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用坚守和担当维护世界和平

2015年07月29日03:1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我维和士兵在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新营区启用仪式上接受检阅。
  本报记者 李逸达摄

  我赴利比里亚运输分队战士在指挥车辆驾驶员穿越故障路段。
  本报记者 王欲然摄

  我赴刚果(金)维和部队卢马尼亚分遣队正在施工。
  中国赴刚果(金)维和部队 朱欣伟摄

  利比里亚少年在向维和运输分队挥手致敬。
  本报记者 王欲然摄

  自1990年4月始,中国军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目前,中国派出的维和人员超出安理会其他常任理事国派出人员的总和。中国已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重要力量,并向国际社会展现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

  

  “你们解决了我们的饮水问题,是里扎盖特部落的恩人”

  部落村改名“中国村”

  中国第十一批赴苏丹维和部队 杨辉

  “中国人为我们部落打上了水井,中国维和部队不畏艰辛给我们装上了蓄供水系统,我们再也不用为喝水而发愁了,中国人才是真正的朋友!” 在苏丹东达尔富尔州,里扎盖特部落的首领玛迪博看着欢呼的人群,迎着篝火的光,对着中国维和部队的官兵竖起了大拇指。

  不久前,中国第十一批赴达尔富尔维和部队的官兵历时两天,穿越120公里荒漠,来到苏丹东达尔富尔里扎盖特部落,为当地装上了期盼已久的50吨的大型蓄供水系统。随行的东达尔富尔战区最高行政长官兰丁说,自战区成立以来,这是维和部队执行任务最远的一次。

  据玛迪博介绍,里扎盖特部落是苏丹东达尔富尔州最大的部落。多年来,水源一直是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草原和饮水问题是缓解地区部落冲突的最好方法之一。“这是我们部落人民第一次和联合国维和人员打交道,中国工兵是守信用的!”玛迪博对笔者说,“我能理解这120公里的艰辛,这不只是一个个小蓄水罐,这体现了联合国的态度,体现了中国工兵的真诚……”

  的确,短短的120公里遇到了无法想象的困难,一路历险,生死考验。

  “在酷热侵袭下,面对随时出现的武装冲突、车辆爆胎、陷车,这两天,对我来说比两年还难跨越。”随队的翻译王伟浩谈起那段行程仍心有余悸。一望无际的荒漠里,温度达到近50摄氏度,坐在行驶的车里,犹如蒸笼一般。平板车轮胎由于高温加上道路两侧树根、枯木混杂,途中车辆爆胎频发。一路上大家坐在车厢里,心却悬在嗓子眼上,最担心的就是听到“嘭嘭”的爆胎声。

  “这比国内任何一种路况都难开,两眼看着路上隐藏的断树茬,双手做着随时转动方向盘的准备,比当新兵还紧张。”驾驶员韩春华回到营区,两眼充满血丝,胳膊肿了一圈,眼睛里都还是断树茬的影子。

  “除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外,最让大伙儿担心的就是那里的安全环境。”随队实施自我防护的警卫中队队长王洪强告诉笔者,当地局势动荡、部落冲突频发,部队行进过程中先后经过18道政府军哨所、地方警察检查站,各种突发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但让他感动的是,在返回营区时,玛迪博专门跟这些站点逐个联系,让其放行。

  到达部落时,已经是夜里10点多钟,玛迪博和他的族人早已在院子里等候着中国维和部队官兵。他们在微弱的手电筒光照下,用宰杀活羊的最高礼遇,款待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然而,维和官兵们却顾不上享受这顿最高规格的晚宴,而是把车辆进行了全面检修,尔后又对叉装供水系统的器材做了精心准备,当在车上和衣而眠时,已经夜里2点多了。

  吊装水罐时,全村的村民满怀期待,自发地集中到取水点附近。不料,半路上运载水罐的平板车陷到了沙坑里动弹不得,任凭加大油门也纹丝不动。就在官兵们感到无助时,附近村民们赶着牛群来到平板车前,用20头牛硬是把平板车从沙窝子里给拖了出来……当水罐吊装成功的那一刻,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呐喊声,他们伴随着欢快的节奏激烈地舞动起来,共同庆祝这一时刻。

  “中国维和部队解决了我们的饮水问题,你们就是我们里扎盖特部落的恩人!今天在兰丁长官的见证下,我把我的这个部落改名为‘中国村’,因为你们给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友情和生存的保障,谢谢你们,我最尊贵的客人!”临行时,玛迪博拉着总工程师孔凡军的手始终不松开,“到雨季时,我的牛群回来了,我要给你们送去最美的鲜奶喝!”

  “现在苏丹有了‘中国村’,不管通往村里的道路多难走,都不能阻断我们与苏丹人民的友谊,接下来我们还会经常去,为当地的民众、儿童做更多的事情,让中苏友谊在这里生根发芽,传承下去!”中国维和部队政委郭如生告诉笔者。

  “我们从来没想到,一个国家的军人可以那么友好地上课”

  学生们自发行军礼

  本报驻南非记者 倪涛

  在刚果(金)布卡武地区的一所名为卢马尼亚的小学里,6间简陋的教室,48张简单的课桌,300多名学生,却只有5名老师。上课时,一半学生只能坐在地上,背心和短裤已经是孩子们能穿来学校最“得体”的衣服。有的孩子甚至连普通的拖鞋都没有,只能赤着脚。

  距离卢马尼亚小学约200米处,便是中国驻刚果(金)第十八批维和工兵分队的营区。为了改善当地儿童生活水平落后、求学困难等现状,维和工兵分队定期给孩子们发放铅笔、本子、跳棋、驱蚊水、痱子粉等学习和生活用品,以及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京剧脸谱面具、中国结、玩偶等小饰物。他们还抽出每周五下午4个小时的时间,持续开展“中国工兵爱心课堂”活动。

  9岁的二年级学生穆萨第一次见到中国的脸谱,兴奋地将它挂在脸上,不愿摘下来,并挥舞着小手不停地向维和官兵打招呼。看见小穆萨带着脸谱欢快地手舞足蹈,维和工兵分队副队长于志东欣慰地笑了。

  “你们是祖国的希望,要努力学习。”翻译赵杰把这句励志的话用中英法三种语言写在黑板上,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赵杰,跟着大声朗读,眼睛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一个30人的简陋教室坐满了70多人,当地翻译把英语翻译成法语,本校老师再把法语翻译成斯瓦希里语。通过投影仪,赵杰还为孩子们播放了中国优秀文化纪录片,辉煌灿烂的中国历史文化、流光溢彩的现代文明,顿时激起了孩子们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维和工兵分队宣传干事王俊对本报记者表示,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有一次,“中国工兵爱心课堂”活动就要结束,官兵们正准备离开时,几个年龄稍大一些的学生,带着孩子们做了一个令大家终生难忘的动作——行军礼。那一刻已没有了国别、年龄界限,官兵们与学生们的陌生感早已荡然无存,就像是将要离别的老朋友。

  为了表达谢意,校长克鲁斯还特别在3月5日中国“学雷锋纪念日”给维和工兵分队队长写了一封工整的感谢信:“我们从来没想到一个国家的军人可以为我们学生那么友好地上课,还送给我们那么多礼品,感谢中国军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这个教学班我们希望能够持续办下去,让刚果(金)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中国。”

  据悉,从2003年4月至今,中国赴刚果(金)维和部队经历了17次轮换,出色地完成了联合国赋予的修筑道路、桥梁修复、场地平整等多项工程施工、医疗救助等保障任务。联合国驻刚果(金)稳定特派团(联稳团)南基伍旅旅长马苏德准将对中国驻刚果(金)维和部队的工作赞不绝口,称中国维和部队为刚果(金)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联稳团部队参谋长阿赫默德准将在今年3月的联稳团半年工程会议上称赞中国维和工兵分队是“任务区所有工兵分队的楷模”。截至2015年7月,中国驻刚果(金)维和任务区先后有4100余名官兵被联合国授予“维持和平行动荣誉勋章”。

  维和工兵分队队长甘伟对本报记者表示,下一步,维和分队将坚持工程标准,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以实际行动诠释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将中国军人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无私大爱奉献在刚果(金)任务区。

  “不遗余力地为实现南苏丹和平贡献力量”

  顶着炮火维和

  本报驻苏丹记者 李逸达

  “作为女队员,更多需要关注当地妇女儿童的安全处境,保护她们的安全。”中国驻南苏丹维和部队女兵张媛媛告诉记者,在巡逻过程中,战士们有时会向路边的孩子分发糖果。她曾遇到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可能从未吃过糖,犹豫很久才把糖放到嘴里。看到他,张媛媛想起了国内年幼的弟弟,“都是同龄人,一个能在安全的环境下幸福成长,一个却在遭受战争的威胁,让我更加体会到维和的重要意义。”

  南苏丹,这个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土地肥沃、矿藏丰富。但原本充满希望的国家,由于2013年12月开始的内战不断扩大升级,陷入严重人道主义危机。来自中国的维和部队顶着炮火,来到了这片最危险的土地,加入到联合国的维和任务中。与此前的工程、运输、医疗及警察维和分队不同,这批部队是我国应联合国邀请派出的首支步兵营,由来自济南军区的700名官兵组成。当地时间今年5月26日,我步兵营在首都朱巴的联合国营区举行开营仪式,标志着该营正式进入任务执行阶段。联合国南苏丹问题特别代表艾伦·罗杰在出席中国步兵营开营仪式时,称赞中方“正在不遗余力地为实现南苏丹和平贡献力量”。她说,过去25年中,中国有3万名维和官兵参与了国际维和任务,中国维和部队的高效、专业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相信中国维和人员一定能够出色完成任务。

  目前,中国维和步兵营已经开始担负在朱巴市区武装巡逻的任务。除了意外频出的危险环境外,当地的闷热气候和疟疾、霍乱等恶性疾病,对维和士兵也是挑战。在步兵营采访时,本报记者试穿战士们的防弹衣,加上前后防护钢板,有大约10公斤,头盔和凯夫拉材质的护颈戴上后,在朱巴的烈日下,仅几分钟就浑身是汗,但参与徒步巡逻的战士还需携带自动步枪、冲锋枪等武器装备,时刻保持戒备状态,辛苦不言而喻。

  “当地人对中国维和官兵很友好,在巡逻过程中,经常有当地民众竖着大拇指,用简单的英语对着我们说‘China!Good!(中国好样的)’”。张媛媛说,她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用中国军人的坚守和担当,尽量为当地人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这也是在南苏丹参与维和任务全体官兵的心声。

  “在埃博拉疫情期间,他们每次不仅为我们带来必需品,还振奋了我们的士气”

  冒着疫情运输

  本报赴利比里亚特派记者 王欲然

  5月29日,世界维和人员日。对于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队的240名官兵来说,值得庆祝的这一天要在执行任务的途中度过了。指挥官贺龙告诉记者,作为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联利团)的后勤保障中枢,运输队保障范围辐射利比里亚全境联利团机构和36个国家维和部队车辆机械的油料供给以及建材物资、生活用水、国际救援物资运送等任务。特别是在去年8、9月份,埃博拉疫情暴发期间,运输队承担了国际救援物资紧急调运任务。运输队不畏艰险、无私忘我的工作,不仅得到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卡琳·兰德格林的称赞,而且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效率。 

  凌晨4时,突降大雨,如黄豆大小的雨点不停地敲打着营地中的运输车。在微弱的灯光下,工程师魏涛在雨中检查着车况。已经是第七次赴利维和的魏涛是运输队里的骨干,据说他只要敲敲打打,听听发动机声音,就能找到车辆存在的问题。“在执行任务中,车辆因故障停驶一分钟,就意味着多一分钟的危险。”魏涛利用业余时间,就常见故障排除方法为大家授课,在他的带动下,一批批一专多能的技术骨干不断涌现。在装备整治期间,魏涛带领战友们加班加点,共排除各类故障1000余处,所有装备全部符合或高于核查标准。在联利团进行的半年战备大核查中,中国维和运输队在13项核查项目中全部获得满分。素以严厉著称的联利团核查组组长霍拉塞克评价称:“中国维和官兵经验丰富,业务精通,所有装备维护得都很好!”

  “报告指挥官,全体35名队员,携带步枪11支,准备完毕,请指示!”运油分队长张明山向贺龙报告。“出发!”贺龙一声令下,全体队员迅速登车。凌晨6时,10辆运输车在一辆指挥车的带领下,犹如一条火龙跨出蓝色大门,在漆黑的蒙罗维亚市中穿行。

  出发前,张明山告诉记者,运送油料任务非常频繁而且危险。运输队5个送油点分布在70至280公里间,道路交通状况不佳,反政府武装和高温天气也会对油料运送带来风险。“运油车不能行驶得太快,时速保持在30至50公里之间,这样一来,就算再近的送油点,往返一次也差不多需要一天的时间”,张明山说,运油队每两天就会出一次任务,这对队员们的身体状况影响很大。不过,最让他心有余悸的还是在埃博拉疫情期间执行任务时,在路上看到有的百姓因感染而病死街头的景象。“每次在路上看到这种场景,都觉得自己也和死神擦肩而过。”张明山说。

  巴基斯坦维和部队快速反应分队少校哈巴瑞·艾哈迈德对记者说:“中国军人的专业素质和精神令人敬佩。他们运送的物资总能准时抵达,这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尤其是在埃博拉疫情期间,其他维和部队都能自行选择隔离,但只有他们不能,因为我们生活和工作所需的水、油料等物资都需要他们配送。而他们每次不仅为我们带来必需品,还振奋了我们的士气。有他们在,我们不会害怕埃博拉!”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5年07月29日 23 版)
(责编:白宇、刘军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