司徒伟,坐在顺德的明代建筑清晖园中,沏着中国茶,正与两位中国友人交谈。包括司徒伟在内,这部视频中一共出现了10位在中国工作的外国友人,他们来自9个国家,分别在中国的广东顺德、河南登封、北京、浙江义乌、上海、江苏常州、广西阳朔、西藏拉萨8座城市生活和工作,从事着摄影师、话剧导演、媒体制片人、财务经理等职业。

  美国时间9月21日至30日,作为庆祝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项目之一,这部主打文化共融主题的宣传片,在有着“世界十字路口”之称的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一天96次。据估算,在宣传片投放期间,将有近1270万人次观看此片,并跟随着片中10位外国人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了解中国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文情怀。

  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开启应邀访美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之旅,中美关系成为世界热议的话题,去中国看看,感受中国文化也成为许多美国人的计划。在美国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讲时,习近平主席宣布,中美将在2016年举办“中美旅游年”。自2007年中美省州旅游局长合作发展对话会议机制正式建立以来,8年间,中美旅游交流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美间平均每周起降250架航班,每天往来1.17万人,每65个中国游客就能为美国创造一个就业机会……

 

  大国关系新亮点

  “对于美国人来说,上世纪50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他们开始走出国门去旅游,那时的中国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很遥远的形象。而对于中国人而言,即便是到了本世纪初期,出境旅游还主要集中在新马泰和港澳,去美国旅游听起来像是个天方夜谭。”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回顾中美旅游的发端时感慨。

  本世纪的头10年,中国出境旅游进入爆发式发展时期,“美国人意识到中国游客可以为美国人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旅游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凸显。这时,美国开始注意倾听中国的声音。”戴斌说。

  2008年,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国际旅游研究所助理教授李想参与了一项针对中国游客海外观光消费意向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一般中国游客把美国列为是“最想去观光的国家”,但同时对美国社会有很深的误解,例如,中国游客印象中的美国是“摩天大楼林立”的极度商业都会化,不少人认为美国社会“充满暴力”。而在另一项受中国国家旅游局委托,针对美国游客意向的调查中,李想发现,一般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模糊的,谈不上好与不好。同年,美国成为中国正式开展组团业务的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6月17日,中国赴美旅游首发团抵达美国。“这是中美旅游业头一次做买卖,双方都极有诚意,都不想把买卖弄砸了。”李想说。

  从中美旅游交流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游客提出的诉求也逐渐得到解决。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宣布,将中国游客访美短期旅游签证的有效期从1年延长至10年。“这是个非常了不起的变化。”戴斌说。而对中国而言,在认识到旅游常规的经济作用之外,更将旅游视为中美两国国民交往的重要途径,开始从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视角去考虑旅游的问题。“我们对美国的认识经历了两个极端,‘文革’期间的敌视和改革开放期间的盲目崇拜,始终没有一个平等的视角。而通过旅游,走进美国亲眼看看美国人的生活,培养了我们更加从容的国民心态。”戴斌指出,旅游的发展、旅游外交,为中美两国的大国关系贡献了新亮点。

  如今,7年过去,李想已受聘为南开大学中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中美双方旅游产业的研究。而中美旅游交流规模总量已超过2500万人次,年均增幅达7.6%,其中中国游客赴美年均增长18.4%,美国游客来华年均增长1.6%。中美两国旅游的年交流规模已超过400万人次。而李想当年所期待的借旅游消除中美两国人民彼此的误解,也初步达成目标。

  讲好现代中国故事

  北京人卢路是沙发客网站的注册用户,迄今为止已经接待了1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今年8月,美国姑娘艾米丽在她家住了17天,彼此成为了好朋友。“原来北京还有这么好玩时尚的地方!”第一天回到家,艾米丽就向卢路感叹。原来,本打算要去八达岭长城的艾米丽,在经过三里屯时,一下就被吸引,在那里转了一整天。之后的半个月,艾米丽改变了原先的计划,寻访了后海、798、蓝色港湾等地,“我要看一看不一样的北京,这是我那些来过北京的美国朋友所忽略的。”艾米丽说,她身边的朋友在向她描述北京时,只告诉她北京有长城、故宫、八达岭。“可是,北京远不止这一面!”

  这样的情况在卢路接待的其他房客身上也同样发生着。“他们来到北京生活一段时间之后,都会感慨,‘原来这才是北京,这才是中国!’”

  因为工作关系,经常前往美国的戴斌对此深有感触。在一位美国朋友家中,戴斌在他家的书架上看到两本有关中国的书,一本介绍胡同,一本名为《中国》,画面上并排放着很多自行车,旁边坐着一位带着红袖箍的老大爷。“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的确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这种形象。”戴斌说,美国人对中国还缺乏了解。谈起美国,许多中国人能谈上许多,从历史到流行文化,然而,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长城、故宫、黄山、长江、黄河等一些形象上,而对于现代中国缺乏认知。“某种程度上,这与我们的海外推广有关系。”戴斌说,在中国旅游产品海外推广时,京剧、少林功夫等是常态文化项目,这些固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然而它们与现代文化相隔甚远。“我们需要了解美国的年轻一代的想法,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说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才能把中国故事讲好。”戴斌说。

  事实上,中国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北京、上海不代表中国,因为还有西部,但西部也不代表中国,因为还有东部。”戴斌说,我们应该让美国游客来到中国不仅看见历史的中国,更要看见当代的中国;不仅要看见山水,更要看见普通人的生活。

  戴斌建议,中国应该更多地向美国推介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都市旅游,即便是北京、西安等历史文化名城,也应当对现代时尚的景点多作介绍。而在文化活动方面,也不能仅仅介绍京剧、少林功夫,可以引导他们看一看中国现代的音乐会、演唱会、时装发布会等具有现代气质的文化活动。“不能简单地迎合一部分美国人对中国的想象,而应该主动地引导、建构一个既现代时尚又包容传统的国家旅游形象。”

  期待更多相向而行的措施

  “9·3”胜利日阅兵之后,在韩国经营旅行社的中国人张先生发现自己一下子忙了起来,与他联系地接业务的中国旅行社不停地打电话预约时间。“韩国总统朴槿惠去中国参加完阅兵之后,韩国国民对她的支持率上升了10%,中国人对韩国的好感度也增加了。”张先生说。这一点得到了数据支持,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监测显示,中国游客对韩国的搜索量、预订量上升了20%。

  “旅游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行业,受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大国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民的好感度。”戴斌介绍,从近年监测的数据来看,中美双方互访人数的增幅高于中国出境旅游人数的增幅。中国游客对美国的好感度也呈上升趋势,加上签证政策的放宽、航班的加密,这为双方500万人次的年交流规模奠定了现实基础。

  目前,对于旅游业的地位,中美两国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中国政府明确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培育,美国也正式发布了《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把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以重点发展,旅游已成为中美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增长极。

  “要促进中美两国旅游的进一步交流与发展,需要中美双方作出更多相向而行的努力。”戴斌强调。对于美国来说,应当在中美双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框架下思考旅游的问题,向中国释放更多的善意。同时,对于中国游客关注的现实问题,例如中文标示、中文导游、中文电视节目、银联卡的使用等,也期待美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提高中国游客的旅游品质。而对于中国来说,同样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更好地熟悉、适应包括美国人在内的欧美人的生活习惯、提高英语接待标准、开发更受美国人欢迎的商品、营造良好的免税退税购物环境等。

  本版图片均来源于百度

(责编:王吉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