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叶君健与二战展览亮相英国

“不带枪的战士”亦英雄

本报驻英国记者  黄培昭
2015年08月03日04:1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当地观众在认真观看展览。
  本报记者 黄培昭摄

  夏日的英国古城剑桥,阳光明媚,凉风习习。8月2日,位于剑河之滨的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正在举办有关中国文学家、翻译家叶君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展览。

  在展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数十块大型展板。百余张图片、手稿等历史资料,图文并茂地介绍叶君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的努力以及为中英文化交流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展板前,人们驻足仔细观看。1944年,30岁的叶君健搭乘一架英国军用飞机,从重庆经驼峰航线抵达印度和北非,最终辗转来到英国。他是应英国战时宣传部的邀请,前来介绍中国抗日战争的。在英国期间,叶君健除了拿起笔,向伦敦的《新作品》、纽约的《小说》月刊以及苏联的《国际文学》等刊物投稿,积极介绍东西方两个反法西斯战场的情况外,每天还至少举行两场演讲,并在英国广播公司做广播节目,介绍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和中国人民所作的坚决抵抗。

  展览负责人麦克法兰教授对本报记者说:“叶君健是一位了不起的中国人,他是连接中国和西方的桥梁,在二战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叶先生通过笔和口,向英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可歌可泣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英勇不屈的精神。”

  “如果没有叶君健这座桥梁,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可能会少得多,对中国在抗战中的巨大作用和积极贡献的了解也将肤浅得多。”观看展览的英国教师佩里告诉本报记者。在佩里看来,叶君健为西方开启了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世界得以了解中国进行的坚韧不拔的抗争。

  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开幕式上说:“纪念叶君健先生具有特殊意义,既是共同回顾那段不容篡改和歪曲的历史,回顾中英两国这段战争中凝结的友谊,也是表明我们要继续捍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共同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展览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叶君健在伦敦的住所好几次被德军炸毁,但他毫不畏惧。他还经常到军营与英军官兵交谈,由于年龄相仿,大家同吃同住,所以关系很融洽,英军官兵亲切地称叶君健是“不带枪的战士”。

  除了军营,叶君健还到学校、医院、教堂、工厂等地演讲。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他跑遍了英伦三岛,做了600多场演讲,这些演讲增进了英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和好感,极大地鼓舞了英国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的斗志和信心。

  1945年8月15日,叶君健正在爱丁堡为第二天的演讲做准备,突然从广播里听到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便立即走上街头,加入欢呼胜利的民众队伍。至此,他在英国的战时演讲任务也画上句号,开始更多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等工作。叶君健通过演讲,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的这场“文化抗战”难能可贵。

  (本报伦敦8月2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5年08月03日 03 版)

(责编:曹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