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国际

维护战后和平秩序的核心(铭记历史 警示未来)

——各国专家谈加强联合国作用

2015年06月30日04:53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发挥核心作用

  刘晓莉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整合了各国资源,形成了统一战略,促使战争局势逐步朝着有利于盟国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更为重要的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直接孕育着战后国际新秩序的雏形。1945年6月旧金山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宪章》,联合国随之诞生,宪章签署时二战尚未完全结束。

  首先,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首要任务是联合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尤其是大国的力量,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因此大国间保持密切合作成为盟国的共识。战时,需要大国在战略规划、军事部署、后勤补给等方面通力合作;战后,为了防止和平再受威胁,同样需要大国在追究战争罪责、铲除军国主义遗留以及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等方面相互合作。斯大林曾说,“分歧的确存在,……令人惊讶的是分歧如此之少,几乎每次都本着三大国意见一致和行动协调的精神解决。”

  可以说,大国合作构成了未来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内容。

  其次,反法西斯联盟内部国家社会制度、宗教文化、国际地位存在诸多差异,但在打败法西斯的共同任务面前,盟国间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盟国间的求同存异直接赋予未来国际新秩序多元化的特征。

  第三,反法西斯联盟得以建立的坚实基础来自对于民族自决权的尊重。联盟内部的殖民地半殖民国家在战争中被赋予了平等地位,同时积累了斗争经验,加之宗主国对于殖民地政策的调整,因此,非殖民化的进程得以加快,直接导致了战后民族民主革命高潮的来临,从而深刻影响到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第四,反法西斯联盟渴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希望国际社会在经济方面全面合作,使人们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不虞匮乏,盟国因此在战争后期致力于联合国和世界经济组织的构建,可以说,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深刻影响到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1943年10月,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签署《苏美英中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布“根据一切爱好和平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所有这些国家无论大小,均得加入为会员国,以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这个文件。

  根据《四国宣言》,苏美英中四国肩负起联合国发起国的责任。1944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敦巴顿橡树园召开筹备会议,讨论《联合国宪章》草案,并就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以及组织结构,即大会、安全理事会、秘书处以及国际法院四个基本部分的设置,达成一致。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即旧金山会议召开,中国作为四大发起国之一,派出了由10名代表组成的代表团,其中包括中共方面的代表董必武。

  《联合国宪章》签署已70年,基本保留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所定立的框架,同时吸取了国际联盟的经验和教训。一方面,对于安理会的权威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安理会处理军事危机的能力得到加强。宪章草案于6月25日获得全票通过,并于次日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率先签字。1945年10月24日,经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大多数签署国的批准,《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作为战后最大、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正式宣告成立。

  联合国的重要作用,首先体现在奠定了战后和平国际秩序建构的基础。不同于一战后由传统欧洲国家所主导的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基石或者说生命力的源泉,来自其所秉承的大国合作精神。在经历两次大战的荼毒和灾难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世界和平安全的维护有赖于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尤其是大国之间的合作。《联合国宪章》所确立的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不仅反映了战后盟国力量对比的现实状况,体现了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而且保证了安理会决议的权威性,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集体安全体系必然会得到大国的维护和支持。

  其次,联合国对于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关注推动了战后和平发展的趋势。经社理事会通过国际合作和援助帮助发达国家恢复了遭到战争破坏的国内经济,缓解了日趋严重的社会危机,也帮助发展中国家以及殖民地人民摆脱贫困、疾病和不公平的经济待遇。

  第三,托管理事会的设置为殖民地人民打开了通往独立自主的大门。联合国在非殖民化进程中以及在反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上世纪60年代,大批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发展中国家崛起并以独立的姿态和平等的身份参与国际事务,成为战后独立于世界两极格局之外的一支进步力量,为维护和平与促进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第四,联合国首次将人权纳入国际组织的职能范围之内。鉴于两次大战中基本人权遭到大规模蹂躏,因此,《联合国宪章》中写入了尊重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男女平等概念,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给人权下了权威性定义,把促进人权的国际合作纳入联合国的活动范围。

  (作者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二战与战后世界研究所副教授、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员)

           

  践行多边主义

  安德烈·纳扎洛夫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70年来,人类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平与稳定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常态。这都得益于战后建立的和平国际秩序,其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便是联合国。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在美国旧金山正式成立。这个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为宗旨的国际组织,从此在全球政治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联合国的宗旨体现了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与平等、合作与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愿望。在《联合国宪章》的规范与指引下,世界保持了总体和平稳定的态势,亚非拉人民获得独立解放,地区争端和局部冲突得以和平解决,各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际关系向合作共赢的新阶段推进。

  作为以国际法治理世界的综合性国际组织,联合国是战后国际稳定与和平的象征。经历了20世纪两场人类浩劫,人类对战争的认识更加深刻。《联合国宪章》明确指出,联合国的成立在于“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联合国宪章》通过法律机制确立的国际秩序框架、安全机制、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是现代国际法的根本,更承载着各国对避免战争、永保和平的期盼,推动了国际关系法治化和民主化。

  为确保国家间主权平等,联合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尊重并维护各国发展的权利。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强权政治依旧存在,某些国家将自己认为的“普世价值”强加于他国,造成世界多地出现动荡。但随着联合国影响力日益强大,主权国家的数量不断增加,国家间冲突显著减少,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再拥有生长的土壤。依托安理会为基础的维护和平与安全、预防武装冲突的集体安全机制,谈判、对话、斡旋、调解等和平手段逐渐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争端的首要选择。联合国在领导和协调各国应对安全威胁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不容忽视。

  促进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联合国发挥了关键的主导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起,联合国连续发起四个“国际十年”发展战略。2000年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确定了千年发展目标,向贫困、疾病、环境污染等发展问题宣战。在联合国的统筹下,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资金、贸易、债务等方面的扶持,世界逐步向着《联合国宪章》明确的“促成较大自由中的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目标迈进。此外,冲突后和平建设也是冲突预防的一部分。联合国在援助相关地区预防冲突和冲突后重建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为当地创造了较为稳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空间。

  当前,国际形势仍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全球性问题彼此交织。联合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俄罗斯和中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应对全球性威胁、协调国际和地区问题方面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立场,是推动全球多极化发展、构建和平共赢国际关系的实践者。俄罗斯与中方一致支持负责任地对安理会进行的合理、必要改革,以使其更好地履行《联合国宪章》赋予的神圣责任,巩固联合国权威,强化联合国有效应对全球性威胁和挑战的能力。

  70年的实践证实了联合国是发展多边主义的最佳平台,是维护战后和平与稳定的基石。重视联合国的作用,捍卫联合国的权威,是维护国际社会长治久安、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

  (作者为俄罗斯战争历史协会主席,本报驻俄罗斯记者林雪丹采访整理)

         

  积极调解冲突

  贝尔特朗·巴迪

  众所周知,二战的惨烈程度与交战双方的力量投入都是史无前例的。无论是德国纳粹,还是日本极端民族主义,它们令人发指的暴行也是前所未有。

  二战刚结束,就开辟了审视国际规则的道路,于是建立了当代国际关系学以及大部分当代外交政策。联合国是整个二战期间酝酿与磋商的结果,1945年它应运而生,符合人类对和平的期待。这个世界曾经变得非常危险,冲突风险太高,因此必须建立国际管控机构。

  战后国际关系最为成功之处就是实行了多边主义。联合国是一个伟大创举。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联合国宪章》签署后指出:“如果我们没能够好好利用它,我们便是背叛了所有那些为之牺牲,以让我们能自由、安全相聚于此并创造出这部宪章的人们。如果我们妄图自私地利用它——以图为任何一国或是国家小集团谋利,我们同样犯有这背叛的罪行。”

  必须关注联合国的演变。随着冷战到来,联合国一度成为美苏直接对抗的论坛;随着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风起云涌,亚非拉一些国家纷纷独立,联合国为南方国家首次提供了发声的地方,南方国家在联合国成为多数;随着局势缓和,联合国成为一些国际协定的谈判场所;在世界进入“一超多强”并向多极化发展的时代,大国到处“干涉”,联合国又成为积极调解冲突的地方。

  《联合国宪章》签署已70年。抚今追昔,它反映了当时51个国家追求和平稳定的政治意愿,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战后国际秩序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石。在联合国推动下,国际对话、国际协议、国际会议不断增加,联合国各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和平总难免成为一些大国意志的“人质”,联合国机构无法消除大国的影响,因此联合国改革势在必行。

  (作者为巴黎政治学院国际关系教授,本报驻法国记者李永群采访整理)

          

  坚持合作协商

  理查德·奥弗里

  “联合国”一词最早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于1942年1月提出,用来描绘战时对抗轴心国的所有国家联盟。罗斯福下定决心,战争一旦结束,便要建立一个更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他同全球民众一样,都不希望世界被卷入第三次大战。他认识到所有主要大国共同参与设立这一新的国际秩序的重要性,在之后的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根据力量对比确定下战后国际关系战略格局。

  联合国在困境中诞生,诞生后没再发生一场主要的世界性战争。二战结束后的数十年里,对和平的追求成为普遍共识和渴望。尽管冷战时紧张局面有所发展,但联合国在维护主权、捍卫和平、保障人权、谋求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广大亚非拉国家逐步走向国际舞台、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人们逐渐认识到战前的经济危机是助燃轴心国侵略性的重要因素,建立一个更有效的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将有助于减少冲突。上世纪50年代,在资本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国家内部共同见证的大范围经济增长有效缓解了政治的紧张度。在同一时间,世界范围内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逐渐被民族国家觉醒所取代,许多国家重获独立,延续了几个世纪的主要大国间殖民竞争和对抗结束了。

  到1955年,已有76个成员国的联合国在战争、和平、国际合作等问题上发挥着核心作用,在文化、健康、教育以及难民问题上组织了广泛的讨论,并开展了丰富的行动。联合国的存在,成为所有成员国,尤其是设立它的主要大国的一个指引力量,即恪守在战时达成的国际合作及协商精神。

  (作者为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学教授,本报驻英国记者李应齐采访整理)

          

  >> 链 接 <<

  联合国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波兰因故未参加)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国际组织会议。6月25日,通过了《联合国宪章》。6月26日,50国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24日,中、法、苏、英、美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批准书后,宪章自动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为实现上述宗旨,联合国应遵循下列原则:1.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2.各会员国应忠实履行根据宪章规定所承担的义务;3.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4.各会员国在国际关系中不得以不符合联合国宗旨的任何方式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5.各会员国对联合国依照宪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应给予一切协助;6.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必要范围内,应确保使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7.联合国组织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项,但此项规定不应妨碍联合国对威胁和平、破坏和平的行为及侵略行径采取强制行动。

  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在瑞士日内瓦、奥地利维也纳、肯尼亚内罗毕、泰国曼谷、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黎巴嫩贝鲁特、智利圣地亚哥分别设有办事处。

  联合国有6个主要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

  (王 莉) 

  

  图片说明:

  图①:2014年8月18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向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利而遭塔利班袭击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赠送书籍。
  新华社记者 牛晓雷摄
  图②:2015年5月26日,我赴南苏丹首支维和步兵营在南苏丹任务区举行开营仪式。
  新华社发
  图③:2015年5月6日,尼泊尔灾民带着孩子前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立的诊所接受疫苗接种。
  人民视觉

  版式设计:刘 慧


  《 人民日报 》( 2015年06月30日 22 版)
(责编:袁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